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雅集》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的電影。
能說的都被大家說完了,我也就無謂做過多的重複評議了。
所以,簡單聊兩點應該沒有人說過的。
第一點,有很多人吐槽演員說話緩慢,故作哀傷。
這一點我持保留意見,相反我認為這種語言敘事風格,倒是影片的一大亮點。
可能現在年輕人大多都沒有過聽書,聽評書的經驗,大部分說書人的語言風格也是這樣子的,說話比較慢,話與話之間的停頓也會長一些。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要留時間給聽者去腦海裡構造畫面,把聽到的一句句話還原成具體的場景,這是需要說書人和聽書人共同去完成的。
但《晴雅集》是一部電影,它已經統一幫我們把氛圍和環境渲染好了,那為什麼還要說話這麼慢呢?
其一,我們可以快速的看完臺詞,然後有更多的時間去留意畫面,感受畫面的意境美,這方面電影是非常成功的,畫面很唯美,很國風。
其二,我們也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注演員的表情,感受人物之間細膩的情感變化,梳理人物之間的愛恨糾葛。
第三,人物嘴裡說出來的,我們稱為明臺詞,但現在我們能有充足的時間去琢磨人物的暗臺詞,尤其對於懸疑故事來說,觀眾能夠深度參與,這電影就成功一半了。
但《晴雅集》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故事的平庸。
平庸的故事,遇到說書式的慢敘事風格,《晴雅集》除了做到上面其一所說的畫面美,其二和其三都是在放大這種平庸。
一方面來來回回就是那五個人物,看的很膩,人物關係也不復雜。
另一方面劇情太好猜,臺詞很淺薄。
兩方面的原因,導致觀眾省下來的時間冗餘了,只能硬耗著,這就是這部電影,為什麼會讓人看的如此無聊,如此沉悶,恨不得能有個2倍速的快進功能。
第二點,電影名字叫做《晴雅集》,是在兩個主人公晴明和博雅中,各取一個字組合而成,所以這是一個雙男主架構的電影。
但只要你看了電影,你就會發現,其實真正的雙男主,應該是晴明和鶴守月。
一方面,從我個人主觀的觀影感受上來說,鶴守月的戲份應該是多於博雅的,至少是相當的。
另一方面,從主線故事的框架來看,鶴守月是最後的大boss,角色的重要性不可或缺,但實話實話,博雅就只是一個邊緣的角色了,把這個角色人物抽掉,不僅不會影響主線故事,相反還能有效拯救一下電影原來又臭又長的片長。
那好,你說鄧倫是頂流,不能抽掉,那讓鄧倫演鶴守月是不是也可以呢?
這樣子的話,依舊可以安排趙又廷和鄧倫似有若無的基情,同時他們之間還有遺留的師生情,這樣子人物關係是不是就複雜了,層次上也就豐富了。
然後再引入第三人,王子文扮演的公主,鄧倫跟王子文之間有愛情,趙又廷和王子文之間有正邪衝突,這時候鄧倫就面臨兩難抉擇,這樣子三個人的人物羈絆不就建立了嗎,劇情不就環環相扣了嗎。
郭敬明是作家出身,我想他在寫劇本,寫人物小傳的時候,肯定就意識到人物關係問題了。
博雅沒有背景來頭,跟晴明,鶴守月也沒有交集,跟公主的關係只提了一下是從小一起長大的,但這點電影沒有展開,也就相當於是廢的資訊。
總結之,博雅這個角色是脫離於故事主線而設立的。
那我們不妨試問一下,郭敬明這麼畫蛇添足的增加一個邊緣角色,而且給予大量的戲份,還找來鄧倫這樣的頂流飾演,究竟是意欲何為呢?
我想,郭敬明一方面是利用趙又廷和鄧倫的人氣流量,來保障電影的基本票倉。
另外,郭敬明的小心思,應該也是想利用趙又廷和鄧倫的咖位,透過在電影《晴雅集》中抹平他們之間的戲份分量,且有意突出的,扶持自己的御用男演員汪鐸,讓他可以去向一線明星上位吧。
但說到底,我們都可以罵郭敬明不懂電影,專拍爛片。
可是在人精方面,我們卻不得不佩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