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誇張地說,這是《無雙》之後,在大陸院線能看到的最好的香港型別片。
整體觀感就是超出預期很多,到處都充滿沒想到,邱禮濤在一個已經被各家導演摒棄的題材裡,開出了一朵充滿生命力的新花。
它真的就像是2020年末的一記壓哨三分,投進了我的華語院線十佳。
《拆彈專家2》
這麼想的當然不止我一個。
豆瓣開畫8分,80%的人給到了4星以上,後續應該還能再漲。
不管怎麼樣,它都已經穩坐今年華語院線商業片的第一把交椅了。
到底好到什麼程度?
我們細細說。
一
選擇
都叫「拆彈專家」了,拆彈戲怎麼拍才過癮,才好看,這個必然大部分觀眾首要關心的東西。
畢竟觀眾早已在這幾年華語電影工業的狂飆突進裡陷入了一種疲勞。
但很幸運,邱禮濤這次摸到了兩個讓爆炸戲重新煥發生命力的方法論。
第一個,是拍選擇。
對於拆彈專家來說,表面上就是一個選擇,剪藍線還是剪紅線?
但邱禮濤覺得不夠。
要在每一次爆炸之外再套一個選擇。
比如電影開場後的那段爆炸戲——
匪徒把手雷拉開引線,塞進了一個小女孩手裡,握緊引爆閥門是小女孩一個人危險,丟出去是所有人危險,接過來是你們倆都危險。你怎麼選?
在這裡觀眾的緊張感就不再是最後“Boom”的那一下爆炸,而是角色到底會做什麼選擇,以及這個選擇會產生的未知情況。
更狠的是電影后半場的那場狙擊結合爆炸的戲。
匪徒安裝完炸彈後,沒有離開,而是選擇呆在高樓上用狙擊槍瞄準警察。
當拆彈專家穿著防爆服進入排爆現場的時候,匪徒不射擊拆彈專家,因為他知道防爆服是防彈的,他選擇另一個沒有穿防護的警員,而且不直接射死,先射腳,隔一會再射手,最後再射心臟。
這就形成了一個道德選擇困境。
你有子彈打不破的防爆服,可以去救自己的戰友,去擋剩下的子彈,但一旦去救了戰友,拆彈的時間就可能來不及,附近街道都會遭殃。
但你要是繼續拆彈,就必須眼睜睜看著戰友被一槍一槍射死。
你要怎麼選?
還有最後的大結局,更是直接上升到了是自己死,還是整座城市被炸燬的選擇(怕劇透,我就不展開了)
這些每一個都是短時間內就必須作出的生死選擇。
選擇,讓爆炸場面從本身的血腥驚悚,轉變到了對觀眾內心的“施壓”,產生無力感。
而這種無力感才是傳統警匪片的強心劑啊。
二
癲狂
第二個方法論,是癲狂。
癲狂這個在這裡就明擺著很多了,視效,爆炸規模,反派的極端程度上全線升級放大——
第一部炸了紅磡隧道、中環地鐵,這一部我們就炸全香港。
一場爆炸不夠我們就炸五場。
其他電影也就是C4,TNT,那我們就弄核彈。直接把香港島整個端掉,讓整個香港成為切爾諾貝利,幾十年不能住人。
其他型別片反派至多是報復仇人,社會,那我們就再極端一點,弄一個滅霸,主張滅世重生。
人質一個不夠緊張,我就來幾十個,幾百個,在地鐵口一字排開。
要是反派變態還不夠,我們就讓主角劉德華也成為“瘋子”。
而且這種瘋癲的惡,還混雜著一種複雜性。
在外部眼裡反派是一群殺人如麻的炸彈邪教,但在他們自己眼裡,是行俠仗義的梁山好漢。
集體敬禮的那一剎那,兩種身份被合二為一,邪惡和正義在他們身上折射出一種食人骨髓的邪典感。
整個電影就像是夢迴當年邱禮濤拍出《伊波拉病毒》《計程車判官》那時候,香港電影的癲狂時代。
不管是批判,還是死亡,還是反派的動機,都在一種“瘋狂”的高密度敘事裡,以露骨的方式被呈現出來。看下來酣暢淋漓。
當然,放大的同時也沒有停止打磨細節。
前半部分的散亂,無序,無邏輯,都在後半部分的閃回得到了“照顧”和填補。
說一個很小的細節。
有一場戲是被通緝的劉德華去找劉青雲對質,去的路上突然開上了車。
雖然很小的一個事,但觀眾還是會疑惑這車哪來的?
