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奇葩說從第2季以來就不缺學霸選手,名校高材生,這是一檔在我看來彙集了頂尖聰明腦袋的節目。

許吉如也是眾多優秀女強人之一,但是在上一季《奇葩說》,她的表現實在平平,就如同她此次海選的發言,一樣只有邏輯(她是有道理的)但是沒有動人之處。

大家都在期待這位節目中曾經的“天選之女”能夠觸底反彈,為觀眾帶來一波翻轉。但令人意外的是,許吉如抑鬱了,時間於她來說好像發生了靜止,靜止在了去年她失敗的那一刻。

而站在她反面的恰好是楊冪,簡直成了“好評收割機”有人喜歡她情商高,非常會接梗;有人喜歡她思路明晰,贊她是人間清醒。

就連一向“冷淡”、看透人間事的蔡康永,都毫不吝嗇地誇楊冪:她是一個特別爽快的人,坦率,能用銳利的眼光識破別人的表演和煽情。

印象中,楊冪經常被冠以“死亡歌手 ”“沒演技”的稱號,很多人還誣陷她“臭腳”“打人”。要是這些發生在其他明星身上,說不定其背後的公關團隊早就亂了陣腳。

這些不起眼的互動,現在看來稀鬆平常。可在那個流量剛剛興起、明星們大多老老實實拍戲的時代,類似的新聞完全挑起了觀眾的興趣,楊冪也因此獲得了持續的關注度和人氣。

這就是楊冪的聰明之處,她知道自己的優勢不在演戲,便創造一條新路。就算觀眾們對這種方式嗤之以鼻,她依舊能賺得盆滿缽滿。

不論她在《奇葩說》中的犀利言詞是出於真心還是人設,起碼她的內心都已經足夠強大,她用這把武器去證明自己,並取得了世人眼中的成功。

經歷了什麼並不關鍵,怎麼選擇才最重要

受一些經典心理學的影響,我們大部分人是以線性思維去理解創傷和情緒障礙的,比如原生家庭傷害決定論,“我今天之所以不舒服不高興,是因為昨天受到的失敗和打擊”。

但生命其實有兩個態度可以選擇,一個是線性的——昨天的一切成就了今天,今天的努力代表著明天;另一個是非線性的——昨天的一切不等於今天,今天的一切也不代表明天

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建立在一百年前的歐洲,當時的背景是機械唯物主義的決定論與歸因論。

於是經典心理學對人的思考就如一種機器構型或建築構型,任何部件的缺損(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層疊結構)都會大大影響到整體的功能。

比如有一個人在回憶童年時覺得自己不被父母喜歡,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不是。因為我們的記憶是非常不可靠的

神經生理學的研究證明,大腦並沒有記憶的儲存物質,我們對過去的記憶都只是當下心境上的一種重構。

父母不幸的婚姻、爭吵的原生家庭,它既可能讓人害怕婚姻,缺少長久維持親密關係的能力。

也有可能反過來讓人獲得對婚姻更大的耐受性,獲得應對婚姻爭執的經驗,減少對婚姻的理想化期待,這其實是基於人們的選擇。

每個人都曾像許吉如一樣跌倒過、失敗過,健康的人在跌倒的當下可以選擇拍拍土處理完傷口然後繼續走路,但有部分人卻會坐在那裡一直欣賞那個“坑”。

這些執著的人試圖向他人證明: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坑的問題,我要用我的努力,填平這個“坑”,你們會一如既往的欣賞我。

而這,才會造成人與人最終結果的不同,也最終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為同樣是摔倒,有的人繼續前行,而有的人,卻會用一輩子填坑。

我們身邊總是不乏這樣的案例,很多人的童年都經歷過各種各樣的不幸,並在心靈上留下一片大大的陰影。

有些從陰影中走了出來併成為了更好的自己,但有些人卻就此沉淪在陰影中,最終導致了一生的不幸。

我願成為更加強大的自己

道理我們都懂,但很多人就是沒法選擇正確的道路,我做不到,那不適合我,我沒法說服自己去認同……

無法自我否定是全體人類的通病,或者說人性使然,我們在情感上都是自私、排外的。但總有能夠做到人,他們與我們的差別在哪裡?

