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所有號都在評價那個郭敬明的《晴雅集》,讀者也希望我評。
對不起,我不評,昨天我已經對郭導給予了一個終身評價,雖然他還年輕。
他是甜品店裡售罄的綠茶,他是凡爾賽宮真正的主人,他的電影讓一代PPT大師賈躍亭都自愧不如。
他不需要評價,真正的“大師”從不拘泥於粉絲的目光,真正的“名家”從不在意觀眾的評價。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從來不想要評價,他想要的是爭議,和他爭你就輸了。
所以咱們不和他爭,他愛啥啥。
那麼不評《晴雅集》,我們就來聊另一本電影,劉德華的《拆彈專家2》。
我覺得這個拍的有點意思,劉德華演了一個一波三折的角色。
起初他是一個拆彈專家,捨身救人的英雄,有很鐵的同事搭檔,有靚麗的警察女友,前途一片大好。而後在一次行動中,被炸彈誤傷,丟掉了一條腿。
一方面是警隊不允許他再上前線,讓他改做文職,心理落差大,另一方面是傷痛使得他長期服用鎮痛藥,副作用導致性情大變。
劉德華就跟警隊鬧翻了,到處對媒體講警隊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於是他被開除了。
開除後的劉德華與前女友分手,加入了一個恐怖組織,還成為了二號人物。
後來一次恐怖行動中,他被炸暈了,失去了記憶,前女友利用這一點,忽悠他說他是臥底,讓他配合警方行動。
其實劉德華已經發現自己被忽悠了,但是腦震盪使得他性情大變,他願意配合警方,親手阻止了自己策劃的“滅世行動”。
這個故事有點像《長安十二時辰》。只不過把故事從長安搬到了香港,從古代搬到了現代。
有意思的是劉德華這個角色一本戲裡三次變化,好人,壞人,好人。
劉德華那首“悟”裡面有句歌詞,善惡一瞬間,很搭。
我覺得這個題材很好,任何時候,社會上總有人是充滿了戾氣的。
很多人看兩集《大秦賦》嚮往秦朝,真讓你穿越回去,任何時期,哪怕北宋,你都待不住。
因為吃飽,也是近四十年的事兒,可想而知古代的條件有多差。
那你說現代文明下物質條件已經這麼好了,為什麼還有人充滿了戾氣?
我們看《拆彈專家2》,那個恐怖組織中似乎沒有誰是過不下去的,他們有錢買那麼多炸彈,甚至搞了個小核彈,可還是充滿了戾氣。
有時候戾氣的原因可能真的很偶然,比如恐怖組織的大金主,他學生時代充滿了不愉快,比如劉德華,他有一種失落和背叛的感覺。
這些事情原本可以避免,但是沒有。
看到劉德華申請返回前線被拒的那一段時,我也很不舒服,我覺得他的上司們有問題,談話策略有問題。
他們表達的內容無非兩條。
1、你是殘疾人士,如果讓你上,回頭出了事,媒體爆料,這個責任誰擔?
2、警察屬於紀律部隊,你必須服從命令,讓你幹文職你就得幹。
這兩條說穿了,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站在自己的角度,你沒有考慮過你面前的這位不僅僅是你的下屬,也是一個專家,還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情感的人。
如果你給了他足夠的尊重,足夠的耐心,本不至於這樣。
你可以讓他擔任指揮,教導一線人員的工作,這樣仍然能夠發揮他的作用,而且讓他有成就感,可是你們沒有。
只是冷冰冰的,硬邦邦的,自私教條的想要完成一項工作,就像丟棄廢舊工具一樣的對待這樣一位捨己救人的前同事。
我覺得這三位上司是有責任的,是不合格的,是不適合做管理,不適合帶隊伍的。
正是因為他們這種官僚習氣,導致警隊損失了一名專家,同時促成了一個反社會組織。
最後的解決方案依然是敷衍式的。
他們趁人家腦袋摔懵了,忽悠他是臥底,這種方式是在賭,你賭贏了沒事,賭輸了呢?
是誰導致一個反派的誕生?這個問題有沒有反思,以後如何杜絕?
