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八點鐘的時候,和夢菲去中影南方影城院《拆彈專家2》,被裡面的曲折的故事情節和華麗的場面震撼到。(下面涉及劇透,慎入)
電影講的是一個拆彈專家奮不顧身解除了很多炸彈,因為一次拆彈任務的意外,他失去了左邊的小腿。儘管失去小腿,但是他沒有喪氣,帶上義肢後積極鍛鍊身體,想要繼續做拆彈專家。
然而,因為身體殘障的原因,他的申請沒有被警隊接受。為此,他思想走了極端,覺得警隊用人用完即棄,這個社會制度有病!五年之後,他成為一個恐怖分子,還和隊友策劃了一項恐怖事件——炸掉香港的一個大廈和城市基建。
如果電影講的是一個高光偉的好人變成一個窮兇極惡的壞人,那麼故事就很平凡了。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在於,潘乘風變成恐怖分子後安排他失憶,讓電影裡面的情節顯得更加撲朔迷離,人物的命運也產生很多不確定性。
故事的結果並不太美好,但整個場面激烈而緊張,看得我們根本沒有辦法移開眼睛。這個過程就像開了一輛汽車在凹凸不平的路上飛奔,汽車效能極好所以風馳電掣地開到終點,但是因為路面凹凸不平所以身心被拋上拋下,情緒跟著激烈地起伏。
夢菲說:社會制度本來就存在不公平,難道因為不公平就要反社會嗎?難道不能夠慢慢地改善?憑什麼社會制度因為你(指劉德華演的潘乘風)一個人改變?誰擔當得起因為聘用殘障人士拆彈造成意外傷害到市民的責任?……
我說:其實我挺理解潘乘風的做法的,這個制度本來就有問題,出現問題為什麼不去解決?為什麼就不能夠聘用殘障人士做拆彈專家呢?他的體能和能力完全達標的,做拆彈專家是他的價值感所在、他的信念所在,把他的信念和價值感拿掉了,他能不偏激嗎?他能不走極端嗎?……
社會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它在某些時刻會損害個人的利益和價值,摧毀了某些人對這個制度的信任,然後有些人就會走上極端的道路 。
這確實不好,這部電影的意義就在於反映出這樣的問題,讓人們看到問題的所在,從而激發人們對此進行改善,這社會制度往更合理的方面執行發展。
這部電影還有兩個點非常令我震撼,第一個點是龐玲的選擇。
龐玲是反恐警官,當她發現潘乘風失憶後,瞭解到心理專家和醫學專家說潘乘風失去了對陳述性事件的記憶,但是一些程式性的記憶還是儲存著,所以日後他具有獨立生活能力,但是可能會發展新的理念,變成為一個與從前不一樣的人。
於是龐玲與心理學家一起在潘的腦海裡植入了新的記憶,並且告訴潘他是一個臥底,需要打入恐怖分子的核心,拿到恐怖分子襲擊香港的策劃內容。
因為她的這個選擇,警隊後來拿到了反恐分子策劃的內部資料,阻止了一場大災難的產生。
另外一個震撼點是潘乘風的選擇。
潘乘風雖然被植入了虛假記憶,但是很快就發現這是虛假的記憶,自己確實是反恐患者的核心成員。然而,在看到警察為了阻止炸彈的爆炸而進行的艱難任務,還有一個警察因此被打死的時候,心裡面很痛,最後他選擇成為臥底,為警察找到了恐怖分子襲擊的計劃。
他的這個選擇,最終讓這次的襲擊事件對香港的傷害減少到最低。
在命運十字路口面前,如何選擇是很關鍵的,它將決定未來要往哪裡走,自己將要去向何方?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情?過什麼樣的生活?……這一切都必須想清楚。
許多選擇沒有辦法回頭,一旦踏出去,前面是懸崖深淵還是香花滿徑,都必須要接受。
電影的男女主角面對選擇時,展現出堅定勇敢與無怨無悔,就很讓我敬佩。但願在前進的路上,我們都能夠看清自己的心,做出無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