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日是抗美援朝戰爭七十週年紀念日,在十月二十三日上映的一部電影至今一直爭議不斷,各大影片平臺大V們更是蹭足了熱度,不出意料抓眼球的不外乎兩頭觀點,要麼就捧上天星光燦爛,要麼就踩下地一文不值眾生唾棄,而我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觀眾,想透過自己的眼睛和頭腦來好好觀看任何一部電影,因為我花費了自己的時間,所以每一個細節都不會輕易放過,經過自己的思考形成一些觀點來說道一番。

劇情什麼的在這裡就不細說了,仔細且用心看過的人應該都能倒背如流,因為這是所謂的“一部電影看三遍”的基本觀點。而我則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三個視角應該看作整部電影的三個必然組成部分,這種有一個電影拍攝手法叫做:,也就是說一開始將整個故事的大概面貌講述一遍,然後再將鏡頭拉近到這個故事中不同時間點不同地點人物經歷的細節逐個描述,最後由觀眾在自己的腦海中將這些情節重新構建出一個完整豐滿的故事的過程。我大概梳理一下故事流程的要點或者說公認的“槽點”,然後再表述一下其中想要表達的思想邏輯,一點個人愚見不喜無視即可勿噴。

電影《金剛川》的英文名稱(The Sacrifice)翻譯做“犧牲”,那麼故事圍繞的主題必然離不開這個詞。新中國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並取得改變世界格局的戰果,同樣是靠巨大的犧牲換來的。觀眾所期待的就是整個故事將如何展現犧牲精神了,那麼下面就花些時間掰扯掰扯了。

故事開頭講述了渡河行動的背景和要求,即增援金城戰役前線,一天之內趕到,清晨五點前全部渡河六點前進入陣地,也就是說電影講述的故事發生時間是一天之內。由於搭建橋樑並進行防禦美軍空襲作戰的烈度仍然很高,我方防空高炮部隊損失相當大,男主角張飛所在的高炮連隊不得不分出裝備和彈藥支援其他渡口的防空部隊。有人說金城戰役時我志願軍已經在整體火力上壓倒美軍了,為什麼這裡只有兩門高炮,我覺得這種說法有幾個點不全面甚至忽視戰場實際情況。首先整體並不能完全代表區域性,在戰況激烈的區域性戰場經常出現彈藥缺乏的情況也是正常的,拍電影很忌諱的一點在於任何事情都要交代清楚完全不留給觀眾絲毫想象和思考的空間。志願軍雖然建立了米格走廊,但並不是說明能夠完全壓制聯軍的航空兵和炮兵部隊,在區域性戰場也就不見得都能取得絕對優勢。維持一定的防空火力,補給十分重要(可以查一下資料平均多少發炮彈能夠擊落一架敵機),而影片所描述的環境沒有公路進行彈藥和裝備補給自然是十分困難,再加上敵機的密集偵查和襲擾,志願軍的防空火力炮位損失是較大,否則也不需要分兵支援其他渡江陣地。

電影開場時交代防禦炮位已經損失了一個,只剩下一個明炮位和一個隱藏炮位,無法構成交叉火力,因為一旦隱藏炮位開火打交叉又被敵機逃掉的話那麼接下來被摧毀的機率將會大大提升。有人說為啥就不挪挪地方,老待在一個地方等死嗎?既然前面提到高炮部隊已經有損失,敵機對地面防禦已經有所瞭解和防備,轉換炮位需要拆裝各種配件,沒有牲口驅使牽引只能人力拖動,還要搬抬彈藥,重新構建工事和做一定偽裝這些工作都要耗費時間和人力,而且工兵部隊在忙於構築維修工作,是不可能再有多的人力來支援的。如果在轉移過程中遭遇敵突襲怎麼辦?隱藏炮位必然無法開火則會犧牲工兵部隊以及橋樑,也可能連搬遷過程中的武器裝備人員一起犧牲掉,要麼暴露隱藏炮位被第二輪遠端支援火力消滅。如此的代價是否值得,或者以存在來威懾來襲的敵機也是一種考慮,關鍵在於戰鬥損失和是否會在小型渡橋周邊部署密集的防空火力了。

志願軍防空預警是透過在附近地域制高點設立觀察哨,一旦發現敵機來襲透過鳴槍或者閃光訊號通報,這一點電影中沒有詳細提及算是個失誤,山上的觀察哨雖然只是為了通訊電臺設立但也說得過去。然而沒有體現這些細節感覺是比較可惜的,畢竟能夠凸顯出志願軍戰士為了提高防空和躲避空襲轟炸得到效果。

