首頁>娛樂>

有一句話是這麼講的,“在運動賽場上發生的事情,往往比起了真正的電影還要更加戲劇化”。但諷刺的是,以運動體育為題材的電影卻是少之又少,就算真的有,主題往往都是和美式足球和棒球有關,和籃球相關的電影實在是屈指可數。要麼就是像《空中大灌籃》或者《德魯大叔》的那種極度誇張化的型別,除了超現實之外就是搞笑搞怪居多;要麼就是像卡特教頭的勵志型電影,劇情鋪墊很熱血很感動,卻又少了那麼一點現實的代入感。

然而像是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美式足球題材《震盪效應》(Concussion)、或是由布拉德-皮特所監製的棒球題材《魔球》(Money Ball)、亦或是由艾瑪-斯通所主演的網球題材《勝負反手拍》(Battle of the Sexes)等等,這種型別的運動劇情片卻唯獨缺少籃球這項運動。直到今年2月才總算有了第一部著重於劇情型別的籃球電影,那就是由Netflex所發行的原創電影《高飛鳥》(High Flying Bird)。

《高飛鳥》拍攝陣容和故事劇情

《高飛鳥》這部電影是由曾指導過《瞞天過海》系列的史蒂文-索德伯格擔任導演,並由才剛在去年藉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榮獲奧斯卡最佳劇本的塔瑞爾-麥卡尼擔任編劇,而且找來了同樣參演過《月光下的男孩》的安德烈-霍蘭,在《死侍2》飾演多米諾的莎姬-貝茲,以及我們很常在Vine的短片看到的梅爾文-格雷格等人蔘演。

《高飛鳥》劇情描述的是,因為球隊老闆們和球員工會雙方在勞資協議上長期沒有共識,使得NBA聯盟進入了長達將近6個月的停賽階段,導致剛被球隊選中前即將成為NBA新秀的埃裡克無球可打。於是他的經紀人雷-伯克開始四處奔波以保住自己的飯碗,甚至不惜撼動體育聯盟和體制的故事。

儘管電影和劇情簡述並沒有提到是不是真實事件,但基本這就是採摘自2011年NBA歷史上第2次停擺的真實事件改編,畢竟時空背景實在很像,少數的差別就是停擺天數沒那麼長。當初在2011年那一次確定開始罷工的時候為7月1日,這個凍結期持續到了11月26日才開始達成初步協議,並在當年的12月10日開啟NBA訓練營,直到12月26日才正式開打。這個事件也導致了2011-12賽季成為縮水賽季,從原本的82場比賽銳減至66場。

這部電影的優點和缺點

回到電影本身,說實話,我認為這部電影著實有些可惜,導演和編劇看起來很想通過這部電影連線許多議題,在題材和許多面向上的展現也很獨特,但是以電影整體的敘事手法與成果上卻不盡其然。當然,我不否認這部電影還是有其創新和優點的地方,除了全程使用iPhone7拍攝外,即使電影從頭到尾都是圍繞NBA籃球的話題在進行,卻絲毫沒有任何鏡頭帶到真正的比賽上,甚至連幾個練球場景都沒有實際打球就直接被叫去跑步,或者只是單純一對一快攻傳球練習,就好像我們平時的賽前訓練,前兩個小時連球都不能碰一樣。

事實上,這部電影除了通過許多對話堆疊和推進劇情之外,大部分的場景幾乎都是在辦公室裡完成,就算在電影裡頭曾有出現兩名球員的對決畫面,觀眾們其實也是通過一群白人高階主管的手機畫面才能看到。我認為這是相當高明的手法,畢竟這部電影真正聚焦的部分並不是籃球場上的東西,而是在光鮮亮麗的鎂光燈背後,這些職業球員所要面對的各種不為人知的難題,乃至於背後牽扯到的那各種看似錯綜複雜的關係。實際上概括來說就是一個“利”字即可說明一切。

如同電影雖然單純是以球員經紀人的角度和視野去窺探,卻成功讓我們迅速了解龐大的聯盟與裙帶關係。就好像在電影開頭,經紀人雷和球員埃裡克的對話就已經直接破題——整個聯盟就是一場生意。

然而這樣的敘事手法其實是把雙刃刀,很遺憾的,在這部電影當中所展現的結果並不好。就好像練球時沒辦法摸到籃球會很不爽一樣,即使我們都知道電影的背景是NBA,卻因為這種超出第三人稱甚至來到所謂“第四人稱”的敘事手法,導致觀眾很難對劇情產生代入感,因為電影的角色完全無法用你我他來做代稱。事實上這就是整部電影的最大毛病,對話過多的問題導致我們完全不會關心這些角色進展。

