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11位編劇、導演、製片人、作家聯合簽名抵制有抄襲剽竊違法行為的編劇、導演,直接點名郭敬明,於正。
幾天後,他指導的片子《冷血狂宴》,也就是豆瓣評分3.8的大製作電影《爵跡1》的第二部,在積壓了兩年後,從院線改到了網路,終於播出了。
結果上線沒幾天,這部眾(流量)星雲集的片又鬧出了一堆么蛾子。
先是收費規則。《冷血狂宴》在騰訊影片上需要付費觀看,普通使用者24元,VIP優惠價12元。
這個價格勉強算可以接受吧,但花完錢以後,居然只有7天的有效期?!萬一你有點兒啥事兒給耽誤了了,一週後還得再掏一次錢。
《冷血狂宴》宣發的時候,瘋狂地宣傳自己的特效特別好。
結果演員的臉部看起來都不太自然,幾個億整不明白到底花哪了。
網友們都評價說,這個CG的整體水平,還不如遊戲好。而且這遊戲不是《只狼》,也不是《賽博朋克2077》,而是王者榮耀……
至於劇情爛不爛,這次還真沒多少人吐槽。
畢竟每次一說看不懂,粉絲就讓吃瓜網友們去看小說。
吃瓜網友們虛心聽取建議,一步到位,直接去看了日漫《fate》,從此以後再也不用怕看不懂《爵跡》。
12月25號,郭敬明的《晴雅集》上映,對觀眾喊話“不要因為我而不喜歡鄧倫”。結果又被觀眾懟:網友討厭的是抄襲成性的你,和鄧倫有啥關係。
還有一部郭敬明監製並編劇的《如果聲音不記得》。
這部電影在網路平臺上沒掀起太多水花,關注的人並不多,但上映13天,累計票房已經達到了3.07億,女主角更是憑藉這部電影,成為了第一個一番女主票房過億的95後小花。
但是這部電影在豆瓣的評分是4.1,也就比《爵跡》高了那麼一丁點兒。
評分之所以這麼低,是因為,這部電影說白了,還是我們最熟悉的青春疼痛片。
《如果聲音不記得》的男主角是一個外星人,有透過聲音讓別人快樂的能力。
但是這種能力一旦對同一個人用三次,他的生命就會和那個人繫結。如果對方不高興,他自己也就過不好。甚至對方要是死了,他也活不成。
於是,不出眾人所料,男女主角透過各種巧合迅速繫結在了一起,女主角還是一個抑鬱症患者,男主角不得不哄女主角開心。
就這樣,在雙方真真假假,來來回回的拉鋸戰中,兩人最終跨過艱難險阻,走到了一起。
雖然彙集了性騷擾、家暴、抑鬱症等社會熱點問題,但這些在片中通通都是噱頭,全都是男女主角談戀愛的工具。
尤其是片中對於抑鬱症的描寫,非常淺薄浮於表面。不要說觀眾,就連真正的病人都很難感同身受。
但偏偏微博上爆出了不少路透,是一個又一個在電影院裡哭成傻子的觀眾。
票房更是持續增長,雖然比不上隔壁搓澡的電影,但也能排到近期第二的水平了。
為啥這麼多人能被這種老套的劇情感動得稀里嘩啦?為啥這麼多觀眾都願意為這種電影買單?青春疼痛片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2013年,趙薇導演的處女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以7.26億票房,為她贏得了中國大陸票房最高的女導演的殊榮。
並且這部電影獲獎無數,什麼金雞金馬金像獎、百花獎華表獎等等,算得上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作品。
但成功,不代表好看。這部片子在豆瓣的評分是6.5,對於當時的導演新人趙薇來說,確實是合格了。但站在觀眾的角度來看,片子欠缺的東西不是一點兒半點兒。
《致青春》講述的是18歲的女主角進入大學校園後和步入職場後的兩段生活經歷。
大學時,她為了青梅竹馬考到了這個學校,但卻沒想到青梅竹馬已經出國留學了。
之後在大學生活中,她又遇到了一個富家子弟對她展開了瘋狂追求。
但她不為所動,而是喜歡上了另一個曾經和自己是死敵的男生,經過一番死纏爛打,兩人才在一起。
很快大四到來,男朋友啥也沒說,直接拋下她出國了,於是兩人的戀情就此終止。
直到她工作後,曾經的戀人和青梅竹馬又回來了,故事變成了經典的二選一。
在整部電影中,前半段的校園生活算得上是有笑有淚。女主角和幾個舍友之間深厚的情感比較真實,比如在宿舍裡追逐打鬧的場景,讓許多人都回到了自己的校園時代。