僅存的明炮位在白天開火擊落敵機的設定,由於先頭部隊已經開始渡河,如果遭遇敵機襲擾或者引來遠端炮火必將損失慘重(隨後也確實遭到了榴彈炮火襲擊),開火是不得已的。有人說為什麼不等待命令才開火?部隊渡河是整體行動,防空部隊的作戰行動是圍繞保衛橋樑以及正在渡橋的部隊以及維修人員作業安全而展開,敵機已經來襲,還要等待命令才開火嗎?部隊官兵在多數情況下需要臨場判斷戰機,一線指揮人員的判斷比後方二線的更加準確。儘可能擊落敵機為渡河部隊行動爭取時間,是正確的選擇,難道要等到情況上報決策再下達命令開火?敵機不是掛在天上一動不動捱打的吧,敵方的遠端支援火力也不會等自己的飛機被擊落才開火的吧。在開火暴露之後,一號炮位已經成了最危險的地方,將生的希望留給戰友將危險留給自己是戰場上老兵對新兵的關懷愛護,而且擁有優先開火權的一號炮位能夠最大程度殺傷敵機為渡河行動創造機會,總比交給技術不足的新兵貽誤戰機給行動帶來損失更有價值。請不要把我們最可愛的人理解為只會執行命令、執行條令和戰場規則的一具具機器好嗎?甚至於粗魯的動作,都是在無時無刻提醒新兵這是殘酷的戰場,驚慌失措輕舉妄動都會丟掉性命,當遭到敵方炮擊威脅時,一個老兵是一腳踹倒新兵讓他避開爆炸四射的彈片還是走過去先敬個禮然後微笑著小聲提醒道:小同志,現在不臥倒可是會被炸死的喲?請你按照平時訓練的要求,臥倒好嗎,親?與其說這是為了體現愛兵如子,倒不如說是在拍一部搞笑片吧。

河面上風平浪靜,但是水下暗流湧動這是一般常識。影片中預設河深度四米,而且有暗流這種兇險的環境,可以看作是修橋工兵部隊事先已經探明的地理情況,即便靠游泳游過去都不是簡單的事情,何況志願軍戰士每人要揹負裝備彈藥負重難以涉水渡河了,另外對於成編制的部隊來說泅渡的效率很低危險性很高,在無法短時間內準備充分的前提下是不會輕易嘗試的。不要因為看到表面就認為掌握一切就是這個道理,風平浪靜的河面誰敢淌水甚至於游過去也許只有沒什麼經驗的小孩子了,至少志願軍的工兵部隊經驗比電影前的旁觀者和評論者們要多得多了。

戰場上人都有好勝和報復性的心理,尤其是在掌握制空權的聯合國軍一方尤為明顯。凸顯出美軍飛行員的駕駛技術十分高超。經歷過二戰殘酷戰火洗禮的美軍海航,攻擊技巧毫不誇張地講已經達到了讓志願軍瞠目結舌的程度,經常能夠將航彈超低空投入志願軍構築的補給醫療涵洞,造成大量的人員和物資損失。如此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邏輯,有誰還會懷疑呢?如果不優先開火擊落之,則會面臨毀滅性的報復,如果換做各位觀眾做臨場指揮官你們會如何判斷呢?

由於白天美軍戰機偵查回報了渡河橋樑的座標資料,聯軍炮兵開始對渡河部隊以及橋樑展開炮擊妄圖摧毀之,但也因此暴露了自己的陣地位置,遭到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的報復性襲擊損失殆盡。於是乎聯軍增加空中偵查和襲擊的任務密度,企圖延緩志願軍增援金城作戰的步伐,前一批次的戰機沒有完全修復戰損的情況下即刻起飛實施報復性打擊。有人認為美軍飛行員出於個人恩怨所採取的的行動有違軍隊管理常識,然而在戰場上,自己的戰友被對方殺死,自己也險遭不測,而敵人看起來還是很囂張的樣子,或者說沒有空中優勢的落後敵人不可能也不能這麼囂張地達到目的,迴歸理性嗎?我相信有人確實能夠做到,但大多數人恐怕做不到了。雖然第三次起飛屬於不經過通報而執行的空襲任務,完成作戰目標給敵人以重創為戰友報仇,即便上了軍事法庭的判罰也會考慮戰功的因素。戰場上沒有私仇?有人說要遵守什麼國際公約之類的,國際公約沒有絕對的約束力,雙方可以遵守也可以無視。志願軍守橋部隊擊落敵機,美軍飛行員跳傘同樣會落下被我志願軍戰士擊斃的下場,雖然按公約跳傘飛行員是不應該被射殺的,可是否遵守在於對方的意願,美空軍對志願軍地面目標、醫療防空洞的無情轟炸同樣不會遵守什麼國際公約。什麼是私仇?看到自己的戰友被炸成碎片、燒成焦炭,看到橋面上部隊渡河遇襲的慘狀無動於衷,心中沒有仇恨的怒火嗎?這場戰爭是對方挑起的,我們不應該也不能憤怒嗎?我承認有很多志願軍戰士確實是揹負私仇踏上戰場的,正是出於這種仇恨和對朝鮮人民慘狀的同情,他們才義無反顧地投身抗美援朝煉獄一般的戰場。

志願軍作戰需要凸顯政委的作用,那麼我覺得在平時的行軍時更應該體現基層指戰員的主觀能動性。渡河過程中,連排班一級的行動協調至關重要,這個時候只要服從命令而不是攻堅戰,不需要做戰前動員,只需要按照既定計劃行動即可,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要開個軍事民主會來討論的,否則平日的訓練是做什麼用的呢,基層指戰員指揮員的作用在哪裡能夠體現呢?如果一味地強調在任何戰爭電影作品中都有突出政委的作用,更像是為了表現而表現十分刻板做作了。

