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某衛視在黃金時間播出了一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
顯而易見,這部電視劇是在蹭《亮劍》的熱度。
可是,幾個主角一亮相,我就被他們“油頭粉面”的形象,挺刮整潔、引領時尚的服飾噁心到了。
實在看不下去,於是翻出幾部老電影來看。
這幾部電影曾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放映過無數次,現在看來仍然那麼耐看。
看過《打擊侵略者》、《董存瑞》,觀眾們記住了丁大勇、四虎子,也認識了演員張良;
看過《奇襲》,記住了方勇及其扮演者張勇手;
看過《偵察兵》,記住了偵察參謀郭銳和他的扮演者王心剛。
電影《打擊侵略者》宣傳畫
想當年,張良、張勇手和王心剛塑造的解放軍、志願軍角色深入人心,成為一個時代標準的軍人形象。
他們的形象雖然不乏“高、大、全”的痕跡,但是,在他們的身上,還是有一股濃濃的“兵味”。
其實,這與他們的經歷不無關係。
首先,他們都曾是我軍文藝工作者。
張良曾在解放軍20兵團66軍文工團服役,張勇手曾經隸屬於解放軍18兵團60軍文工團,王心剛曾經是解放軍第38軍文工團演員。
其次,他們都親歷過戰爭。
張良和張勇手都在1948年參軍入伍,經歷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王心剛1950年參軍,入伍不久,就隨志願軍第38軍文工團奔赴朝鮮,隨部隊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有意思的是,張良、張勇手、王心剛還共同出演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就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喜劇影片《哥倆好》。
電影《哥倆好》宣傳畫
作為解放軍文藝工作者,張良、張勇手和王心剛先後都來到了朝鮮戰場。
當時,新中國許多文藝工作者也參加了那場戰爭,並創作了大量抗美援朝題材的文藝作品。
在朝鮮,他們既擔負戰地慰問表演的任務,還參加了戰地物資轉運、救助傷員等工作。
張良曾經兩次入朝,參與拍攝過兩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三八線上》、《打擊侵略者》。
1948年夏,15歲的張良參加瞭解放軍208師宣傳隊,208師整編併入解放軍第20兵團66軍時,張良成為軍文工團成員。
1950年10月,張良隨第66軍入朝作戰,在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張良雖然只呆了8個月,卻參加了著名的第一、二、三、四次戰役。
張良當過前線護理員、戰地宣傳員,隨著部隊到過三七線,親歷過美軍恐怖的大轟炸,領略過勝利的歡樂,還在陣地上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
因為表現優異,張良立了一次二等功,入了黨。
張良飾演的董存瑞
1952年5月,張良第二次前往朝鮮前線,文工團交給他的任務是:體驗生活,為排演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話劇做準備。
寫到這裡,我不禁要吐槽幾句。
當下,肯花工夫體驗生活的“明星”少之又少,有的“明星”甚至到了片場才看一眼劇本,根本沒有“體驗生活”這一環節。
難道是他們演技高超,有足夠的生活積澱,所以不需要體驗生活?
事實上,“明星”不願意體驗生活的原因無非就是:體驗生活太苦、太累,太費時間。
還有一個不好明說的原因-耽誤掙錢。
回頭看看,張良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去槍林彈雨的戰場體驗生活,目的就那麼單純-演好角色。
正因為這樣的認真、踏實和嚴謹,張良才完美地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
有人哀嘆:為什麼現在再也拍不出類似《奇襲》、《英雄兒女》那樣的經典電影?