一般來說,我們會喜歡看電影的大多數理由是在於:我們能借由沉浸在電影所塑造的世界,從而獲得自己想要的無論是將自己投射到劇情裡,或者是尋找到能夠寄託情感的角色。然而這部電影並無法讓人們產生共鳴,基本上我們就只是看著這些角色平面的將劇情推進,卻沒有任何感覺。當然你可以說這就和我們現實看這些比賽與訊息一樣,我們只能通過這些二手甚至是三手的推特訊息來推測事情的經過和演變,但好歹在球場上我們能找到自己喜歡的球星和球隊去支援,因為每支球隊每名球員都有不同的影響和吸引力,但是在這部電影當中,我們完全沒有這種感受。當聯盟最終宣佈停止凍結期的時候,當雷最後望向他的前高階主管微笑的時候,我們完全無法和劇中角色有著相同的感覺,而只是覺得“啊?就這樣而已嗎?”

如果真的要講的話,我們這些觀眾就像是電影裡面的埃裡克,什麼都還沒搞清楚,NBA又重新開打了,而電影就是這樣結束了。因為整部電影基本上就是看飾演雷的安德烈-霍蘭各種獨角戲的演出。我不否認他在這部電影的演技著實精彩,甚至給我那種小勞勃-道尼和丹佐-華盛頓綜合體的感覺,然而除此之外,《高飛鳥》實在不能稱作是一部好電影。講直接一點,這部電影根本不該叫做電影,而是一部長達90分鐘的紀錄片。

考慮到電影中也有串插一些NBA明星的訪談內容,包括活塞後衛雷吉-傑克遜(他正好是縮水賽季期間的選秀球員),森林狼中鋒卡爾-東尼-唐斯和爵士後衛多諾萬-米切爾等人,這樣講起來好像稍微可行一點。然而這些訪談內容在電影裡的使用時機上卻僅僅只有轉場的功能,不過至少在作為劇情核心的罷工事件上的解釋還算到位。

NBA裡的勞資雙方,真實情況就是這個樣子

當初NBA會進入停擺的原因,正是因為資方和勞方還不攏。而與其說勞方不願意妥協,倒不如說是資方根本不急。對於這些老闆來說,他們所擁有的金錢足以撐過很長時間。但是對於勞方,對於球員呢?

正如同電影一開始雷和埃裡克的對話所提到的,凍結期對於像庫裡或者杜蘭特這種明星球員來說雖然不是沒有影響,但是以他們的口袋深度足以成功等到勞資協議妥協,他們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就好,反正最終肯定能把事情解決,因為每次都是這樣。但是那些好不容易打出身價的中底層球員,或者像埃裡克這種剛進聯盟的新秀因為急需錢的因素,只能在NBA停賽階段紛紛到海外甚至是CBA打球。然而當NBA複賽的時候,卻因為海外合同甚至是新版CBA的因素,領不到符合身價的合同就算了,還有可能就此回不了NBA的舞臺。以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底層球員如傑拉德-格林等人就是這樣,因為他們根本沒有金錢去等待這個時機的到來,更不用說他們的發言根本不足以撼動整件事情。

當然講到這裡,我想來談談結局的設定。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部電影在結局方面有些輕描淡寫,堂堂一個聯盟,怎麼可能因為小小的球員對打影片就被撼動?然而別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在現在這個網路資訊大爆炸的時代,比起了真正實際去做這件事情,光是在網路上放話的影響力就已經足夠了。

勞方和資方本來就應該互相合作,而不是其中一方單方面壓榨另一方,或者應該說,兩者都需要彼此的相互輝映。身為資深經紀人的雷自然深諳此道,他當然不用把掌控權完全拿在手裡,只要從長期掌握一切的資方手上暫時拿走他們手上的掌控權就夠了。就好像一個戲院或是戲組一樣,擁有戲院的人需要演員上臺表演,而演員則需要表演的舞臺。

雷所做的只是給予資方的一種警告,提醒資方沒有勞方的幫助會少賺很多錢之類的。因此雖然他放話說要和Netflix談合作,卻沒有真的和他們談的原因也在這裡。這些事情點到就好,所有的重點當然不是瓦解聯盟,而是藉由網路的影響力喚醒球迷曾經的看球記憶,製造出看球的需求性和渴望度,進而給予資方一些壓力。畢竟有需求就肯定會有供給的商機,這同時也印證了電影開頭雷所說的話。