至於有人說沒看到朝鮮老百姓的活動,可能是我運氣還算不錯,竟然看到了電影中朝鮮百姓匆忙渡河的鏡頭,戰爭時候老百姓不是逛大街去買菜,不會大搖大擺地在經常遭受空襲的地域活動吧,即便出來也是三三兩兩快速行動。所以說這話的,應該是沒看過電影,或者是心急發影片沒看到這裡就急忙去大放厥詞賺流量和眼球了。

某影片平臺的某主持人傳他某人的孩子說了這麼一句話:原來是美國人放過了我們啊?我想也許這個時候兩父子電影都懶得看完就走出了電影院然後一傳十十傳百然後這位平臺的主持人還信了雲評了一把吧。美軍飛行員說了句:現在轟炸沒有意義僅此而已,緊跟著的鏡頭卻是數架轟炸機開始投彈轟炸河面,試問美國人最後怎麼就放過我們了?美軍飛行員所說的沒有意義,是他認為不可能有人在被燒成這個慘樣的河面上繼續渡河行動,這是按照他們的常規作戰思維下的判斷,志願軍架起人橋的情節體現的是無論面對多麼強大的敵人都不會被摧垮無所畏懼的精神力量。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在戰場上誕生了許許多多的“戰神”,他們英勇作戰的事蹟在今天的我聽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存在。當我們有不少人每當提起二戰就津津樂道美軍、蘇軍甚至德軍戰績的時候,相比志願軍的事蹟,我真是覺得並沒有多少出彩之處,畢竟他們的裝備水平是遠高於志願軍的,而志願軍先烈們將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精神力量發揮到極致,用血肉之軀阻擋狙擊聯軍的鋼鐵洪流。

這部電影不完美缺少細緻打磨,拍攝時間短遇到疫情等特殊情況是主要原因,我是覺得為了觀眾的觀感出發還是要儘量做到盡善盡美,從劇情到人物塑造,道具的選用都要極盡用心之能了。片中的關鍵武器之一延時炸彈,目的是為了殺傷前來營救和維修得到人員,有質疑說朝鮮戰爭時期該項武器還沒有發明屬於黑科技,而我想說的是在二戰時期就已經在使用延時引信的彈藥了。比如大家公認比較真實的《狂怒》其中就使用了延時炮彈,目的就是殺傷掩體後房屋內的人員。現實中盟軍為了摧毀德軍潛艇基地也使用了延時炸彈以保證毀傷效果,那麼現在還有人認為朝鮮戰場沒有這種彈藥的是否真的親身尊重過歷史呢?其實是和平年代生活得到人們根本就不清楚其實早在一戰再到二戰,人類為了達到殺傷目的,早已經將各種武器的效能發揮到了極致了。

貼海轟炸目標必然會使用延時引信

雖然到了五次戰役中的金城反擊戰階段,我志願軍得到了前蘇聯的大量武器裝備援助,在區域性形成了對聯軍的裝備和火力優勢,但是在總體上我們依舊處於劣勢。什麼樣的電影刻畫才算是真實?什麼樣的場景才算是尊重歷史?要如何進行藝術加工才能夠達到人們所期待的現場和藝術效果?都是值得後來的電影人們深思的問題,但是在不斷探索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有一定的寬容度,或者說盡量提升一下觀眾自身的欣賞水準思考問題的能力,否則電影的魅力將大為褪色。沒有哪部電影是完美的,哪怕那些歷史上號稱尊重歷史的電影又有多少人能夠肯定其中的情節一定是尊重歷史的呢?我需要看到熒幕上活躍在戰場上的是一個個有血有肉,表現出恐懼有個性有血有肉的形象,我實在不想看那年風靡一時樣板戲一般的刻畫和情節描寫,英雄氣概也不需要把對手描述的很慫來凸顯,正是因為對手十分強大幾乎不可戰勝,而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們依靠自己的聰明智慧、頑強的鬥爭意志甚至對侵略者壓迫的仇恨完成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取得了人類戰爭史上一個個奇蹟,甚至連美軍指揮官李奇微曾如此評價志願軍戰士:“他們是優秀的戰士,不怕犧牲視死如歸”。

我們的歷史題材電影作品,要考究歷史的細節,也需要滿足藝術創作的需要,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其中的工作量和難度以及要求都是不低的。作為觀影者,作為媒體大V以及平臺們,也請客觀地評價每一部作品而不是僅僅為了熱度和夾帶私貨,對事不對人,對作品不對創作者,電影作品,歷史人物從來沒有誰永遠是一無是處的,這才是客觀的精神,難道不應該是這樣嗎?《金剛川》作為短時間低成本製作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在拍攝手法、敘事情節編排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在儘量貼緊歷史的前提下弘揚我志願軍的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在我看來是值得一看的作品。

29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上映4天票房4億,《拆彈專家2》成賀歲檔“最大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