幾個配角的演技也還行,比如其中一位舍友被汙衊偷了東西,於是被要求搜身,她反抗著喊著“你們這是對我人格的侮辱”,然後到店裡開始大砸特砸,最終出身貧寒的她,只能輟學收場。
演員的演技令觀眾代入感非常強烈,讓大家切身體會到了她內心的委屈、憤怒和不甘。
還有女二號去世後,曾經的追求者在許多年後,依舊默默在她的墓碑前放下一束花,也令不少人感動。
但後半段對於社會部分的描寫,卻冷酷而殘忍,整個基調十分壓抑。這種強烈的對比看起來是對青春已逝的一種懷念,但卻怎麼看怎麼違和,令人十分不舒服。
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儘管進入職場後和在學校時整個人產生了不少變化,但電影的體現實在是太誇張了,已經脫離了正常人的生活。
再加上故事本身其實還是老套的戀愛故事,沒有什麼新意。所以在最初的好評過後,豆瓣的分數也從7以上下降到了6.5,算是正常水平。
《致青春》作為一部電影好與不好其實並沒那麼重要,但它開了一個頭,因為大家發現,把青春疼痛題材搬上大銀幕,是一個非常賺錢的生意。
就算題材再老套,哪怕像過去的韓劇一樣通篇就是墮胎劈腿出車禍,或者失憶自殺出國,只要帶上回憶青春,照樣有人看。
並且這類電影投資少,成本低,不需要花太多錢在服化道上。只要IP足夠吸引人,再加上流量明星,保準回本。
於是,一大批改編自熱門小說IP或者懷舊金曲,打著懷舊牌的電影橫空出世。他們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讓觀眾們在電影院裡潸然淚下、泣不成聲。
熱門小說改編的都是曾經在學生群體中十分流行的小說,比如著名青春傷痛文學作家饒雪漫的《左耳》。
儘管這部電影取得了4.85億票房的成績,但電影的豆瓣評分只有5.6,不及格。就這還是因為不少人看在《左耳》這本書是童年回憶的面子上,看在導演是五阿哥蘇有朋的面子上,才給了比較高的分數。
用一位網友的話來概括這部電影的主題,大概是這樣的:
好多次,我都沒辦法跟同樣好奇的朋友複述這個故事,
是說“一個自以為炫酷的幼稚男青年因為無法釋懷的幼年陰影而對無辜少年實行打擊報復併成功摧毀對方人生”,還是說“一個自以為炫酷的無腦女青年為了得到自認為轟轟烈烈的愛情而將另一個人的感情玩弄於鼓掌”?
是說“一個無病呻吟放著好日子不好好過的女孩成功的與所有和她閨蜜談過戀愛的男人戀愛”,還是說“被白富美包養的小白眼狼劈腿無腦女青年並在其死後與其閨蜜你儂我儂”?
總之一句話,就是狗血,誰的青春會是這個樣子啊?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匆匆那年》《泡沫之夏》等等一系列的影片,都是看看海報和推介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的作品,主旨內容都大同小異,換湯不換藥。哪怕是近年來獲得無數好評的《七月與安生》,本質上來說也是一樣。
甚至到後面,拍著拍著,連緬懷青春的共鳴,很多觀眾朋友們都找不到了。
比如《致青春》的續集,學生時代基本沒啥共鳴。烏鴉看完了到現在,也只記得裡面的兩句臺詞,一句是著名的電力十足的“蘇韻錦你欠我這裡的用什麼還”;
還有一句是突兀的“菩薩知不知道我有多難過”。
對不起,菩薩真的不是很清楚。
又或者是《梔子花開》,聽名應該是描繪單純美好的初戀。但男女主角為了展現這種狀態,直接把自己演成了傻子,也把觀眾當成了傻子。
滿腦子迴盪著的,只有“我離你一步遠了哦,我離你兩步遠了哦”,讓人恨不得請來皮卡丘使出十萬伏特把他倆電飛。
在這一波青春片在電影院裡肆虐的風暴裡,郭導當然不會缺席,他靠著《小時代》一二三四部,穩坐青春疼痛電影的頭把交椅。
“時代姐妹花”四人組,一個是嘴硬心軟的富二代,一個是毫無主見的普通人,一個是家世悽慘的大美女,一個是搞笑抽瘋的諧星。一個組合,瞬間把你上學時候能見到的基本型別的人集齊了。
並且,這幾個人各有各的慘,再加上鬱可唯極其具有穿透力的聲音“我們說好不分離”,簡直賺足了人的眼淚。
但當把腦子裡的水都哭出去以後,人們就會發現,等一等,這根本就不是我的青春啊!
我的青春裡沒有Gucci、Armani,最多是磁帶和隨身聽。
再加上演員的演技越來越水,觀眾們發現,我要是懷念青春,我根本就不需要看這個啊?誰的青春一天到晚只有疼來疼去啊?
