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元思。
看《奇葩說》第7季,看到了一個貨真價實的奇葩選手—劉純懿。
光看來頭,其實這位選手的履歷還是可圈可點的,她既是高考狀元,還是北大的美女學霸。
當然,學霸是貨真價實的,美女這件事就見仁見智了。
本來以為在奇葩說的舞臺上,能聽見什麼高明的見解和思考,但沒成想剛入海選就翻車了。
比賽中,某網紅公司的老闆Amy姐笑著上臺自我介紹說:
“女生都知道我,女生都是我的粉絲。”
在場的很多人都知道潘瑋柏老婆的典故,所以Amy姐上來一句玩笑話本來是放鬆一下氣氛,並無惡意。
但劉純懿突然站起來,一臉嚴肅地開始開炮:
“不好意思,我非常討厭你。”
第一句話就讓剛上臺的Amy姐,尷尬地站在那裡。
儘管她解釋說,自己就是開玩笑的,但劉純懿不依不饒,每句話都讓人接不下去,下不來臺。
說人家是“人販子”,又說人家的“價值觀”出了問題,雖然Amy姐不能說是問心無愧,但這個劉純懿又好到哪去了?
人家Amy來參加比賽,觀點都沒說上一句,就被她一頓亂拳招呼,情商感人。
看到這,我們尚可以把她當成一個表達欲旺盛的思辨王者,畢竟她在採訪的時候,驕傲地不可一世。
當導演問她想不想拿第一的時候,她超然脫俗,一反常態地說了一句:
“不想拿第一,因為拿過太多次了,只想要試試怎麼輸。”
果然,一開口就是老凡爾賽了。
像傅首爾說的,她可以理解一個如此優秀的女孩,言談舉止之間是會帶著些優越感的,但這種優越感用錯了地方,反倒弄巧成拙。
劉純懿從上臺開始,就先把自己能拿得出手的幾個名頭再次展示一遍,過氣高考狀元,北大學子,這些年當第一太累了……
好容易開始講觀點環節,她並沒有輸出任何有意義的話題和觀點,反而講起來了一個名詞“內卷”。
人家其他選手,要麼講邏輯,要麼講得有趣,基本都是拋個現象講觀點。劉純懿的表達緊緊圍繞著解釋這個詞是啥意思,完全跑題。
主持人馬東先提出來說別講這個,講講自己。
她不聽,堅持要講內卷。
薛兆豐忍不住了,讓她講講自己和別人的不同,說白了已經在提醒她了—再講這些有的沒的,就沒人聽你炫耀了。
結果呢?她本能反問:
“其實我覺得和別人不一樣,本身就是個偽命題。”
更讓人無語的是,在提到內卷這個概念的時候,劉純懿特意強調了一點:
“要給蔡康永和楊冪老師解釋一下。”
一句話,讓蔡康永和楊冪的臉上都頗為尷尬。
為什麼四位導師,偏偏只和兩個人解釋呢?
很簡單,因為薛兆豐和劉擎都是教授。而楊冪和蔡康永不過是兩個娛樂圈的人,要單獨解釋一下“內卷”。
而劉純懿的解釋是:
“看著楊冪瞪著無辜的大眼睛,表現出了很想聽的樣子。”
本來場上勉強說得過去的藉口,但是揹著楊冪,她又和導演解釋說:
“我說的那個內卷,她沒辦法聽懂。”
4個導師,都是在各行各業算是頂尖的人才,劉純懿偏偏挑了個看起來“什麼都不懂”的楊冪來單獨解釋。
無論說者是否無心,但聽者已然有意了。
直到最後,劉純懿還是沒有得到任何一位導師的投票。
馬東勸她不要活在以前的光環裡,蔡康永提醒她表達的東西不要太虛,而楊冪溫柔而又一針見血地說:
“我一句話都沒說,因為她不想聽別人說,那我就不說了吧。”
直到節目結束後,劉純懿還在自己的微博上辯解,說是節目組在惡意剪輯,惡意抹黑她,可能到最後她也沒搞清楚。
人們討厭的並不是她囉嗦而又偏題的發言,而是那種從骨子裡透露出的,別人低於自己一等過分的優越感。
其實啊,見識的人多了就會發現,越是厲害的人,越沒什麼所謂的優越感。
2曾聽過這樣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
“越是愛炫耀自己優越感的人,其實越自卑,他們總迫不及待地想證明自己懂得多,高人一等。”
但他們忘了一個最簡單樸素的道理,那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宴會上,小有名氣的男作家遇見了一位女作家,男作家看見她衣著樸素,沉默寡言,想必是沒什麼人認得。
於是,一股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油然而生。他帶著炫耀的口氣說:
“我出版過339部小說,不知道你出版了幾部?”
女作家:“一部。”
聽罷,男作家更傲慢了:“只寫了一部啊,叫什麼名字,說來聽聽?”
女作家:“《飄》”。
男作家愣在那裡,啞口無言。
那些真正優秀的人,往往不會到處炫耀自己的能力與光鮮,更不會讓自己的優越,成為別人的難堪。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段過往。
當年王寶強剛成名時,還是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小夥子。有一次參加頒獎典禮,去了一個比較高階的酒店。
他從廁所出來的時候,剛好遇見了劉德華。那是王寶強第一次見感應式水龍頭,前後看了半天也沒找到開關在哪,胡亂擰了半天也沒有水出來。
正尷尬窘迫的時候,劉德華很自然地把手放到水龍頭下面,替他化解了這份尷尬。
很長一段時間,王寶強都記得這個畫面。那個身份和地位都遠高於自己的“巨星”,並沒有在自己窘迫的時候給自己一點難堪。
反而是,如春風細雨般輕鬆地化解了這份尷尬,舉手投足間給了王寶強足夠的體面。
正如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所說: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到達的高度。”
越是能成大事的人,往往越懂得收斂自己的優越感。
3聽朋友講自己年輕時第一次去奢侈品店的小事。
第一次創業成功,賺了幾十萬塊。她受邀參加活動,想買套像樣的行頭。
她一如往常地隨便套了件衣服,去了奢侈品店。進屋四顧一圈,沒有一個櫃姐把她看在眼裡。
她要試衣服,人家說沒號。
她想買個包,人家說要調貨。
她火剛要上來,有個女孩主動上前給她詳細介紹了衣服的材質,搭配,尺碼。
朋友和我說,她接觸奢侈品多了才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很多接觸了豪宅豪車奢侈品多了的銷售人員,會把自己也放在一個十分高的位置上,動不動就質疑嘲諷顧客,離譜得很。
凡是動不動就覺得這個買不起那個買不起的,一般都是個店員。
而把姿態放低,讓人錢花得極其舒服的人,不是領班,就是店長。
這恰恰印證了一點。
那些真正能成大事,賺大錢的人,往往明白一個道理。
和成功的人站在一起,並沒能代表著自己多優越,而是要靜下心來思考,如何成為那樣的人。
見過天下,方知自己渺小。
很喜歡孟非的這句話:
“所有的優越感,都不是來自容貌,身材,見識,家族,財富,地位,成就和權利,它只來自缺見識和缺悲憫。”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