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一部歷史電視劇好評如潮,黨政機關推薦收看,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高度評價,這就是《雍正王朝》。
20年的時間過去再看此劇,則又有不同的感受。
前20集為奪嫡之爭,雍正的父親康熙,必然是繞不過去的重要角色。
看過隨和接地氣的張國立老師飾演康熙,也領教過儒雅陳道明老師的演技,再觀焦晃老爺子呈現的康熙一角,知道了一個詞——學養豐厚。
康熙在焦晃演來,仁慈寬容和殺伐果斷所集一身,不怒自威。
猶如剝洋蔥,一層、兩層掀去氣味並未察覺,然三層、四層……過後辛辣終迷人眼。
層次感明顯,同時準確貼合的語言節奏和形體動作,焦晃版的康熙征服了觀眾。演戲需要表達精準,我想寫作也應如此。
春秋時宋國有一叛亂的人叫南宮長萬,看《左傳》如何用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刻畫這個人物。
宋萬弒閔公於蒙澤,遇仇牧於門,批而殺之。奔陳,以乘車輦其母,一日而至。陳人使婦人飲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見。
長萬殺死宋閔公,遇到仇牧反手劈死,逃亡陳國自己駕車拉著母親,一天就到了。陳國人讓女人勸酒把長萬灌醉,然後用犀牛皮包起來,押到宋國時長萬的手腳都露出來了。
不足60字,一個擅長殺戮、身壯力大的人物鮮活起來。
語言是寫作表達的唯一載體,字、詞、句、段、篇,反覆斟酌、再三推敲是必須的。
奢望準確、簡練、傳神的境界,就必須日積月累,具備焦晃老爺子那般豐厚的學養。
接下來說另一個值得欣賞的人物,劇中作為四爺帝王師的鄔思道,不得不佩服此人對世務的分析和判斷力,名實相符,過人甚遠。
因為一起冤案,康熙萌發整治刑部的想法。看到前期四爺(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挺身而出籌糧救災,受到康熙器重。大臣佟國維給出八爺(胤禩)建議:主動請纓,徹查刑部。
而鄔思道則嗅到了政治風險,這次堅決阻止四爺介入此事,“這次冤案審結之時,就是太子(二爺胤礽)被廢之日。
從康熙四十年以來,太子掌管刑部,每年秋決,代皇上勾決人犯也是太子。這次刑部冤案太子擺脫不了干係,最終必將落到他頭上。
假使皇上想保太子,定會讓太子自查刑部,而皇上沒有這樣去做,卻讓其他皇子辦此事,說明已對太子失去信任。
二爺做太子30多年,名份早定,盤根錯節。無論是誰扳倒了太子,這個人都將不容於朝廷,不容於天下,最終也會不容於皇上。
不能擔廢除太子的罪名。”
後來,大爺(胤禔)對太子落井下石,被削爵囚禁,就是對鄔思道高明的最好驗證。
在他看來,康熙固然是冷酷的帝王,但仍舊逃脫不了天下父親難當的宿命:
為子女推幹就溼,耗盡心血,指望他(她)們克紹箕裘,光大祖業。
即便子女不成器,也絕對無法容忍手足相殘,滅絕人倫。
八爺待人和善,處事留有餘地,深得朝廷上下人心。四爺壓力不小,畢竟自己行事剛直、激進,鄔思道不以為然,始終不看好八爺。
某天,一道士看到八爺立於樹下,樹上白花正開,驚呼:“白花下站一王,這豈不是—皇字?天生萬物皆有氣數,氣數前定非人力所能相強。”
八爺上前“訓斥”其胡言,派人扭送給皇上處理,八爺的人設堪稱完美。
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談古論今,絕無瑕疵的個人打造總讓人心生竇疑。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遭魯迅質疑“多智近妖”,靳東“博學”毀於諾貝爾,吳秀波“好男人”爆雷。
康熙一句皇子此心可嘉,道士所言也是民意體現,讓四爺對自己的奪嫡之路失去信心。“鬼話說多了,信的人就多了,這鬼話就成神話了。”
在旁的鄔思道,則認為八爺隱藏城府,籠絡人心。無非就是演雙簧的把戲,一個裝鬼,另一個捉鬼,康熙看破只是沒有說破而已。
“臣常常拜讀皇上作的詩和寫的文章,思想深沉嚴謹,旁門左道不會入他法眼。
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也!”
四爺聽罷,好似吃下一顆定心丸。
十四爺(胤禵)送隕石給康熙祝壽,遭八爺暗中替換成一隻死鷹,康熙見罷勃然大怒,卻只處置四爺、八爺和上書院的重臣。四爺看不懂,而鄔思道卻洞若觀火:
皇上龍體欠安,自知不起,斃鷹事件讓他看到皇子們奪嫡已水火不容,這是在預備後事。罷黜的都是能員幹吏,他們有陷於黨爭,於將來的朝局不利。
如果輔佐錯了人,新皇登基定會對其大開殺戒;可站對了隊伍,又容易侍功傲寵難以駕馭。
索性現在把他們統統監押保護,新主即位大赦天下,這些能臣自然再次被起用,可以為新皇所用,老皇上用心良苦。
假如皇上默唸的繼位人是八爺和十四爺,斃鷹事件兩人難逃嫌疑,豈有不查之理?不查是因為,要保護真正想傳的繼位人——四爺,擔心禍起蕭牆,於您不利。
十四爺在外擁兵10萬自重,倘若徹查他,正好給了十四爺清君側的口實;倘若查辦八爺,眾人都知道賀壽禮物是十四爺送的,八爺當然不服叫屈,抱團的九爺和十爺推波助瀾,內亂必起。
如今大局穩對四爺有利,而八爺盼望亂,十四爺坐山觀虎鬥。
沒有兵權皆為浮雲,隆科多九門提督是關鍵,掌管京城3萬兵力。假若他倒向八爺,皇上即使傳位給四爺,四爺您能坐的住嗎?
就影視作品而言,鄔思道多謀善斷,助四爺(雍正)奪嫡成功,可謂:
風從虎雲從龍,興王只在談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