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下午一開啟微博,就看見何炅衝上了熱搜第一。
事情是這樣的,有人翻出2019年的綜藝,節目中,沈夢辰說杜海濤以前給自己的父母送禮,結果禮物收到一看,上面寫著某某某後援會的禮物。
這個時候何炅說,後援會送的不乾膠撕不下來,家裡已經有二十多個保溫杯,五十多支筆了。
不過也點名誇獎了彭昱暢的粉絲,說他粉絲送的按摩椅非常好用。
扒出這個綜藝之後,有粉絲去仔細看了後援會送給快樂家族主持人的禮物,發現不僅精緻而且價值不菲。
一看就不便宜的茶具,大牌的面霜。
紅酒、大牌香水、領帶、帽子等等。
還會給依據主持人自身情況選擇禮物,比如給謝娜送的女嬰遮陽帽。
這只是很小一部分粉絲的應援,事實上,基本上所有上節目的明星,都會有粉絲以明星後援會的名義進行應援,也就是給工作人員送禮。
久而久之,已經演變成一種風氣。粉絲們不僅要花錢,還要考慮到每個主持人的喜好。
目的無外乎就是彰顯自己偶像的人氣,其次就是希望主持人或者工作人員能夠和自己的偶像搞好關係。
不光是《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這幾檔湖南衛視的節目,浙江衛視的《王牌對王牌》和一些其他衛視的節目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
當粉絲滿懷期待把禮物送到他們手中,希望他們對自己偶像好一點的時候,可能沒想到,下一秒,這些禮物就出現在了二手交易平臺上。
吳昕杜海濤都把粉絲送的禮物掛到了二手交易平臺上。
上熱搜後,何炅迴應了關於收禮物的事情。
確實節目中的話語是在調侃,而且後續他也強調了不要再送禮。
汪涵在一些節目中也說過希望粉絲不要送禮。更強調製作組不要收粉絲的禮物。
雖然他們都強調過不要送禮,但是粉絲的熱情不是一句兩句話就能打消的。
他們生怕自己一個禮物沒送對,自己的偶像就丟了面子,爭先恐後地用禮物媲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粉絲不再只是一個觀眾群體,而是變成了一個圈層,甚至能帶動經濟。
可是這樣的粉絲風氣,帶來的又是什麼呢?
送禮成為了飯圈傳統,可是這所謂的傳統,難道就是對的嗎?
02.
現在的飯圈風氣,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裡面的人樂在其中,外面的人看著卻是烏煙瘴氣。
流量時代,只要你是我的偶像,你出歌了,我買;你拍電影,我包場;咱別管質量如何,數量一定是能上去。
當年吳亦凡的新歌在國外上線之後,粉絲奮然發力打榜,直接讓吳亦凡佔據了美國音樂榜單第一位,甚至超過了第二名的Lady Gaga幾百倍。
歌兒好不好聽是一回事,這弄虛作假的行為,豈不是把中國人的臉都丟到國外去了。
還有的,明星發了微博,也要衝資料,一個人恨不得有八百個小號給轉評贊。
看二十分鐘退出再看下一集的方式也用上了,多個裝置同時入手。
這到底是看電視劇還是專門刷資料呢。
粉絲大言不辭,我這都是為了他好,為了給他爭臉面,讓他臉上有光。
但是這樣的行為真的對一個明星是件好事兒嗎?
他看到他的歌曲登頂歌曲榜首,他看到他的電視劇播放量過百億,他看到他的電影票房十幾億,然後呢?
然後他便心安理得,覺得自己實力出眾,即使實力不夠,也不用去努力,因為無論作品如何,都有人捧場,這難道就是各位粉絲想要的偶像嗎?
空有一張臉,剩下的全靠粉絲自己編。
這些粉絲只能說是選擇了錯誤的支援方式,更有甚者,直接插手明星的工作和生活。
撕工作室、罵經紀人,彷彿全世界除了粉絲別人都針對你偶像。
有的直接插手明星的工作。
當年佟麗婭本來要演《三十而已》中的顧佳,可是粉絲覺得首先人設是老公出軌,影射了演員本人,其次在劇中還算是女二。
眾多粉絲紛紛不滿,甚至脫粉回踩。
最終佟麗婭選擇了辭演,而這部劇,卻成了今年上半年最爆的劇。
不光是事業,感情生活粉絲也要指點一二。
陳喬恩在參加完戀愛節目後,和嘉賓艾倫在一起。
粉絲不僅不認同這份感情,選擇脫粉,還集體換了黑色頭像示威。
這些無非是種種飯圈風氣中的一隅,流量確實成為了衡量明星價值的一個標準。
但是擁有流量,不代表被流量掌控。
粉絲的存在是為了錦上添花,而不是一無所有,僅靠粉絲行為去撐場面。
03.
無論是送禮,還是刷榜包場,無一不是在用錢來堆積。
那麼多豪禮,那麼多包場的電影,錢是哪裡來的呢,也無非是後援會從一個個粉絲手中集資的。
這次粉絲有部分人都是未成年,他們花的都是父母辛苦工作攢下來的錢。
禮物送完,自己偶像能不能看見不說,自己可能得省吃儉用好幾天。
也許很多小孩兒覺得我樂意,這都是自己的自由,可是你們的父母如果知道你們把錢花在這上面,是什麼心情?
更別提你們的錢那麼好賺,有多少人把你們當成韭菜割。
一模一樣的下午茶,本來只需要不到三千,可是人家卻直接要價八千多。
當粉絲一心覺得自己為偶像付出很多的時候,卻沒有想過這樣的付出,不僅對偶像沒好處,甚至還成為了別人的獲利工具。
身為明星藝人,拿多少錢、幹多少事,對得起自己,也要對得起觀眾。
沉迷於粉絲的吹捧、沉迷於鮮花和掌聲、沉迷於不切實際的資料,這樣的明星,永遠走不遠。
他第一個想到的,是這樣的行為沒辦法對粉絲的父母交代。
明星也許不缺這個錢,但是這對普通家庭來說,都是一點一滴攢出來的。
胡歌知道之後,直接發文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作為演員,我有對這份職業的敬畏,更有對電影藝術的尊重,我不希望用特殊的方式來製造盛世假象。
贏要光彩,輸不丟人 作品行不行,自己負責自己承擔。”
這短短的幾句話,實際上卻是每一個明星和粉絲都應該牢記的。
作品如何,自在觀眾心中,即使粉絲用特殊手段製造出了絢麗的假象,也不過如流星一般,轉瞬即逝。
明星要給予粉絲正確的引導。
粉絲更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態度。
追星是為了有一個閃閃發光的榜樣,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可是太多人把偶像當成了炫耀的工具和資本,甚至當成了網暴的藉口。
明星是人,我們也是人,為什麼一定要把他們包裝成神,然後匍匐在他們腳下的。
試想一下,如果收禮做資料的人是教師、醫生,他們會承受什麼樣的攻擊,為什麼放到娛樂圈,卻成了“風俗習慣”?
我們經常吐槽娛樂圈藏汙納垢,卻沒想過自己這是不是也為這些黑暗遮住了幾分陽光?
如果這樣的事情成為習慣,那麼接下來只有迴圈往復的越陷越深,再也沒有醒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