“你以為這些傻瓜,這些有錢的白人會讓他們最性感的運動晾在一邊?我想說的是,美式足球當然好玩,但是沒辦法賣球鞋,而且多半時間你甚至看不到球員的臉。那棒球呢?對,歷史非常悠久的運動!但是為了推動產品和激勵人心的繞舌歌曲,他們需要你的效力,這關係到太多錢了。”

是的,這牽扯到太多太多錢了!況且這對於長時間握有掌控權且自認為沒人能取代的資方而已,網路世界的迅速擴張程度遠超乎他們的想象。想直接一點,這些老闆怎可能會放過這些商機啊?於是,勞資雙方在短短72小時內重新達成協議,雷也成功化解了這次危機。

黑人和種族議題,或許才是應該去著墨的部分

遺憾的是,這部分的描寫是電影少數有成功收回來的劇情。因為在絕大多數的環節上,《高飛鳥》的問題也陷入了過往這種新創實驗性電影的窠臼,以勞資談判為主題確實是個非常新奇的出發點,再佐以經紀人和球員的視角和參雜種族議題的對話內容,《高飛鳥》理當該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才對。可惜的是,這部電影僅僅只有粗略的畫出大框架,卻沒有細心的去著墨各個值得擴張的題材。

例如從頭到尾無論是刻意硬塞還是自然帶過的黑人議題,導致原本應該很有發揮空間的種族探討最終淪為空談,光是這點我就覺得相當可惜,尤其電影中不乏出現類似“職業籃球的誕生是因為黑人以前有自己的聯盟,直到為了賺錢才放棄”、“NBA不過就是現代的黑奴買賣”等等其實值得更深入去探討,甚至花更多心思去研究的劇情走向。畢竟當我們認真思考的話,現在的NBA聯盟絕大多數的球員都是黑人,尤其是頂尖球星如勒布朗-詹姆斯、凱文-杜蘭特到拉塞爾威斯布魯克和詹姆斯-哈登等人都是。

事實上生存在NBA當中真正是純種白人的球員非常稀少,除了歐洲球員之外,只剩下像是凱文-樂福等人,其餘包括活塞前鋒布雷克-格里芬或是全明星控衛斯蒂芬-庫裡都是黑人混血。更不用說當我們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的話,是否真的有純種白人球員都還有待商榷。然而當我們把鏡頭轉向球隊老闆和持有者,這些人絕大多數的共同點就是和奧斯卡評審委員會一樣:男性、有錢、有一定年紀和白人。可惜的是這部電影對於這個議題上僅止於角色對話的“暗示”,卻從頭到尾沒有說明和解釋這個“暗示”,導致這些明明能好好發揮的部分最終淪為劇情工具。

例如說在電影開頭當中,雷將裝有一本書的牛皮紙袋遞給埃裡克,並稱這本書為《聖經》且特別吩咐不要現在開啟它。最後我們在電影結尾得知了這本書是由哈利-愛德華茲博士所撰寫的《The Revolution of the Black Athlete》。除了這名作者最後有獻身和雷握手碰面之外,這本書的大意主要是講述過去黑人運動員在運動聯盟的歷史,以及對於歧視和種族等負面影響的不畏懼形象,彷彿暗示著雷這名經紀人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如此。

然而對比著演員安德烈-霍蘭的出色演技,這部電影在雷的角色曲線上實在過於平面,即使在前段幾個對話當中嘗試要塑造出“雷是一個走在時代前沿的傳奇經紀人”,然而卻因為電影后段將各個支線和線索收回的橋段整理有些粗糙,導致我們還沒能整理好情緒就看到結局。雷的成功,簡單來說就只是看他各種秀操作,然後就沒了。

結語

當然這並不代表我不喜歡這部電影,作為少數的籃球劇情片,導演和編劇在這部電影所展現的企圖心和框架是顯而易見的。也許是因為經費問題,畢竟也只有200萬美金;也許是因為試圖企及的領域太廣,造成最後收不回來,導致最後的成果和原本預期的相差不小。但至少這是一部開啟這扇大門的新興作品。

如果你對於運動劇情片有興趣的話,我仍然會向你推薦這部《高飛鳥》,至少它就像是它的片名一樣:儘管只是一隻小小的鳥,卻依然勇敢地往廣闊的天空飛翔。希望這部電影能開創更多人拍攝籃球相關的劇情片,那麼或許,總有一天,我們能看到一部如同《魔球》等級的籃球電影。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寡姐的電影有多燒錢?戰衣竟都是特效,片場造型讓人難以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