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lways thought a women in a tuxedo was sexier than a girl in a gown.”我一直認為,穿燕尾服的女人比穿禮服的女人更性感。——Ralph Lauren
只要說起“穿西裝”的女人,很多人一定會聯想到凱特·布蘭切特與周迅、艾米莉·布朗特一起拍攝的這這組黑白造型腕錶廣告:
不用刻意耍帥,舉手投足間的自信和氣勢就已無可比擬。
凱特·布蘭切特還曾反串民謠歌手鮑勃·迪倫,電影裡的扮相形神兼備,著實令人驚豔。
她被稱作“大魔王”。在搜尋引擎上輸入“凱特·布蘭切特”,不少人關注的都是同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叫她大魔王?”
要知道被稱之為女王的女演員不在少數,可是被叫做“魔王”的,卻唯獨她一個人。女王、魔王,一字之差,卻恰好道出了凱特·布蘭切特那份獨有的妙。
她的五官大氣、硬朗,少了些許女性化的嬌媚,卻讓她攻氣十足,男女通殺。她的美里並不見討好與賣弄,而有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魅力與氣場。當她站在同為澳大利亞籍的女星妮可基德曼身旁,一向以美貌和身材著稱的妮可成了紅玫瑰,而布蘭切特的從容、舒朗,散發著歲月淬鍊的光,好似永不垂落的勁松。
而每當她盈盈淺笑,勾勾手指,看似漫不經心,卻殺傷力十足,迷死人不償命,順便還掰彎了不少女性。
但是凱特·布蘭切特的“魔性“不僅僅是體現在個人魅力與強大氣場,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演技。你永遠猜不到她下一個演的角色是什麼,就像你想不出有什麼角色為她所不能飾演。
1969年,凱特·布蘭切特出生在墨爾本的鄉村,平淡的時光,在她十歲的那年出現了裂痕,父親的離世,讓整個家庭陷入了灰暗。而進入青春期的她則開始叛逆,她聽朋克音樂,穿男性服裝,甚至剃了光頭。兀自生長,不被束縛的魔王初成。而這時候她的生命裡也進入了一道光,這就是表演。
她就這麼沉著心演了6年的話劇,直到29歲,才出演了第一部電影。此後,她一路成長為當今最頂級的女演員之一,演過大大小小不同的角色,卻能演什麼像什麼,演誰是誰。她就像擁有魔法的法師,隨心變幻,令人歎為觀止。
她遇到的第一個際遇是出演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她從少女時代演到君臨天下,無論是少女的爛漫還是女王的威嚴,都被詮釋得絲絲入扣。她為了這個角色,請了專門的老師教她古典英語,不僅讀了大量的人物傳記,前往博物館去觀賞學習,甚至漂白了眼睫毛和眉毛,還剃掉了頭頂的部分頭髮。
那個時候的她已經30歲了,對於“出名要趁早”的娛樂圈來說,似乎這一切來得太晚。但是對於凱特布蘭切特來說卻是剛剛好。在這之前她紮根戲劇舞臺,將表演的基本功磨鍊的足夠紮實,她所等待的只是一個機會。憑藉《伊麗莎白》,她第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提名,並將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的獎項收入囊中。大器終成,為時不晚。
這個來自澳洲的女演員一下子躍入了眾人的視野,她有王者的威嚴與氣魄,卻又有出塵脫俗的純淨。很快又一個“女王”角色找到了她,這便是《魔戒》中的精靈女王。猶記得第一次看到精靈女王出場,聖潔、高貴、不容褻瀆,一下子讓人懂得了什麼叫做“驚為天人”。
隨著《魔戒》的大火,凱特布蘭切特精靈女王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可是她卻並不迷戀“女王”的角色,因為在表演的世界裡,還有更多的可能性等待著她。到了電影《飛行家》,她迎接挑戰出演奧斯卡影后凱瑟琳·赫本,一顰一笑間還原了那個紙醉金迷的時代,而這部影片也終讓她收穫了第一座小金人。
女王、精靈、女神……這樣一個個角色標籤完全不足以概括凱特·布蘭切特,她像一汪水,隨物賦形,在不同的角色容器裡任意切換。
她演男人絕對不只是畫個妝、穿套西服,在《我不在那兒》裡反串出演鮑勃·迪倫,她演出了角色骨子裡的慵懶與驕傲。
到了電影《卡羅爾》,她又讓人見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女王攻”,她美豔、溫柔,舉手投足都讓人心跳加速。
