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關注我,期待與你一起,在電影裡創造故事!

放心,“沒那麼好看“,就是字面意思,《小丑》有點被過於追捧了。

我們先來看看這部電影的成績:

從票房上看,10月4日《小丑》登陸美國院線,截至11月15日,《小丑》的全球票房約為9.98億美元。

現在可以大膽的說,《小丑》將是全球首部票房破10億美元的R級電影。

從評分上看,豆瓣9.0分,20餘萬人參與評價,其中超過60%的人打出5星。

而該片在IMDb上的評分也不甘示弱,8.8分的成績,逾45萬人參與點評,其中超過70%的人給出了9分以上的分數。

而更厲害的是,該片立馬躋身IMDb250排行榜,位列第16名。緊隨它之後的,是1999年的《黑客帝國》。

這一系列的成績,代表著圈內外對這部電影的一致好評。

那麼,我們為什麼對《小丑》這麼追捧?

似乎到現在為止,鮮少有看到能直接說反對意見的評價,這樣的“天秀之作“是否真如它在全網狂攬的好評成績一樣,或者說,有點過譽了?

我們看《小丑》,我們期待什麼

小丑算是DC體系中寶藏級的角色,但是一直也沒怎麼被髮掘,直到2008年,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神作《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橫空出世。

其實很多人一開始是衝著蝙蝠俠去的,但最終卻被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給吸引了。

小丑,一個似乎片頭黑到片尾的角色,一個看似神經質,沒有高科技,沒有神力的普通人,卻能處處制約蝙蝠俠,擾亂高譚市的社會秩序。

很大程度上說,是諾蘭和萊傑共同賦予了小丑這個角色超越漫畫之外的生命與靈魂。

因為這部電影,很多人都充滿著對小丑這個角色的期待,從結果導向,來深挖小丑變壞的過程。

這應該就是全球影迷共同期待《小丑》這部電影的原始初衷。

該片在美國首映的時候,警察全副武裝以防社會恐怖襲擊事件發生。

本質上來說,這反映了社會對惡的普通共識。就是人性是會變的,而且有許多不被關注的人,其實內心向往著惡的行為,用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糟糕處境。

《小丑》的出現,從影視化角度來說,是直觀的呈現了人由善到惡的心理轉變,而從社會文字的角度來看,是關聯社會問題的直觀反映。

《小丑》有意去觸及社會文字研究,然後用影視化手段去表現。

然而,他陷入了一個執迷的環境,就是始終將目光聚焦在小丑個人所遭受的苦難,而簡化關聯社會多元層次的深度探索。

這也就是為什麼《小丑》看起來並不是一個高明的劇本的原因。縱觀全球,展現主角遭受社會苦難的電影比比皆是,中國產苦情劇都要比這個深刻。

單純的將惡作為必然導向,然後以惡為參與者,這是《小丑》影視化的弱項。

具體可參考今年的南韓熱門電影《寄生蟲》,知名導演奉俊昊的作品,被奉為神作。

《寄生蟲》和《小丑》的共同點,就是對於悲慘的表達太滿。

當我們在看一部電影的時候,如果情緒完全被一種極端的感覺佔據,那造成的結果就是,完全脫離了共情的機會,最終走出電影院,忘了他到底想說什麼,只記得變壞了!

不過私以為,《寄生蟲》還要比《小丑》好一點的地方在於,他至少有從劇情和場景的對比,將社會貧富差距有一定的展現,這至少給了觀眾可感知的觸角。

參與者還是旁觀者

其實《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並非單一性格的惡,他所詮釋的,也不是“小丑=惡”這一主題,而是何為善惡!

蝙蝠俠就是正義的代表,小丑就是惡的象徵?

那最終一場關乎拯救誰的抉擇,蝙蝠俠終將拋棄一個人,是否就是原始的罪惡呢?

當你面臨犧牲一人拯救另一人,或者犧牲一人拯救一群人的時候,此時的正義與邪惡的界限在哪?

惡,與生俱來嗎?

受中華文化浸染的我們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那麼,那些最終與世界為敵的惡,到底來自何處?

