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週末,又來給大家推薦好電影了。
今天這部電影或許有些朋友看過,但絕對值得二刷,所以再一次地推薦給大家。
主人公威廉·傑姆斯是一位奉命進入伊拉克,進行拆彈的專家。
他被安排到了陸軍某拆彈小組,這個拆彈組被稱為“亡命連拆彈組”。
而派傑姆斯參加這個拆彈小組的原因,
是為了接替剛在巴格達執行任務中犧牲的同事。
傑姆斯(傑瑞米·雷納 飾)
在伊拉克無盡的炸彈隱患,各種亡命之徒的人肉炸彈之下,
傑姆斯發現自己茫然了,他到底為何來到這裡?
他的祖國,又為何發動了這場戰爭?
是的,這部電影就是2008年,由凱瑟琳·畢格羅、卡梅隆的前妻執導,“鷹眼”傑瑞米·雷納、安東尼·麥凱主演的戰爭題材電影《拆彈部隊》(雖然董姐本身不是很喜歡這個譯名,原因下文會提到)。
《拆彈部隊》基本資訊導演: 凱瑟琳·畢格羅;編劇: 馬克·鮑爾
主演: 傑瑞米·雷納 / 安東尼·麥凱 / 布萊恩·格拉格提;
型別: 劇情 / 戰爭;
製片國家: 美國;
上映日期: 2008-09-04(威尼斯電影節) / 2009-07-31(美國);
片長: 131 分鐘;
又名: 危機倒數(臺) / 拆彈雄心(港) / 反恐防暴部隊;
獲獎情況: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0)-最佳影片-獲獎;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獲獎……
相關評價(以發文時間為截止時間)豆瓣評分:7.7分
爛番茄新鮮度:97%、爆米花指數:84%
主要看點1、關於劇情:
這部影片的劇情,其實無需過多贅述,很多影迷其實都看過。
董姐只想說,請細細品味其中的6個場景,似乎都在說一件事——
場景一:前任拆彈者之死:
主人公傑姆斯的前任拆彈者,蓋•皮爾斯所飾演的湯普森。
在第一個場景下,就被伊拉克人手機遙控的炸彈給炸死了。
儘管他已經發現情況不對,一個勁兒地往回跑,儘管他穿著厚厚的拆彈服裝,但炸彈巨大的衝擊波還是帶走了他的生命。這一場景,彷彿是導演的開篇點題:戰爭是殘酷的,任何人在戰爭面前都是弱小。
片段二:友軍之死:
傑姆斯的拆彈小組在一次執行任務的路上,遇到了幾位友軍,他們專門是來抓捕通緝令上的重要罪犯的。
友軍中的老大,無論是造型,還是裝備,那都是超級英雄的樣子。
那把手持的巴雷特,拉風得不行。彷彿是好萊塢大片中那些帶著主角光環的人物,是蘭博一樣單槍匹馬挑四方的存在。
然而,幾分鐘後,他就被伊拉克狙擊手一槍給崩了,如此突然。
當他滾下山坡的那一刻,導演又在表達什麼呢?
片段三:書呆子上校之死:
傑姆斯(傑瑞米·雷納 飾)的部隊來了一位書生氣十足的上校軍官,一看就是那種軍官學校出來,但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人。他來這裡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疏導這裡士兵的心理問題。
一天,軍官表示不想在待在辦公桌旁,而像真正地深入戰爭一線,他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勝任,因為從小他就是個優異的人,特別是在學習上。
於是,拆彈小組帶上了他去“體驗生活”。
天真而又缺乏經驗的軍官,在和伊拉克當地人熱情攀談之後,被一枚土質炸彈炸得連屍體都找不到了。
片段四:伊拉克孩子之死:
傑姆斯會經常在營地附近買一些DVD,由此認識了在周邊賣DVD的小孩子“貝克漢姆”,兩人漸生情感,一起踢球,一起聊天。
直到有一天,傑姆斯一行人執行任務來到一個炸彈製作窩點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個肚子裡被塞滿炸藥的人體炸彈,但因為失血過多,已經死去。這個血肉模糊的人體炸彈,卻如此像“貝克漢姆”。
傑姆斯感到萬分痛苦。
那麼,這個孩子到底是不是“貝克漢姆”呢?傑姆斯能不能再在軍營門口見到他呢?
片段五:“人體炸彈”之死:
在傑姆斯行將回到美國之前,在執行一項任務的時候,一個伊拉克大叔主動走向了他尋求幫助,原來他身上被綁滿了炸藥,他懇求美軍拆彈小組能夠救救他,他不想就這麼死去。
傑姆斯爭分奪秒,誓將這顆炸彈拆除。結果呢?
最後,傑姆斯仰面躺著,電影中彷彿一切靜止,他看到了天上的風箏,如此鮮豔,如此自由。
片段六:他申請重新回到戰場:
傑姆斯撤離伊拉克的時候,伊拉克的小孩在悍馬車後面,追著仍了一路的石頭。
傑姆斯回到美國,和妻兒團聚。但之後不久,他又重新申請回到了戰場。
為什麼?
2、不是很喜歡《拆彈部隊》的譯名:
《拆彈部隊》的英文名是:<Hurt Locker>,直譯過來的意思是指拆彈士兵身上那一層厚厚的防護服,或許翻譯成《拆彈服》,意蘊更為深長一些,比起《拆彈部隊》而言。因為它不是一部傳統上的好萊塢戰爭大片。反而有點反戰的味道。
其實,誰都知道,真正發生爆炸的時候,這身防彈服對於拆彈者而言並無多少作用。
3、有人認為,這部《拆彈部隊》是導演凱瑟琳寫給前夫卡梅隆的一封情書,表達其對於卡梅隆無法安於家庭的譴責與不滿。但我更願意相信,這部電影是對於戰爭的思考,這戰爭如毒品一般,讓人上癮,讓人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