其實想改良有很多辦法,碼農們為了保證程式碼質量,經常乾的事兒是交叉review,A部門看看B部門的程式碼,B部門看看A部門的,省的你們包庇。
警隊也可以這樣,這種關於人事調動的談話,錄下來,部門間交叉稽核,這種粗暴的對待有功之臣的管理方式你們部門不爆料,別的部門未必會放過你。
做事很簡單的,就看你有沒有心。良醫治未病不治已病,防微杜漸比最後搞那麼大動靜,死那麼多人,划算多了。
人世間不是所有問題都有解。就像劉德華失去的腿是回不來了,這會大大的阻礙他日後的升遷之路。
不是每個總督察都能升到總警司,香港有幾萬名警察,警務處長只有一人,所以才叫一哥。
這中間充滿了運氣的成分,這是事實,但這個事實明明可以很委婉,很溫和的讓別人想明白,為什麼非要做的這麼硬?
最近有本港劇叫做《香港愛情故事》,裡面有段臺詞很有意思。
一個女上司跟自己的一對兒情侶下屬講,說為什麼你們30歲了出去親熱下還要找酒店,沒有自己的房子?
是因為你們不夠努力,如果你們像她一樣勤奮努力,早早升職加薪,先攢夠第一套房子,再攢第二套,那就不需要這樣了。
她說的是事實麼?看似是,但不是全部。
這個女上司出身好,家裡有錢供她唸書,所以學歷高,學歷高起點就高,起點高跑得快,就賺的多。
我曾經打過一個比方,如果你每月薪水5000塊,基本開支4000塊,淨結餘1000。如果你每月薪水10000塊,基本開支還是4000塊,淨結餘就是6000。
雖然薪水只翻了一倍,但是淨結餘翻了六倍。
你看到了麼?起點高一點是隻高了一點麼?不是的,也許是高了六點。
作為上司你只看到了結果,卻沒有去想這個結果是怎麼來的。
他們原生家庭沒錢,讀書要背貸款,上班每天擠地鐵通勤時間很長,很耗費精力,談個戀愛想親熱一下,只能去小旅館,還總是滿員,家裡人口多,不和睦,一堆的煩心事......
你認為這一切不關你的事,說明你只是把他們當工具人。
我曾經舉過一個例子,拿破崙為了瞭解自己士兵的體力,從小就養成了吃黑麵包的習慣。黑麵包是給士兵吃的,他是貴族,將來是從軍官做起,但他認為不懂兵的將是無能的將。
這就是優秀的管理者與拙劣的管理者之間的差距。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一定是對不同的人群,採取不同的預期管理,而不是為了省事簡單粗暴。
一個班裡有三十個人,你不可能告訴所有人,你給我衝,不成為前十名的都不是好學生。
機率告訴你,總有人要做後十名,這裡面原因非常複雜,起點,運氣,天資,太多了。
你始終用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是沒有辦法達到整體最優的。
前十名你可以讓他們自由搏殺,激烈的競爭,中間十名你要讓他們尋找各自的優點。也許你總分就是上不去了,但你能否找到自己單科的優勢?
最後十名你要讓他們明白,人生不是獨木橋。爬山爬的快是一種選擇,拍下沿路的風景,是另一種選擇。
這樣的老師才是個好老師,否則是個蠢老師。
別人有那麼多實際的困難你都視而不見,還一味的刺激人家,你這是唯恐天下不亂。
這兩天環球報的老胡同志說了一番話,我覺得挺好。
他說,企業家,尤其是大企業家,應該把心思放在多納稅,多提供就業崗位上。
有的企業家,成天得瑟,總喜歡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有的企業家,管不好自己或者親屬,過著與公序良俗不符的生活。
沒有點名,但大家其實也都明白。
就像一個班級,當你身為全班前三的時候,你的言行勢必成為別的同學效仿的榜樣。
你自己持有什麼觀點是你的私事,但在公開場合下,你總不能誤導別的同學吧。
比如你說你從不遵守課堂紀律,成天泡夜店,還跟電子遊戲廳的老闆勾肩搭背稱兄道弟。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你讓別的同學聽了怎麼想?
人世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生態鏈,前十名是一個小圈子,全班是一個大圈子,情況是不一樣的。
不可能所有人一起做第一的,一個班六十個人,如果後三十名逆襲做了前三十名,那前三十名就是新的後三十名,後三十名始終存在。
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這個事實需要耐心,需要誠意,需要溫和的讓大多數人理解。
劇中的劉德華最終選擇死,為自己做錯的事情贖罪。
可我覺得該贖罪的不是他,是我們,是我們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