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電影的圈裡人有個共識:做電影就像是賭博。無論動畫還是實拍,批片還是中國產,從製片、引進到宣發,擁有無數的坑。實拍片有因為內容審查不過關,拿不到公映許可證的、有因為演員發表腦殘言論導致影片被封禁的。批片風險更大,且不說指標有限,即便指標下來了一般留給宣發方的時間也不多了,動畫片更像是一座獨木橋,每年能夠脫穎而出的就那麼一兩部,其餘的基本都是炮灰。有口碑,也不一定有票房、大熱必死都是近兩年電影圈的現象,所以一部電影究竟能不能大麥,誰都不敢自稱專家打保票,所以今天我們就聊一些"玄學",沒啥理論依據,但是就是很玄:電影起名的那些事兒。
我們都知道現在自媒體有很多標題黨,一個好的標題等於閱讀量的一半。對於電影來說名字的作用沒有那麼誇張,但是一樣很重要,原因在於名字就是電影調性和主打人群的一種體現,舉例說明:《地球最後的夜晚》、《綠葉紅花》一聽名字就是文藝片,這個名字對於福斯的吸引力很弱;《爆裂無聲》、《無名之輩》、《追凶者也》一聽就是劇情片,因此名字可以說是影片自身定位的一種體現,如果出現偏差將對影片的宣發產生不良後果。
如果一部電影的名字表意模糊或者有歧義,這部電影的票房大概率不會太好。以2018年被賦予爆款期待的動畫電影《風語咒》為例,"風語咒"這三個字是影片生造的,同時有點恐怖篇的感覺,從表意上不夠清晰,調性上也出現了偏差,最終這部上映前聲勢不小的國漫沒有實現出圈。最近的《受益人》也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名字,影片本身是一個喜劇,這個名字並沒有表現出喜劇應有的調性,三個字的電影名字是個很尷尬的存在,三個字很難表達一個完整的語意,很容易讓人費解。(題外話,《吹哨人》我也是特意百度了才知道是講什麼題材的……),所以如果不是表意明確的專有詞,電影起名還是避免三個字吧……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