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對一個DC粉來說,《神奇女俠1984》給人的驚喜確實不斷。

不過,就電影本身來說,它實在有太多不嚴謹的地方了,只能說派蒂·傑金斯導演或許懂得女權,但她不懂DC。

派蒂·傑金斯的這部電影就像是站到了扎克·施奈德執導的《超人:鋼鐵之軀》的對立面,整部作品色彩鮮豔,畫面清晰,而三觀也極為端正。

如果讓派蒂·傑金斯來執導《閃電俠》的話,估計她連艾倫的喪母之痛都能正向帶過,整部作品的格局從前作的一戰,擴大為全球性的連鎖反應。

只要有更多的核彈和更多的願望,我們都將無所不能,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資本主義思想,在80年代似乎再適合不過。

但電影在放大格局的同時,卻妄想將黛安娜的感情、身為神的責任、反派的塑造與轉變、80年代物化女性與沙文主義的橫行、政治正確的觀念、滿足漫畫迷的彩蛋、聲光效果等等元素都塞到這部作品中。

縱使這部電影有2個半小時,觀眾也難以消化如此龐大且並不完善的內容,這導致了它成了一部雷聲大、雨點小的作品。

即便你是神,你也無法為所欲為

在電影開頭的天堂島競技中,如果觀眾肯定會被那豐富飽滿的色彩驚豔到。

這是較為可惜的地方,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整部作品雖然充斥大量白黃鮮豔之色,但綠色卻大大減少。

整部電影最驚豔的其實是小黛安娜參加競技的過程,而之後的許多動作場面,甚至不如小黛安娜參加競技時這般精彩。

電影時間雖長,但節奏清晰明快,快速的帶領觀眾進入主題,從許願石到人性的貪婪,再到「有得必有失」的鐵律,一口氣連線了首段天堂島競技所帶來的寓意,做到成功的首尾呼應。

其中黛安娜在感情上的掙扎與彷徨,更是令人有些鼻酸與感慨的,被80年代的鮮豔色彩與五光十色所掩蓋的,正是黛安娜那抑鬱、逐漸上攀的人性,也在「神」與「人」之間做了出色的轉換!

反派角色的成功刻畫

作為反派的主角擔當,無論是芭芭拉或是馬克斯維爾,電影都用了很多篇幅去特別塑造兩人的背景與角色的轉換。

尤其是芭芭拉的部分,每次出場都有明顯的轉變,從姿態、眼神、穿著到性格,這樣鮮明的轉換讓整部作品的對立性更加明顯。

甚至連芭芭拉前期的衣服顏色都與黛安娜做到了對立性,這點是非常討喜的。

雖然能從芭芭拉研究室的擺設推斷她對豹的喜愛與研究,但如果不特別宣傳,相信很多人沒有辦法理解為何她會變為「豹女」。

在漫畫作品中,芭芭拉是因為讓古代的豹神附身而變成豹女的,雖然同樣是考古學家,但少了這一層含義,卻讓豹女的起源產生了模糊,也導致克里斯汀的豹女,有了些缺憾,否則真的是很出色的一個角色!

另一個讓我對豹女不滿的是,在豹女的成長過程中,導演把芭芭拉的轉變表現在外表上,而非隱晦的力量上。

這就顯得芭芭拉穿著凸顯身材的制服到健身房去舉起啞鈴的畫面格外突兀,以此彰顯芭芭拉獲得超級力量。

而馬克斯維爾這個反派角色的問題則出在他的兒子上。在我看來,馬克斯維爾的兒子真的是個非常扁平的角色,他的存在彷彿是阻止馬克斯維爾的唯一鑰匙,沒有過多的靈魂!

想要表達馬克斯維爾是個慈父,我相信有更好的方式,甚至透過電話,都能讓佩德羅·帕斯卡這個演員有更大的表現空間。

而不是讓他最後成為一個快要癲狂,卻在最後一刻因為擔憂兒子如此單薄的理由而顛覆的反派。

同樣情況的還有芭芭拉,只能說電影在反派的描寫上花了如此多的精力,可兩名反派的命運卻草草收尾,這也讓這兩個角色的魅力與發展都被扼殺在搖籃中,實在可惜!

年度最出色的聲光效果

漢斯·季默的配樂這次仍然是電影最精彩的地方之一,管絃樂的震撼感絕非自己在家中電腦喇叭播放所能比擬的。

當然IMAX的魅力也絕非自己家中不到4K的電視所能呈現的,電影院豐富的色彩效果與IMAX膠捲能讓你好好欣賞蓋爾·加朵的盛世美顏。

當然,還有她那金光閃閃的黃金戰衣,只能說如果不能在電影院觀看《神奇女俠1984》,那還真是令人遺憾啊!

驚喜滿滿的彩蛋

正如同片名中的1984,電影用很多的方式去塑造了80年代的形象。

無論是穿著服飾也好,女權抬頭淺薄的觀念也好,上個世紀的沙文主義殘留的餘毒也好,在電影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80年代的蹤影。

電梯裡、購物商場,當然別忘了緊張的蘇美關係,以及石油危機,80年代的美國就是這麼繁華!

而兩個反派的背景也和80年代的美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電視推銷與女權崛起,這是多麼適合80年代的反派。

如果在豹女的爪子上塗點神經毒素,再多來點Disco以及邁克爾·傑克遜的舞曲,那就更好了!

80年代嘛,音樂也融入點復古氣息不好嗎?

另外,無論是神奇女俠的頭冠迴旋鏢或是電影后面琳達·卡特的現身,都給了DC迷滿滿的驚喜感,你能想像一個70歲的阿姨還如此神色飛揚嗎?

更不要說隱形戰機了,過去影視劇只能用有些突出的方式去呈現戰機的隱形效果,而2020年的如今,我們終於能看到真正的隱形戰機了。

還有,千萬別把它開向正在噴放的煙火好嗎,想帶女友看煙火有更好的做法。

真實與謊言

對應的黛安娜的真言套索,這次電影的核心許願石更像是用甜蜜謊言蠱惑人簽下賣身契的惡魔。

而這同樣也讓觀眾可以去思考,為何大多數人不願意戳破甜蜜的謊言。

收回願望當然很簡單,但因為別人許願了,所以跟自己也許沒關係,這樣的想法至今還是充斥在一般世俗的觀念中。

芭芭拉不願意放棄轉變後的自己,黛安娜不願意放棄史提夫,這樣的掙扎與選擇,才彰顯「人性」,不是嗎?

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許願石實現願望的方式各有不一樣,無法放棄的願望又該怎麼辦?

前期的許願石又是如何選擇所謂重要的東西?芭芭拉的知識不重要嗎?黛安娜的勇敢與善良不重要嗎?

那個許願要咖啡的男性把咖啡喝了又如何歸還,要了一百萬的人將錢花光如何取消願望?

這些問題直到電影結束後仍深深困擾著我,或許是我太認真了吧。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很難說好看或不好看,其優點明顯,缺憾同樣不少,有太多的地方草草了結了,某些呈現方式又過於刻意。

這些都讓整部作品顯得張力十足,而內容卻明顯不足。換言之,就是格局變大了,可主題卻模糊了。

141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追光吧!哥哥》當idol,第一步要長得好,下一步是樣樣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