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完成《霍位元人》三部曲之後,彼得·傑克遜賴在四年的時間裡沒有新作問世。在此期間,他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了一個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週年的電影專案:《他們已不再變老》——一部一戰英國老兵的口述史。

這是一部完全由旁白結構的紀錄片。

2019年11月11日,一次大戰結束101週年的紀念日,我專門到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百年前的黑白資料轉換成彩色寬幅畫面時太震撼了,並且還是3D的!

修復做得相當完美,著色部分很有默片感。走上前線的英軍士兵不無稚氣的笑容與戰場上的屍橫遍野疊加在一起,異常具有視覺衝擊力。

由於使用當年的影片,裡面的人物對攝影機都很敏感,總是在凝視鏡頭,也就是在凝視觀眾,但他們早已經死了。

這真是兩個平行空間的對視!

旁白採用一戰老兵的視角,還原出從參軍,訓練,到法國、比利時的戰壕裡戰鬥,再歸來的過程,雖然是紀錄片,但非常像是一部完整的故事片,可謂一部英國版的《西線無戰事》。

和《西線無戰事》中那些興奮而懵懂地走上一戰戰場的德國青年一樣,《他們已不再變老》中是一群15到19歲不等英國新兵蛋子。他們懷著對平庸生活的厭倦和愛國激情,躍躍欲試地投入到戰爭中,感覺跟組隊參加野外拓展訓練沒什麼兩樣。

戰鬥打響,他們才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無意義的行屍走肉。蝨子、老鼠、野兔、腐爛的屍體,炮彈、毒氣、坦克等是他們戰壕生活能看到的一切。戰爭過後,他們發現自己成了這個世界上多餘的人。

一個士兵說:“當你快死的時候,你的一生會閃過眼前,但19歲的我實在沒什麼人生。當子彈飛來,我只想到‘我會活下來嗎?’”

另一個士兵不得不殺了一個被炸至重傷的戰友,為了儘早結束他的痛苦。多年以後回憶起這段往事,他還帶著哭腔說“我很痛苦”。

戰爭結束了,回到家鄉的士兵沒有受到厚待,沒有鮮花被拋向他們,也沒有姑娘投向他們的懷抱,“人們從不談論戰爭,多數人完全不感興趣”,他們僅僅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失業者中的一員。

英國是一戰的戰勝國,但凱旋的士兵發現,他們其實根本不是勝利者,只是倖存者。

戰死的已經死了,傷殘的已經殘了,完整歸來的人,生活也沒有任何變化,甚至更糟,對他們而言,這場戰爭毫無意義。

戰線的另一側,德國方面情況更是如此。前面提到的《西線無戰事》,原著是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同名小說,1930年拍成電影,被稱為“最偉大的反戰電影”,是第一部反戰電影。

主人公保羅經歷了和這些英軍士兵一模一樣的生活,唯一的區別是,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他一時忘情,想像童年時那樣去捕捉一隻蝴蝶,結果被對方狙擊手一槍斃命。

當天,德軍總參謀部的戰報是:西線無戰事。這五個字,再清晰不過地凸顯了戰場炮灰螻蟻般微末無價值的生命。

因為受到納粹迫害,1932年,雷馬克被迫離開德國,流亡瑞士。1933年希特勒執政後,《西線無戰事》在德國被查禁。

一戰的影響力被緊隨其後的二戰遮蔽了許多,但在反戰的意義上,一戰更值得深思,因為其荒謬性更集中,也更典型。

為什麼呢?因為一戰完全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完全是非正義的戰爭,捲入這場的普通人,尤其是勞動者,無論是英國、法國、德國、俄國還是美國,都充當了可憐的炮灰,為一場和他們無關的戰爭而流血、喪命。

對待這場戰爭唯一正確的態度是革命導師列寧提出的——

使本國政府在帝國主義戰爭中失敗;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實現社會主義革命!

很明顯,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符合工人階級和勞動者的利益。

一戰迫使人們思考戰爭的意義。反戰、和平主義的思潮開始出現了。 但籠統、抽象的反戰,並不能真正消滅戰爭。

列寧的論斷沒有過時:帝國主義就是戰爭!

人類永久和平的實現,將取決於全球社會主義的實現。 多方面跡象都表明,全球化的失敗有可能導致世界重返十九世紀,或者一戰前的狀態。

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的時刻,看一看《他們已不再變老》,凝視100年前的眼睛,別具意義。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為何林志玲的婚宴遭受抵制?看完你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