答案就是:共情力,也可以理解為站在他人視角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不生孩子,我有錯嗎?》,女神陶晶瑩當時很動容的說了一番話:

“其實生命非常非常奇妙,我之前是那麼討厭小孩的一個人,我也想好了絕對不要小孩,但當我35歲遇到我先生,第一次聽到孩子的心跳,然後我們夫妻倆就跑到平溪去放天燈。

我們在天燈上沒有寫我們要賺多少錢要當多大的明星,我們只寫了希望豆豆是健康的……

當了父母之後,我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我才知道我要發自內心的、謙卑的去對待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是別人的孩子。

我才懂得,更體諒我身邊的每一個工作人員,你們每個人都是父母的掌上寶。”

因為沒有經歷過除自己以外的人生,因為無從知曉別人眼中世界和自己有多大的不同,所以我們才無法體會他人的感受,無法理解那些讓我們感到震驚的行為背後的原因。

據說許吉如整個高中,幾乎拿完了全國中學生英語類比賽的最高獎項。

18歲,保送清華法學院,擔任青奧會形象大使;20歲,她是清華第一個公派哈佛的交換生;22歲,進入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讀研。

她的人生可謂順風順水,所以她很難感受到普通人生命起起落落的點點滴滴,就算她有共情的意識,但她缺乏共情的能力。

而楊冪恰恰相反,16歲高中出道,在無數次海選試鏡中拿到了《神鵰俠侶》中的郭襄的角色,她曾因為拍不好哭戲而被導演扇耳光,也曾被“關係戶”在開機前替換掉自己的角色。

她強大的內心源自這一路的披荊斬棘,源自經歷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人生角色後,生髮出來的。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具備同理心,才能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情感聯絡是每個人畢生的課題,每個人都渴望表達自己,渴望被關注,被接納。

孩子也一樣,自出生起,便對父母有著特殊的情感依賴,父母的接納、理解和認可是他們內心安全感的基礎。

如果父母缺乏同理心,那麼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將會很難去接納、理解和贊同孩子。

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接納、理解和認可,情感上便會陷入一種孤獨的狀態,這種孤獨讓他們難以與父母進行真誠交流,影響與父母建立好的情感聯絡。

在綜藝《媽媽是超人》裡,黃聖依的槽點似乎有點多。安迪養了一隻小烏龜,興高采烈地帶它出門曬太陽,結果一不小心,讓它掉進了木板縫裡。

安迪急得大喊,招呼媽媽一起營救。但是營救了沒一會,黃聖依便說了一句讓他傷心的話:“它會死掉的。”

安迪不死心,拿著盆子一直來回打水。黃聖依有些不耐煩了,略微斥責地說:“你說你非要帶出來,帶出來又不管它。”

僅僅一期節目,就已暴露出黃聖依與安迪在相處中所缺乏的共情能力。

在營救小烏龜的過程中,安迪從恐懼、焦急到無奈、悲傷,在這些情緒反應中,黃聖依卻仿若一位看客,沒有對安迪的情緒給予共情迴應,錯失了一次建立良好親子連結的機會。

缺乏同理心的父母,總是想當然以自己為中心,忽視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認為自己的決定都是對的。

殊不知,越俎代庖地過多剝奪孩子的自主選擇權利,不僅會讓孩子陷入失望和難過的情緒中,還會導致孩子形成緊張膽怯、恐懼內向的性格。

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認可孩子的決定,這就是在發揮同理心。

每一個孩子自從出生起便具有共情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共情的能力會慢慢內化至價值觀,直至成為道德行為的核心。

作為孩子的榜樣,父母具備同理心,才能對孩子的共情能力進行培養和提高。

共情能力是人際交往的基礎,具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會更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與他人建立良好而持久的人際關係,與他人的友好協作,最終成就更好的自己。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35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娛樂點評:張藝興、鄧倫、易烊千璽、任豪、範丞丞、章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