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聽到“真實事件改編”六個字,這部作品一般來說不會差。
《殺人回憶》、《總有一天》、《素媛》等等,這些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往往充滿著對現實生活的控訴,除了引起觀眾的共鳴之外,還會產生很強的代入感。
而今天這部《薩利機長》,也是如此。
《薩利機長》的導演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個拿了無數電影大獎的導演兼演員,《神祕河》、《廊橋遺夢》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出自他之手。
而本片的男主角則是影史上的傳奇人物湯姆·漢克斯,了解他的人就會知道他的演藝生涯有多麼傳奇,《阿甘正傳》、《拯救大兵瑞恩》…..
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從紐約起飛,因遭遇鳥擊致兩邊引擎損壞,薩利機長根據多年飛行經驗和臨場直覺,沒聽塔臺迫降到附近機場的指令,千鈞一髮之際選擇水上迫降,全機人員得以奇蹟獲救,所以《薩利機長》期間,湯姆·漢克斯跟原型人物薩利機長相處了半天,就這麼半天他就基本掌握了薩利機長的神韻。
故事一開場,便是一場空難。
畫面聚焦在飛機艙,飛機剛剛起飛沒多久,就撞上了一群鳥,飛機雙側引擎都被撞壞了,薩利機長正在向總部求救,總部告訴他隨時可以返航迫降,但是一旁的副機長提醒他,飛機飛行高度過低,迫降十分危險,最後飛機與一棟大樓撞毀。
這時薩利從噩夢中甦醒,空難這件事像個陰影一樣纏著他,是因為就在十幾個小時之前,他剛剛經歷了一場巨大飛機事故,幸運的是飛機上150乘客和機組人員無一傷亡,飛機迫降在一個非常規位置上——哈德遜河上。
這裡電影用了一個特殊的手法來增強衝擊色彩,事故發生在2009年,當時的美國正遭遇著金融危機,舉國上下一片低迷,所以薩利機長的英勇行為成為了他們的慰藉。
然而到了下一秒,國家安全運輸委員會正在背後調查著薩利機長迫降行為的合理性,雖然沒有出現人員傷亡,一旦通過計算調查發現這是個錯誤決定的話,薩利機長就會面對非常嚴重的指控。
而且這些調查小組的人員對於這場事故中的美國英雄沒有絲毫客氣,他們更像是故意來找茬的,他們懷疑薩利機長和副機長說的每一句話,認為他沒有遵守應有的規則,甚至覺得薩利機長的做法十分愚蠢,在調查中也處處使壞心眼,企圖讓薩利主動承認在飛機事故中有不合理行為。
所以在調查小組的逼迫下,薩利心裡也十分不安,因為媒體的追捧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旦出現任何問題,他將落入萬劫不復之地,所以電影中也用了好幾場戲描繪薩利機長面對採訪時忐忑不安的心情。
薩利機長每晚輾轉難眠,他悲觀地說到:“過去40年我載過百萬名乘客,但最後,人們卻以這208秒來論我的功過。”
在隨後的調查會中,調查委員們計算機模擬的資料顯示,當時制定的返航拉瓜迪亞跑道方案,不僅是可能的,還是有很大機率可以完成的,所以他們對於薩利機長迫降在哈德遜河上的做法十分懷疑,但是薩利機長本人並不贊同。
因為他才是當事人,當時的情況絕對做不到委員會說的那種方法,如果他承認自己判斷失誤的話,自己的一生將毀於一旦。
這裡電影也使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片中從兩個角度描繪了空難的發生,而且空難的情節是通過插敘的手法展現的,同一個事件從兩個角度個拍攝了一次。
第一次是調查結果出來之前,空難視角以地勤人員出發,地勤人員驚訝的表情就能看出,薩利機長迫降哈德遜河上的做法簡直就是一場奇蹟。
第二次則是在聽證會上重放了空難的片段,這一段則是以機長的角度出發,這段劇情展示了薩利機長的沉著冷靜和經驗豐富,憑藉著超高的駕駛技術完成了這一場史無前例的奇蹟。
從這裡就能證明,薩利機長確實是一名英雄。
電影結尾,薩利機長說了這麼一段話:這場奇蹟,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也是所有乘客,救護人員,輪渡船員和警局潛水小隊的功勞,因為每個人都出了力。
因為在迫降在哈德遜河上時,有超過1200名急救人員以及七艘載有130位乘客的渡輪對失事航班的乘客及機組人員伸出援手,再加上紐約市民的幫助,救援過程僅僅用了24分鐘。
這部電影的核心是人,沒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絢麗奪目的特效場面,《薩利機長》只是重新定義了美式英雄,片中那些井然有序地救援場面,讓觀眾深深感受到群眾的力量才災後倖存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