曾經的正義代表,檢察官哈維·登特在多次遭遇生離死別的打擊之後,最終被徹底割裂了靈魂和肉體,成為一個雙面人。

雙面,就是正義與邪惡共存的天生矛盾體。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精妙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完全以結果為導向。小丑這個角色,是一種象徵,他帶來的更多是對“善惡”的思考,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去引導社會層面的文字探討。

《小丑》則不一樣,惡成了一個具象的東西,亞瑟·弗萊克所遭受的生活打擊,用來累積他對社會的惡念。

這個惡,就是毀滅。無論是周遭人物對他的欺壓,還是意識覺醒之後,對社會的反叛,都成了實實在在的參與者。

因此,其實看《小丑》的時候,會相對比較輕鬆,因為一方面結果顯而易見,另一方面,造成小丑遭遇的諸多因素,過於聚焦小丑本身。

就像是小丑登臺舞臺,講著一些自以為很好笑的笑話,想要打動全世界,卻因為境界太高,沒有撓到觀眾的G點。

小丑說,喜劇是主觀的,但是你們這群人,卻要決定什麼是好笑的,什麼是不好笑的。

小丑最後在喜劇節目中的一番言論,是他對世界、對不平等的社會、對充滿惡意的人,一次過於飽和的表達。

這樣的處理,將小丑變成了福斯心中的渴望,他在熒幕上的呈現,也成了主創想要尋求多數人認可和同情的物件。

而不是一個思考的視窗。

到底誰才是小丑

如果單看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小丑一角,並沒有什麼問題,甚至我很喜歡他那隻要情緒激動就會大笑不止的怪病設定,還有他在臺階上的獨舞。

怪病的設定,與他真實的心聲形成對比,用來恰到好處地詮釋他並不開心的生活。

這與他被設定為小丑的身份,以及母親為他取的名字叫“happy”如出一轍,都是通過強烈對比,來挖掘小丑內心的世界。

而那段臺階上的獨舞,無需言語。

背景是兩棟舊樓聳立之下形成的夾縫,高高的臺階形成的舞臺,是小丑當前最真實的處境。在夾縫中求生存,無法擁有自己的舞臺,只能在溼漉漉的臺階上展示自己,也只有此刻,他才能被世界仰視。

然而,本片卻要賦予小丑更多的角色責任。

1、反映社會

小丑的遭遇,包括被工作單位拋棄,被社會渣滓欺壓,被女鄰居嫌棄。這些是屬於自身層面的打擊。

往社會層面上升,小丑的諸多遭遇,是高譚市正面臨著社會危機,失業、犯罪率上升、政治鬥爭和騙局、資本家的醜惡嘴臉以及上層社會對底層人的欺壓等。

看似主題很多,但是都是淺嘗輒止,就像本片掀起的那場街頭小丑騷亂,試圖通過全民帶上小丑面具,將小丑形象轉化為社會問題的代名詞。

但是,這群走上街頭的人,並沒有過多的展現,他們承襲小丑的外形,主要矛盾來自何處,又將需要走向何種境地,似乎都沒有任何思考的餘地,僅僅是盲目的破壞,然後將小丑奉為精神領袖。

這一點,可以參考《搏擊俱樂部》,同樣是藉助民眾的個人情緒,創造出一個組織的故事,《搏擊俱樂部》的理由顯得更加充分。

同時,本片為了讓小丑看起來非常慘,將身邊的人塑造得完全惡貫滿盈。

無論是同事,還是陌生人,無論是底層人士,還是上層名流,都對小丑抱著最大的惡意。

還是那句話,沒有對比,這樣的極端情緒煽動,就成了過度渲染。

而關於本片提到的市長形象,本應該有更為細緻的闡述,包括他在電視上的道貌岸然與生活中的形象對照,用來反映一些政治家的醜惡嘴臉,從而延伸到社會問題的前世今生,都可進一步提升故事的深度,而不僅僅是繞著小丑的悲慘重點著墨。

而片中有一個細節,就含蓄很多。

小丑一如既往地去福利所領取藥物,卻被告知政府砍掉了這部分預算,以後小丑無法再來這裡領藥了。

這簡單的一句話,將社會政治氛圍變化以及政治家對民眾的態度變化展露無疑。

2、反映親情

這部分的劇情,其實主要還是用來表現小丑從善到惡的變化。

親情,成了小丑真正放下善念的指揮棒。

一來,是疑似父親的市長,對自己以及母親的冷嘲熱諷,打碎了他對父親親情的渴望。

二來,通過資料得知母親對自己曾經的行為,小丑感覺受到欺騙,最終將母親捂死在病床。

最後,原本備受小丑尊敬的喜劇演員,邀請他到舞臺上進行公開嘲笑。在小丑心中,其實一直把他當作遺失的父愛的替代品,是一種精神支柱。在那一刻,這個支柱垮掉了。

其實對親情的描寫,也是小丑最讓人動容的地方,這部分設定也完全可以單獨豐富成劇情。

以小人物見社會眾生,是影視人的常用做法。本片是想昇華小丑的主題,讓大家見證小丑的誕生,也見證社會逼瘋一個人的罪惡。

因此,人人都是小丑,熒幕上的他們是。熒幕前的我們,也是。

但是主題雖好,《小丑》你有點避重就輕,跑題了啊。

-END-

一部電影,一個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想說的?

來自:石墨社(smshe189)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李小璐長文求救:我女兒還小,別把我變成“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