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爆粗怒讚了劉德華這部《拆彈專家2》:
真TM的好看!說港片已死的那些混賬,閉嘴回家睡吧!
沒看正片前,我是持保留態度的。
畢竟,王晶不止一次灌水了。
例如《追龍》口碑和票房爆了後,有這樣的說法:
王晶一認真,連他自己都害怕。
於是,《追龍II》上映前,王晶自己用上了這個梗,告訴大家“這一次,我又認真了!”
但事實證明,那次,王晶只是用“認真”兩字來賣《追龍2》。
不過這回,王晶沒灌水。
本週,本片全國院線正式開畫。
迄今為止,票房破2億。
口碑,爆了:
豆瓣迄今8.0分,創下了邱禮濤電影導演作品的豆瓣最高分。
在這個特殊的2020年末,劉德華+邱禮濤,打出了一部王炸。
來吧。
《拆彈專家2》
炸
如果把《拆彈專家2》看成一副牌,從打牌的技術來說,它是打出了王炸水平。
更何況,它的起手牌面,本身就有很多炸彈。
都是猛炸。
這是邱禮濤和劉德華近年來合作的第三部作品了,總體來說,風格很統一:
味道盡可能保持港味,場面儘可能往大了搞。
《拆彈專家》裡面,他們炸了紅磡隧道;
《掃毒2》,追車戲追到了香港地鐵站內;
到了《拆彈專家2》,更是全面升級。
香港幾大重量級地標,均未倖免:
香港機場,炸!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炸!
青馬大橋,再炸!
裝備也升級。
《拆彈專家》裡面的各式炸彈,到了第二部,升級到核彈:
核彈若是爆炸,將波及數百萬生命,產生的核汙染則會長年讓香港無法回覆元氣。
這麼說吧,衝著特效場面去看的朋友,這票錢您掏的不虧。
如果,這個系列還有下一部的話,或許香港已經不夠炸了。
概念也升級了。
上一部的拆彈專家章在山的故事,主要圍繞在拆彈這個本職工作上。
這一部,實體炸彈當然有,但最可怕的炸彈,卻升級到主角潘乘風一次次面臨選擇時,人性中的無形炸彈。
反派方面,上一部是姜武扮演的洪繼鵬為首的劫匪團伙。
這一部,則升級到國際恐怖分子,還扯上了暗網。
反派的行動目標,從上一部的搶劫求財外加配合搞點金融陰謀,升級到國際恐怖分子的反社會恐襲。
反英雄
看到《拆彈專家》這個名字,一些觀眾(包括我在內)的慣性思維裡所預期的,是看到片中一次次成功拆除炸彈的類闖關過程。
但沒想到,3年前的《拆彈專家》,邱禮濤卻是反著套路來走。
全片下來,劉德華扮演的拆彈專家章在山,成功拆除的炸彈,沒幾個。
遇到猛的炸彈,章在山往往以失敗告終。
--那戶外炸彈,時間緊迫來不及拆解,只能直接將炸彈丟進海里。
--面對被綁了炸彈的人質(也是一名警察),章在山依然無力拆解。
他只能眼睜睜炸彈引爆,犧牲人質,以換取最小損失。
--最後的BOSS級炸彈,章在山只能賭運氣。
結果,不僅沒能拆除炸彈,甚至還賠上自己的性命。
《拆彈專家》中,章在山雖面對炸彈,但真正的挑戰,或者說敵人,是在無法全面解除危機之時,在當下該做的判斷和選擇。
到了第二部,劇情已和第一部完全沒有關係了。
但人物設定卻延續了下來:
拆彈專家,依然是一個反英雄。
例如,開場沒多久,劉德華扮演的拆彈專家潘乘風,就在一次任務中被炸斷了一條腿。
但這次的反英雄塑造,層次卻更為豐富。
劇本,是有野心的。
潘乘風的性格是多面的,其身份雖是警隊的精英拆彈專家,但性格卻是亦正亦邪的。
最厲害的炸彈,依然不是實體炸彈。
而是亦正亦邪的潘乘風,在每次極端矛盾的條件下,做出選擇的時候,其人性可能被引爆從而帶入的深淵。
以下部分開始有關鍵劇透,還未看本片的朋友,切切慎重。
《拆彈專家2》中,潘乘風性格的多面性,以及一次次人性的選擇,是伴隨著他所處境地的改變所改變的。
最開始的切入點,就是那次失敗的任務,潘乘風被炸斷了一條腿。
精英拆彈專家,變成了一個殘障人士。
出事後,潘乘風一開始是很樂觀的。
他裝上假肢,積極進行復健訓練,體能也迅速恢復到超過警隊標準線的水平。
只是,警隊最終沒有讓他重回拆彈前線。
站在警隊的立場,他們給出的理由是:
讓一個殘障人士重回警隊拆彈前線,如果工作出了問題,如何向市民交代?
