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有多久沒有在國產劇裡見過真正的“平民”了。
每個主角都住在那麼光鮮亮麗的房子裡(即便她聲稱自己是一窮二白的小北漂)。
△《夢迴》的女主角說自己是“小北漂”,一沒錢二沒勢,但是卻可以住在擁有落地玻璃窗和浴室的複式公寓裡。
每個主角好像都有花不完錢(即便她是試用期只有8000的小白領)。
△《戀愛先生》裡的女主角,試用期工資只有8000,半年辭了兩次職,看起來應該沒有什麼積蓄,但是買得起首付14W的車。
每次看國產偶像劇,都覺得我離他們的世界好遠好遠。
她們可以用得起奢侈品,背得起名牌包,碰得到霸道總裁。而我們這些窮鬼、摳逼,是永遠不配出現在劇本里的。
好甜好甜。
好假好假。
是大部分懸浮國產劇的通病。
究竟一個平民愛情故事怎麼拍才接地氣?
我想我們的編劇,都應該好好看看TVB這部新劇——
《香港愛情故事》。
△《香港愛情故事》目前豆瓣評分8.9,和我之前推薦過的《嘆息橋》同分,是今年評分最高的兩部港劇,在豆瓣2020華語劇排行榜中,也排進前五。
提示:以下內容有劇透
但不涉及重要情節
一開始看《香港愛情故事》,真的很難相信是TVB拍的。
它看起來,實在“太不TVB”。
以前的TVB主打什麼?溫情,“一家人齊齊整整”。
一部劇有超過一半的鏡頭都是一家人圍在一張大圓桌上吃飯。
所謂的溫馨,其實也是和我們的國產劇一樣,建構出一個想象的烏托邦,在香港這塊鋼筋水泥地裡撒雞湯。
△我對《溏心風暴》最深的印象,也是吃飯,無論是撕逼還是和解都是在這張大桌子上發生。
但《香港愛情故事》卻不同。
它撕走了這層遮羞布。
一開頭,就是赤裸裸的現實。
“香港是全球樓價最高的城市,香港人越住越小,越住越貴……房子和愛情掛鉤只有香港才有,戀愛要有空間,開房都要同人爭……”
鏡頭一轉,一對男女手拖手來到情侶酒店。
想要一間鐘點房,卻被前臺告知要等三個鍾。
“七週年”“大日子”一樣要等。
輾轉了十幾間酒店都沒有房,無奈之下,男生只能買下500元半小時的“黃牛房”。
本來買高價房已經夠心疼了,更尷尬的還在後頭。
因為兩人為了這次“二人世界”準備了過於複雜的裝備,所以還沒進入“正片”,就已經到時間
錢花了,卻什麼事都沒做成。
女生在街上,說出了最扎心的一句話——
“我不想到了40歲還要到處開房。”
這就是《香港愛情故事》開篇前十分鐘就拎出來的現實——因為香港房價高企,愛情也被房子擠壓得變形。
男生陳子朗,住在公屋裡(也就是香港的公租房)。
20平的房子,擠了四個人。
爸爸媽媽,還有一個讀大學的細妹。(另一個妹妹早早就搬出去)
細妹的房間,就是放在廳裡的一張小小雙層床。
女生邱凱琪家庭環境好一點,父親是退休的公務員,用退休金買了自己的房子。
雖然有私屋,已經贏了香港很多人,但空間還是小。
30歲的凱琪還要和讀大學的弟弟住同一間房。
和再婚的父親吵架離家出走,凱琪也只能住在太空艙。
老實說,無論是子朗還是凱琪,其實都不算是窮人。
他們都是大學畢業,在職場有一定資歷的白領。
但是,工作了差不多10年,這些中環打工人依然買不起房子。
劇裡他們為了攢錢做的努力,簡直就是當代社畜實錄。
一份炒飯兩個人吃。
每個月打的、買公仔都有quota。
LV、GUCCI之類的名牌包是不可能有的。
他們穿的是優衣庫。
△這個情節優衣庫少女有被戳到!第一次在電視裡看到我能穿的牌子!
