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陳可辛導演的《如果·愛》獲獎無數,不僅讓陳可辛獲得香港金像獎和臺灣金馬獎的最佳導演獎,也讓周迅囊括了金像獎和金馬獎的最佳女主角獎,有些可惜是風流倜儻的金城武卻沒有斬獲任何獎項,我想很大一個原因是金城武太帥了,而且演技出眾,對於他詮釋的人物,很容易讓評委覺得是本色出演,但其實對周迅來說,眾所周知她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所以由她來訴說一段為了事業放棄愛情的角色會有極大的反差效果,更能凸顯其演技的成功。
《如果·愛》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歌舞類影片,但這種形式的運用並沒有阻隔影片中豐滿人物形象和細膩情感的表達,將愛情悲劇包裹在詩意與浪漫的氛圍之中,並透過戲中戲的方式訴說了“如果愛,究竟是選擇遺忘還是珍惜;如果愛,究竟是佔有還是方式;如果愛,究竟是怨恨還是懷念;如果愛,究竟是善良還是惡毒”等多重命題。
01、歌舞片外衣包裹著詩意與浪漫,運用戲中戲展現華美生命中愛情的重要性
陳可辛的電影中,愛情是一個永恆的主題,從1991年的《金枝玉葉》到1996年的《甜蜜蜜》,總會有甜蜜的幸福和淡淡的憂傷充斥其中,運用音樂、舞蹈的戲中戲形式本身就極富抒情含義,在戲內、戲外講述的同樣故事增強了這種色彩,比如金城武飾演的林見東和周迅飾演的孫納在冰天雪地中躺臥,張學友飾演的聶文和孫納在高中馬戲中進行愛情表白,這些形式都是為了凸顯一句話“如果愛情暗淡,就讓回憶燦爛”。
對於歌舞元素的運用,陳可辛曾說“事實上這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歌舞片,歌舞元素只佔30%左右,如果說這部片子是歌舞片,只是為了引起觀眾的好奇心,他們就會來看電影”。
在陳可辛眼中,沒有愛情的人生是悲哀的,但得不到的愛情又時常會讓人痛苦,所以他強調“為愛情苦苦掙扎的人,才有可能看懂我的電影並不心有所動”,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道理千年亙古不變,當愛人與知己者、悅己者身份重疊,相愛卻不能廝守的悲情色彩便呼之欲出。
有一句話說“你如果有愛的運氣,就應該有如果不能愛下去的勇氣”,當孫納選擇名利,拋棄愛情之時,愛情似乎變得一文不值,但林見東卻用10年堅守證明了愛情的重要,愛情究竟是否重要,千人千面,保留愛的能力有時候比愛情本身更為重要。
02、兩個男人愛一個女人,表達方式卻截然不同
林見東和聶文都愛著孫納,這是一個三角戀的套路故事情節,但面對愛情時,他們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態度,林見東選擇了堅守,而聶文選擇了放棄。
孫納在俗世愛情中不斷地搖擺,林見東是她的初戀,代表了純美愛情的至高無上;聶文是她的慾望,代表著現實世界的名利糾葛。當年,孫納選擇了名利拋棄了愛情,十年之後,她卻選擇了愛情放棄了名利。而這十年青春,就是她為了一己私慾犧牲掉的美好與幸福。
在離開林見東的前夜,孫納選擇將初夜留給她,愛情成為她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在當時看來,她唯一愛的人是自己,如果說這是成全林見東不如說是為了讓自己不留下遺憾,成名之後,孫納說“如果有人體會過我吃過的苦,自然也會像我一樣努力”,在我看來,這只是她不想努力的藉口而已,林見東透過個人努力,一樣可以成為萬眾敬仰的大明星,生活中很多人都想走捷徑,所以娛樂圈中才會有數不清的飛蛾撲火,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人在年老之後會感到惋惜甚至後悔,但人生就是一條永無止境的探索之旅,夜深人靜之時內心才會受到不斷地拷問,究竟付出的一切是否值得?
03、愛情與事業之間,有的人選擇事業,但也有人選擇愛情
《如果愛》的英文名是“Perhaps Love”,更準確的表達是可能是愛或也許是愛,兩個人在一起時,我們總會質疑彼此的愛情,經歷過分開過才會知道彼此的珍貴。
大導演聶文對孫納說“你需要一個角色,我需要一個伴”,在利益交換之前,聶文從未覺得這是一種愛,但是當兩人長期相處之後,聶文深深地依賴上了孫納,愛情從萌芽發展到熊熊烈火猝不及防。
在愛情與事業之間,孫納選擇了事業,林見東選擇了愛情,聶文呢?他本已功成名就,卻永遠做不到林見東對愛情的奮不顧身,這份愛情開始時是卑鄙的、卑微的,所以當戲中戲孫納伸出雙手時,聶文選擇了放手,以死的悲壯渲染愛的偉大。
10年後,林見東透過“性”的方式報復孫納,這是10年間夜夜透過安眠藥入睡形成的委屈與不甘,其本質依然是深沉的愛,當他意識到自己傷害了孫納,他第一時間進行了補救。在愛情中,永遠是那個全情付出的人受傷最深,最開始是林見東,之後是聶文,最後是孫納。
杜可風鏡頭下的《如果·愛》憂鬱、深沉,如一縷無法消散的烏雲籠罩在每位觀者的心頭,這種魂牽夢繞的感受只有相愛的人最能體會。用如此冷峻的表現手法表現悽美的愛情故事,既符合當下的社會現實,也歌頌了時代中悲壯的愛情故事,珍惜眼前的感情,才能活出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