其實原因很簡單,創作人員急功近利,又缺乏生活體驗,心浮氣躁,怎麼可能創作出經典傳世之作。
1960年,張良在電影《三八線上》中飾演了戰士“小不點”;
1965年,張良在《打擊侵略者》中飾演以邱少云為原型的角色丁大勇。
此後,張良在更多的電影中飾演過英雄戰士的角色,比如《董存瑞》、《哥倆好》、《戰上海》、《林海雪原》、《挺進中原》等。
可以這麼說,張良之所以能夠成功駕馭這些角色,把英雄們的精氣神表演得栩栩如生,與他投身抗美援朝前線體驗生活是分不開的。
電影《奇襲》劇照
相比之下,張勇手的經歷更豐富。
1948年,張勇手考入解放軍第18兵團隨營學校,第二年就被調入解放軍18兵團60軍文工團。
1951年3月,17歲的張勇手隨60軍入朝參戰,在朝鮮,張勇手經歷了第五次戰役、朝鮮停戰談判等歷史時期。
在此期間,張勇手立過兩次三等功。
入朝第一天,張勇手所在的部隊就遭遇了美軍的轟炸。
在美軍鋪天蓋地的轟炸中,許多運送物資的志願軍戰士身負重傷,運輸隊的騾馬也被炸死,大量輜重物資滯留在半途,無法送往部隊。
張勇手主動請纓,他一夜奔走了六、七十里地,尋找到朝鮮地方政府,找來了牛和馬,這才按時完成了運送物資、救治傷員的任務。
張勇手因此立功受獎。
張勇手是個出色的演員,可是,在朝鮮前線,張勇手卻因為“不安心工作”而數次挨批。
1952年冬,空軍航校來部隊招飛行員,張勇手一心想駕機殺敵,於是,他瞞著部隊偷偷報了名。
因身體未達標,張勇手最終沒被錄取,這件事讓他遺憾了整整幾十年,也讓他第一次捱了領導的批評。
文工團在前線陣地慰問時,張勇手又“不安分”了。
每次表演結束,他總是磨磨蹭蹭不願意離開前線,甚至私自離隊,希望親身參加一次真槍實彈的戰鬥。
因此,張勇手再次被上級狠批了一通。
電影《哥倆好》劇照
想清楚自己的職責定位後,張勇手很快轉變了思想,開始全心投入本職工作。
他不顧危險,一次又一次去前沿陣地慰問志願軍官兵。
張勇手還把戰士們的英雄故事編成快板,寫成歌,在狹小的坑道里給戰士們表演節目。
因為成績突出,回國後,張勇手再次被記功表彰。
對張勇手來說,朝鮮前線的這些經歷彌足珍貴,終身受益。
1960年,張勇手在電影《奇襲》中扮演了英勇的偵察連長方勇;
1965年,張勇手在電影《打擊侵略者》中扮演游擊隊長金哲奎。
兩年多的抗美援朝經歷,張勇手不僅熟悉了朝鮮的山山水水,更熟悉和了解志願軍戰士。
所以,張勇手駕輕就熟,完美地塑造了這兩個英雄人物。
最後說一說“英俊小生”王心剛。
他是那個年代人人皆知的“英俊小生”,是幾代觀眾無法忘記的超級偶像。
在《野火春風斗古城》、《紅色娘子軍》、《偵察兵》等影片中,王心剛扮演的軍人形象英俊瀟灑,活靈活現,至今都深植在不少影迷的腦海中。
王心剛1932年1月1日出生於遼寧大連,他從小就喜歡文藝,且長得高大魁梧,相貌英俊。
17歲那年,王心剛中學畢業後就便被招入了瀋陽的文藝培訓班。1950年,王心剛應徵入伍,成為解放軍第38軍文工團的一員。
參軍不久,朝鮮戰爭爆發了,王心剛隨志願軍第38軍部隊進入朝鮮。
電影《偵察兵》劇照
在朝鮮前線,王心剛慰問官兵,體驗生活,和志願軍戰友們同吃、同住,有時候還配合戰士們與敵人作戰。
王心剛在朝鮮的時間不太長,卻讓他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這段經歷,為他日後塑造一個個出色的軍人形象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在電影《紅色娘子軍》中,王心剛飾演了性格堅毅、剛強,感情豐富,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的洪常青;
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王心剛在片中飾演睿智、忠勇的游擊隊政委楊曉冬;
電影《偵察兵》中,王心剛飾演機智英勇的偵察參謀郭銳。
王心剛後來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多年後,擔任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
1989年2月,經總政治部批准,王心剛享受副軍職待遇。
“一朝是軍人,終身是軍人”。
當年,張良、張勇手、王心剛都曾是軍人,他們親歷戰場,瞭解英雄的志願軍官兵。
有志願軍老兵這樣說:在他們塑造的英雄人物身上,我們能看到不少戰友的影子。
這些戰爭的親歷者給廣大觀眾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
最後,真誠地希望當代的文藝工作者尊重歷史,踏踏實實深入生活,創作出符合史實、對得起革命先驅,也對得起廣大觀眾的文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