沒錢到外面吃飯,就坐在海邊的長椅看夜景,還美名其曰“飯堂”。
正是因為這些點點滴滴,都太生活化,太有代入感。
所以《香港愛情故事》才能讓人窺見平民愛情的影子。
這世界上真的沒有那麼多打幾千的工卻穿幾萬名牌的小公主。
我們都是為每日柴米油鹽精打細算,想盡辦法薅羊毛的打工人。
光是生活的細節,《香港愛情故事》就贏那些懸浮偶像劇幾條街。
△子朗在小巴上求婚這個情節,也是既現實又浪漫。
《香港愛情故事》的主線,就是講陳子朗和邱凱琪買房經歷的那些事。
故事表面是講香港人的“房事”,但更深入的,是探討現實因素對愛情的影響。
子朗和凱琪不是唯一一對向現實低頭的情侶,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愛情不可能脫離現實。
△結婚是房子的贈品,這句話又扎心了。
像那個早早就搬離家的“大妹”,就是不想擠在小房子裡,每天看著父母吵架,連大學都沒有上就去打工賺錢了。
因為目睹父母不愉快的婚姻,大妹對愛情並不信任。
有人說要養她,就馬上叫Stop。
△有人說“我養你”是最浪漫的情話,但是在大妹這裡,就猶如毒咒。她不相信愛情能帶來持久的關係。
沒有男友,只有“炮友”。
細妹的愛情觀,同樣被環境所影響。
作為高材生的她,目標就是找個家庭環境比她好的男生,一起創業做生意。不要兩個人一輩子打工,為了還房貸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所以,細妹擇偶極其理性。
鄰居在課堂上跟她表白被無情拒絕。
看到搭訕的男生住在高階住宅區,她就馬上被吸引。
像大細妹這樣現實的愛情觀,在瑪麗蘇劇裡不可能存在。
而這裡面最扎心的,是子朗的父母。
他們就是我們身邊那些被現實一點點磨掉愛情的夫妻。
59歲生日那天,子朗的媽媽在家庭聚餐時突然宣佈——“我要離婚”。
聽到兒子將要和女友結婚的訊息以後,她再也找不到繼續在這個家裡待下去的理由。
兒子會離開,細妹畢業後也會離開。
到時房子只剩下她和丈夫兩個人。
她受夠了丈夫的打鼾聲,她受夠了丈夫的呼呼喝喝,她也受夠了丈夫的熟視無睹,關心賽馬的新聞都要比關心她的情緒要多。
看到這樣的情景,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不煙不酒不嫖不賭”就是好伴侶?
當婚姻走向絕望的時候,那種感覺就是“他站在那裡,吃口飯、說句飯,就算只是坐在那裡,我都覺得喘不過氣。”
而造成這錯誤的,是丈夫本人嗎?
《香港愛情故事》比較真實的一點,是它沒有把子朗的爸爸,塑造成“壞人”,而是把原因歸結於現實。
即便如今相看兩生厭的兩人,當初也是因為愛才走到一起的。
那個脾氣暴躁的丈夫,曾經也是細心、體貼有擔當的男人。
△故事回憶了父母結婚的場景,脾氣暴躁的爸爸,曾經也是很關心自己的老婆,老婆打一個噴嚏,馬上就脫衣服給對方披上。
只是當進入婚姻以後,現實問題總是凌駕於情感問題之前。
丈夫把工作的壓力放到家庭裡釋放。
妻子選擇忍耐而不是溝通,直到有一天終於忍無可忍……
而這,何嘗不是我們數百萬個亞洲家庭的縮影。
愛情問題,也是現實問題。
正因為每一對的愛情都摻雜著現實因素,所以他們看起來才那麼真實,那麼引人深思。
這劇裡,沒有瑪麗蘇情節,沒有主角光環,有的,只是一個個被現實挾持的普通人。
他們,就是我們,想愛,需要愛,但又不得不面對現實。
△《港愛》裡還有很意思的一個情節,女主角邱凱琪的父親再婚物件是一個和她年紀差不多帶著一個小孩的越南女生,邱凱琪一直覺得對方是想騙錢,但“後媽”告訴她,是,她是在這段婚姻中沒有愛情,但一樣會好好對丈夫,因為丈夫可以給她和兒子好的生活,她已經過了要談戀愛的階段,現在對她來說,最重要就是兒子。不帶著愛情的期望進入婚姻,這樣的選擇,不在於對與錯,而是基於現實。
當然,如果一部劇太真實,太現實,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太慘”,讓人不忍直視。
經常會有人發出靈魂一問:
生活已經那麼苦了,為什麼我還要像照鏡子一樣看這些現實劇啊?