所以後面車被停在路邊的時候,會閃過一個交警對著對講機說“找到失車”,作以解釋。
類似的細節雕琢還有很多,特別是服務於幾個大反轉的地方。
但是放這裡說怕還沒看過電影的朋友看不懂,我就放到下面聊故事的部分再一起聊吧。
三
故事的真假
聊完技術層面的設計,我們再說最核心的故事。
這一部的故事如其名,「拆彈專家」。
題材上和第一部一樣,圍繞香港警察裡的特殊工種「E.O.D」(爆炸品處理科)展開。
但是相比第一部的科普拆彈+正邪對抗,這一部直接把故事丟進了善惡搖擺的渾水裡——
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是香港警局有名的拆彈專家,但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被炸斷了右腿,康復後,哪怕各項體能達標,但依舊被警局調成文職。
無法上一線的潘乘風逐漸因此產生仇恨,走向黑化,但一次突發的失憶,再次讓他得到了選擇善惡的機會,同時,也要面對分辨真假的挑戰。
這是這部片最核心兩大張力點。
恐怖組織告訴他,他是組織核心,制爆專家,是社會的定時炸彈。
警方告訴他,他是被派入恐怖組織的臥底,是警方的拆彈專家。
兩種極端,誰真誰假?
同為警察的前女友告訴他,自己還愛她。
但在他想起來的記憶裡,兩人早已分手。
誰真誰假?
自己秉持的正義是真是假?
臥底身份是真是假?
我愛你是真是假?
前半部分剪輯非常碎,但這其實是導演的故意為之,為的是讓上面那些問題答案都產生搖擺,讓觀眾生疑。
然後再在後半部分透過大量的閃回去填補,而閃回的一部分,又可能是虛假的謊言。達成謎中有謎的效果。
更妙的是,最後的重點沒有落在解答,而是反而去強調答案也許不再重要。
唯一的答案是——
什麼是真的,在於你到底相信什麼。
真假不重要,對善惡的選擇才重要。
信我是警察,不信就是恐怖分子。
這句話也成為了主角兩次一念之間的宿命絕句。
當然,要支撐起來這種真假不定的故事,最重要還是要處理好反轉。
《拆彈專家2》是怎麼做的呢?
首先,就是讓謊言被戳破的時刻是完全早於觀眾的預期的。
比如警方“騙”潘乘風當臥底,這個看似要貫穿全片的佈局,其實在劉德華看到螢幕上自己的家和當時倪妮帶他去的房子不同就被戳破了。
觀眾是沒有準備的,不經意間就來了,反轉效果就好。
而且在這種時刻,邱禮濤選擇了極其精煉的拍法,沒有一句臺詞,只是劉德華微妙的臉部表情,然後就是他把警方給它的定位器丟進了“訊號隔離袋”裡。
這裡就表明他意識到警方在騙他,開始憤怒。
但是,當他在後續顯示器裡親眼看著自己曾經的警察同伴被射死的時候,他痛哭,又把定位器拿了出來。
兩次緊挨著的反轉。
有什麼明確交代的邏輯臺詞嗎,沒有。
但是有說服力嗎?極強。
這就叫高手。
三
“我不是瘋,我是痛”。
這種複雜的《無間道》式故事,對人物刻畫的要求極高。
但是邱禮濤完成的非常出色。
訣竅就是儘可能精煉,簡筆寫人。
先說劉德華這個角色。
這個角色其實在故事裡被賦予了一種悲情感。
受傷後,即使各項體能達標,被警局拒用一線,調往文職。
黑化後被反派BOSS當做實現計劃的技術工具。
失憶後被當成為了需要犧牲的英雄。
所以當觀眾看到這個角色的時候,哪怕他在作惡,但依舊會非常心疼
這種悲情感導演靠什麼營造,靠“眾叛親離”。
最典型的一場戲就是當他公開抗議這種決定的不公平,但是和他出生入死的同事無一人站出來幫他。
女友也覺得他有病,讓他去看心理醫生。
他和女友倪妮在車裡的吵架這場戲,有一個細節我印象很深——最後落定的動作,是他直接撕掉車前玻璃上貼的殘障人士標籤紙。
這個動作很不經意,但配合吵架時候的劉德華那句臺詞“我不是瘋,我是痛”,一起看,一下子就把他對自己身份的自卑感和仇恨感帶了出來,非常濃烈。
這是一種警匪片裡難得的個體敘事。
還有劉青雲。
這個角色看似工具,但背後也承擔著一定的批判功能。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在內部搖擺的人。
不是惡人,甚至在很多時候還是正義的好人,只是當選擇來臨,職位和兄弟,自保和兩肋插刀,是他需要猶豫的事情。
邱禮濤怎麼表現的呢?
就用了一場戲。
當劉德華復職被拒,他對好兄弟劉青雲說“我要上書抗議,你會不會給我簽名”。
他第一反應不是說我會,而是說你這樣做沒有用的。
這句話本身也是在暗示他其實早就知道這個結果,也默認了這個結果,畢竟他是升任總警長的第一人選。
後面也是他意識到了自己的無意流露,才說出“我會,我當然會。”。
批判什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