而最後守望愛情的她,終於等來心中的少女,一眼萬年,深情到溺死人,僅憑這個眼神簡直就想給她一座獎盃。
你覺得她身上總有掩不掉的女王氣質,她卻一轉身去演《藍色茉莉》裡陷入困窘的落魄中年女人,從優渥生活到一無所有,她演盡了角色的脆弱與崩潰。她不再是別人嘴裡的女王,真正成為了一個與生活角鬥的普通人,而這個角色,也讓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獎項。
從來沒有不出彩的角色,只有不會演戲的演員。凱特·布蘭切特經常出演配角,甚至反派,不僅讓人印象深刻,甚至成為了最大亮點。在《雷神3》裡,她飾演錘哥的姐姐海拉,作為一個超級大反派,卻讓人有了想倒戈的衝動。
而在《灰姑娘》裡,她飾演灰姑娘的後媽,美得攻城略地,讓人棄械投降。觀眾原本衝著公主王子的童話去的,結果都被後媽勾走了。
更厲害的是她在《宣言》裡一口氣挑戰了13個角色,從乖乖女到朋克風,甚至還有癲狂的流浪漢。
而且可怕的是,她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連眼睛裡的溫度都不一樣,真心難以辨別出這是同一個人所演。
在凱特·布蘭切特身上唯一的不變就是“變”,沒有什麼角色和人設可以束縛住她。外形、性別統統不是桎梏,她可以為了演戲剃光頭,也可以為一個角色去通讀上萬字的資料,每一個角色,她都為之全力以赴。
只要燈光亮起,鏡頭開啟,便沒有人可以忽視她的存在。
論業務能力,看她含金量十足的獲獎記錄就夠了:7次奧斯卡提名,2次獲獎、9次金球獎提名,3次獲獎、14次美國演員工會獎提名,3次獲獎,她還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主角和配角獎的大滿貫得主。
論個人魅力,她的身上糅雜著複雜而多樣的氣質與美麗,而又自成一派。她可以把西裝穿的比任何人都要好看,帥起來基本沒有男人什麼事了,哪怕不穿高跟鞋,依舊可以氣場兩米八。
可是在紅毯上,穿上裙裝的她又那麼美,她好像永遠都不會穿錯。再華美的衣裳都被她駕馭得恰到好處,既不譁眾取寵,也不過分低調,再加上自身的強大氣場,她的美總有一份氣定神閒與理所應當。
而這份獨有的強大氣場正是來自她內心的力量。凱特·布蘭切特承認自己是一位女權主義者,她認為女性可以完成一切的事情,可以演繹一切角色,甚至是男性的角色。她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她看來,只要你真心渴望,便一定能做得到。
她還是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她親自探訪孟加拉國、黎巴嫩、約旦等國家的難民點,身體力行地為他們呼籲更多的幫助與關注。
強大如她,美麗如她,卻又從來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高嶺之花。在各種節目上,她娛樂精神十足,她幽默、親切、風趣,抖機靈、甩包袱,毫無架子。
凱特·布蘭切特最大的本事就是當你越瞭解她,你便越愛她。可在鎂光燈外,她卻沒有“故事”。她既沒有讓人茶餘飯後閒談的情史,也沒有讓人津津樂道的花邊新聞,她缺乏一個明星的噱頭與炒作,而是成功把自己隱匿到平淡生活之中,她生了3個男孩,又領養1個女孩,和老公在悉尼經營著一家戲劇公司,她最離奇的想法不過是在自己家的院子裡種植一片小樹林。在她的身上真正讓人看到了: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她對演戲有著瘋魔般的熾熱,對生活卻追求流年似水的靜好。
可是這卻是我覺得她最迷人的地方,她站在最容易迷失的地方,卻又如此清醒自持。在18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她出任評委會主席,卻在開幕式上穿了一件舊衣,原來這件晚禮服她早在2014年的金球獎上穿過。
對此,她的回答雲淡風輕。她說,“從高階訂製服到T恤,垃圾掩埋場充滿了不必要被丟棄的衣服,尤其在今日的時局,如此美麗的衣服不被穿者一生珍惜而且再次穿著,似乎顯得妄為與離譜。”
她不被任何眼光左右,遵從內在,勇往直前的成為自己。如今的她已經年過半百,歲月卻留住了她的美,並在無時無刻的告訴你:她,依舊是這個時代無可替代的“大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