但,也有人會說,警隊這麼做,是不敢承擔責任。
歸根到底,是站在不同立場所產生的矛盾。
面對這種外來的矛盾下,潘乘風的人性要做出第一個選擇:
做為一個拆彈專家,無法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是潘乘風難以接受的事。
他選擇了不相信警隊,進而抗議:
警隊忘恩負義,用完即棄。
抗議卻也改變不了警隊的決定。
但,此後潘乘風的人性再次做出選擇,進而導致心理重新構建。
一個擁有反社會人格的拆彈專家出現了。
再者,片中加入的另一個情節,讓後來的潘乘風不僅遊走於正邪之間,甚至連不知道要相信自己是正還是邪。
情節不多說了,但從這種反社會人格的結果來看,這個角色又是矛盾的:
到底,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還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關鍵劇透到此結束。
邱禮濤拍出《拆彈專家2》,從核心到表現形式,這次是很豐富的。
情節上,有著香港警匪片那熟悉的味道,包括臥底情節。
視覺上,有上天入地的大片特效。
節奏上,在快速推進劇情的同時,還透過剪輯設定了重重反轉。
這讓我覺得出乎意料。
畢竟,邱禮濤是香港CULT片代表人物,《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陰陽路》系列都出自他之手。
之前看他的作品,總是不自覺地將那種CULT感代入其中。
所以,如果不說,我個人還真不會將這樣的大製作和邱禮濤掛鉤。
但回頭一想,卻也是在情理之中。
畢竟,邱禮濤已在香港電影圈拍了30多年電影。
他的作品中,也有魔巖三傑+唐朝樂隊在90年代轟動香港的《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
甚至,這場演唱會代表了中國大陸搖滾的一個巔峰。
與劉德華同為1961年生的邱禮濤,已年近60。
不出意外的話,憑藉《拆彈專家2》,邱禮濤終於從那個CULT片大拿,邁入了一線賣座導演的行列。
就如同曾經拍過《古惑仔》的劉偉強,拿出《無間道》時的那種驚豔般:
古惑仔的江湖義氣與打打殺殺,終究化為“我是警察”“誰知道”的矛盾掙扎。
邱禮濤的那些CULT味,這次則化為在極端矛盾下,人的選擇與隨之而來的人性變化,與那五味雜陳的內心掙扎核心。
那是處於一條危險的臨界線: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若選擇錯誤,無論是真的炸彈,還是人性的炸彈,結果就是:
爆炸。
港片的味道
這麼多年過去,形容港片的時候,被引用最多的,依然是大衛・波德威爾在2003年那本《香港電影的秘密》中所說的: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但港片的味道是什麼?
我覺得這是很抽象的,就像“媽媽的味道”一樣,難以形容,也沒有標準答案。
何況,媽媽的菜多種多樣,鼎盛時期的港片型別也是多種多樣,百花齊放的。
但是,這種味道卻很容易感受。
就像TVB和大陸電視劇的味道,不同味道的辨識度極高那般。
從那個黃金時代走過來的影迷,一看就能感受到那種港片味。
雖然,“港片已死”的聲音已經說了很多年了。
但每次有部令人叫好的港片出來後,“港片未死”的聲音又會再度出現。
從《無間道》到《寒戰》,再到《無雙》,再到現在的《拆彈專家2》,“港片未死”也說了很多年。
只是,港片是否已死,從來不是一兩部片子承擔的責任。
更何況這其中也有客觀因素,將這種責任攤到幾部片子上,並不公平。
只不過,環境變了是真的。
就如《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賣座之後,林超賢離他當年的那個《江湖告急》的味道,越來越遠了。
邱禮濤當年那些江湖聞名的《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等CULT片,雖然從當年的盜版,走到了我們如今的硬碟中。
但當我們終於有緣見到邱禮濤一部略帶CULT味的《家和萬事驚》在咱這公映時,那版本卻也是刪減的。
如今的《拆彈專家2》之後,或許,邱禮濤離那些CULT電影,也將越來越遠了。
時代不同了,情懷固然在,但港片的味道有所變化,卻也是大勢所趨。
固然,變化不代表就是變壞。
就有如不同菜系間的融合,原來的地方菜能保留多少味道,卻也看廚師的功力了。
能夠/願意做出當年那味道的人少了,但不等於沒有。
不過,諸如香港殭屍片,神鬼片,還有那些你懂的片如今幾乎絕跡江湖,是事實。
我想,港片味道雖變了但從來沒死,只是我們懷念的港片時代,卻早已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