而在這一點上,《香港愛情故事》又有一點TVB的影子,雖然敢於戳穿現實,但它的核心還是溫暖的,能看到一些溫暖人心的東西。
比如,女性主義。
雖然《香港愛情故事》不屬於女性劇,但裡面的女性形象我還是很喜歡。
“大妹”乍看是叛逆少女,但其實是個敏感驕傲的人。
她透過一個藝術男的提點,達成了自己和家庭的和解。她喜歡那個男的,但是卻沒有為愛情而停留,而是選擇繼續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和人生。
細妹,雖然在愛情中犯過錯,喜歡把自己偽裝成男生喜歡的樣子,也曾經試過一腳踏兩船。
但是,當有錢男友要求她畢業後就結婚,結婚後就馬上生小孩的時候,細妹也斷然拒絕。
她很理性,並不會把自我價值捆綁在婚姻上。
還有媽媽,59歲,還敢於提出“離婚”的訴求。
她不想再委屈自己待在20平方的家裡,不想再那樣無愛又無望地活著。
她想要改變,無論現在多少歲,處於什麼階段。
這裡的女性,沒有一個是戀愛腦,也沒有一個是把愛情、婚姻看作自己人生的全部。
和瑪麗蘇女主相比,她們是活得更現實。
但她們也更獨立、更清醒。
△女主邱凱琪也是一個目標性很強的女生,為了省錢買房,她願意節省辦婚禮的錢,什麼都挑最便宜,“所有女生都需要一個完美婚禮”這樣的價值觀在這部劇不存在。
而最後,當然別忘了TVB最擅長的雞湯——那些現實擊不倒的「真情」。
雖然劇名是叫《香港愛情故事》,但是除了男女主角的感情線之外,還有相當細膩的友情線和親情線。
像大妹和她的好朋友文靖。
大妹是個獨立攝影師,做廣告製片的文靖一直很支援她。
大妹迷茫、痛苦的時候,文靖都一直陪在她的身邊,給她安慰、鼓勵,當她遭遇網路惡評的時候,文靖還會匿名為大妹寫應援貼。
一開始,我還想歪了,以為兩人關係這麼好,是要發展出什麼百合線。
但其實並不是,文靖對大妹就是純粹的欣賞,欣賞她的個性,欣賞她的才華。
劇裡有一段友情表白尤為感人:
“其實一直以來,我都很羨慕你,你總是那麼有目標,好像無論發生什麼事都知道該怎麼做。這個世界像我這樣的人太多,像你這樣的人太少,你就像海上的燈,我就是海上的船,是你,讓我這麼無聊的人有了方向。”
也許這個社會上,人和人的關係確實大多建立在利益交換的基礎上,但始終有一些真心、純粹,是可以超越於現實之上。
至於親情。
不只是母女之間的互相幫助感人,父親的感情也很戳人。
劇裡那個自負了大半輩子,從不認錯的子朗爸爸,並不是真的無情冷漠啊。
當子朗因為房貸走投無路的時候,他願意第一次低下頭,向他那個一直很看不起他的弟弟借錢。
為了兒子,為了親情,他人生第一次,可以不要面子。
△上一個鏡頭還說絕對不會問弟弟借錢,下一個鏡頭就為了兒子低頭。
女主的爸爸也是非常催淚。
女主一直很生氣爸爸為什麼要在媽媽死了不到一年後就再婚。
當她終於明白了爸爸再婚的原因,和父親達成諒解的時候,女主很內疚地表示,對不起,爸爸,我以後一定多花點時間陪你。
但是出乎意料地,女主爸爸卻拒絕女兒這份好意。
“傻女,你能夠陪我多少年?爸爸最多還有二十年、三十年。你有你的生活,珍惜眼前人吧。”
看到這段真的眼溼溼,唉,我們國產劇裡實在塑造了太多吸血的父母,有多少個父母形象可以像女主爸爸一樣通情達理。
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尊重、理解。
為了不劇透,我就不透露這部劇的愛情主線以及結局走向了。
只能說,這是一部讓人又哭又笑,看完以後又有所啟發和感悟的電視劇。
所以,我並不認為《香港愛情故事》這樣立足於現實的劇情,這樣基於普通人柴米油鹽生活的感情,是悲慘的,是殘酷的。
在我看來,它反而比那些懸浮的瑪麗蘇偶像劇更理想化。
因為真正的理想主義,從來不是矇住自己的眼睛,虛構出一些我們現實生活永遠達不到的海市蜃樓,對我們去不到的地方充滿嚮往。
而是,睜開雙眼,看清現實。
再在現實的泥水地裡開出美麗的花。
雖然《香港愛情故事》不算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它也會犯TVB的毛病,有一些過於雞湯的部分。
但是我還是很推薦大家在2020最後這幾天都去看看。
它就像我們將要過去的2020。
儘管不完美,但我們依然可以在自己目之所及的世界裡,保持善良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