與其看這些片子,還不如多看兩遍《夏洛特煩惱》,聽一下袁華朗誦作文一等獎《我的區長父親》。
一句“這題太難了”,喊出了多少當年埋頭刷題人的心聲。
短短几年,這些同質化嚴重,橋段十分誇張的青春片,很快就被觀眾拋棄了。
從2016年開始,這些青春片的票房越來越低,有的知名IP,票房連千萬的門檻都沒過。
其實,不是青春片這個型別有問題,很多成年人都很懷念自己的青春時代。
問題在於,現有型別的青春片的路子太窄了,只剩下了虐戀一條路走,而且編出來的劇情過於誇張,而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青春期沒那麼多狗血的故事,在這種電影裡找不到共情,才讓大家對青春片有著嚴重的牴觸心理。
一旦出現一些另闢蹊徑,不把關注點只放在男男女女情情愛愛上的青春片,反而能讓人眼前一亮,收到不少好評。
比如票房只有6486.5萬的《閃光少女》。
《閃光少女》的故事背景,被設定在了不為大家所知的民樂專業,主角等人,學的都是揚琴、琵琶、古箏之類的樂器。但在學校裡,民樂系卻總是隱隱約約被西洋樂處處壓著一頭。
於是,女主角為了向自己暗戀的人證明自己,組建起了一支二次元民樂小樂隊。
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中,他們打破了西洋樂學生對民樂的偏見,還和朋友們一起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不同於以往的青春片,《閃光少女》的主線並不是談戀愛,而是一場實現價值的鬥爭。
片中穿插了不少動畫鏡頭,再加上密集的笑點,讓電影整體基調輕鬆有趣。再加上二次元、古風等流行因子,片子整體的新鮮元素比較多。
在劇情上,這部電影也顛覆了過去的套路。以往電影中清純小白花女一和惡毒女二的對立,在這裡變成了傳統民樂和西洋樂的對立。
我國當下一些傳統樂器確實面臨著斷代的危險,而民樂在集體投洋的西洋樂大潮中也顯得有些弱勢。
主角團的努力正是對這一現象的頑強抗爭,這也使得電影有了更高的立意。
看多了彎彎繞的算計,看慣了車禍絕症的虐戀,這種傳遞正能量的青春故事,難得讓人看出了暖意。
還有《青春派》,這電影講述的是男主角因為失戀導致高考失利,重新回到校園復讀一年的生活。
在這一年中,他體驗了高考、愛情、友情交錯的故事。
在這部電影中,既沒有逃學鬥毆,也沒有車禍墮胎,有的全都是校園中普通學生們最真實的生活:叛逆的青春,暗戀的甜苦,生活的瑣碎……
為了使這部片子貼近生活,導演劉傑深入高中校園,考察了14個月,為電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才有了片中一個又一個動人的細節。
比如秦海璐扮演的班主任撒老師,刻板的短髮,凌厲的目光,令學生們聞風喪膽。
她在學生成人禮上對家長講的話,就非常真實:
“高考不僅僅是考學生,也是考家長,所以在這裡,我要給各位家長提一個要求,現在沒有什麼比你孩子高考更重要的事了,你們有要破產的,請堅持堅持,熬過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離婚的,也請先湊合湊合,等過了半年再說,現在你們的最高使命,就是高考,跟我高呼,奮戰一百五十八天,為了孩子美好明天。”
而在高考前夕對學生們說的那些話,什麼“提高一分,你就可能幹掉上萬人”,“扛得住給我扛,扛不住給我死扛”,簡直讓人回到了高三課堂上。
而另一邊,英語老師則是溫柔端莊,從不和學生們發脾氣。
試問誰的學生時代,沒有這樣一個英語老師呢?裙子天天換,完形填空的答案也可以換。
片中和生活結合的梗也有很多,比如男主角因為失戀了,所以跑去足球隊想要加入,就對教練說自己想建設中國足球。
說著說著他自己也編不下去了,說其實自己是失戀了想發洩。結果教練不但沒生氣,反而對他說,要化悲痛為力量,中國足球缺的是什麼,缺的就是力量!
影片在很多方面都力求貼近真實的高考生活,比如家長放棄工作,陪子女租房讀書;別人看春晚的時候,還有人在學習;學校要求學生們,“自願”參加補課補習……
還有南征北戰演唱的主題曲《我的天空》,用活力四射的搖滾音樂,貼合“熱血高考”的主題,也為電影增色不少。
當歌聲響起,不少人都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整部電影沒有那些生離死別,也沒有痛徹心扉,都是對生活細節的留意和感悟。主角也都不是非常亮眼的俊男美女,更加貼近生活。
也正是這樣,才會讓人感慨,這才是真正的青春。
還有主打兄妹情的《快把我哥帶走》,亦或是主打原生家庭影響的《狗十三》,都在題材上有所突破。
說到底,青春電影不是不可以拍,而是要搞明白到底怎麼拍。
至少,拍的得是正常人類的青春。
不然當大家看著電視上一個個俊男美女生離死別,勾心鬥角的時,除了吐槽外,可能還會懷疑自己,該不會是我沒有青春吧?
參考資料:
文中提到的電影的截圖
文中電影的公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