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要選擇一位導演來代表華語影壇,李安會是眾望所歸的第一人。你很難想象這位永遠笑臉迎人,氣質溫文儒雅的中年男子,榮獲過多少驚人的榮耀。從1991年的處女作《推手》開始,李安一共執導並編劇了14部作品,而這些量少而精緻的佳作,共為李安帶來了以下殊榮: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兩屆金球獎最佳導演,兩座柏林金熊獎盃,兩座威尼斯金獅獎盃。單論成績單,別說亞洲行列,即使放眼全球以及加上已經去世的幾位巨匠導演,能與其比肩的,基本沒有。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李安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之無愧的華人之光。
李安於1954年出生於臺灣潮州鎮,祖上曾擔任過縣令,父親則歷任過幾所中學的校長,可謂是書香門第的傳統大家族。從小父親就對李安給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子承父業成為一名老師,不僅在平時以極高的要求嚴肅李安,甚至逢年過節還要行磕頭跪拜禮。日後李安電影中高大權威,不苟言笑的父親形象,其心理對映便來自於此。
李安與其父親
然而從年少起就立志成為電影導演的李安心思完全沒有放在學校的功課上,兩次高考的落榜使得父親的願望落空,李安卻因此走上了自己喜歡的道路——成為臺灣藝專影視科的學生,期間不僅習得了系統的專業知識,還多次登臺演出,在這裡連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之前被壓抑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洩。
求學30年,李安於1984年憑藉畢業作品《分界線》從紐約大學電影系以碩士身份畢業,然而事與願違的是,儘管李安成績優秀,卻沒有電影公司願意籤一名華人導演。無奈李安開始了在美國長達六年的蟄伏期。在此期間,他閱讀,看電影,寫劇本,帶孩子,包攬所有家務,家庭開支則由當時仍在攻讀伊利諾大學生物學博士的妻子林惠嘉承擔。
李安沉澱期間,妻子給予了無條件的支援
這6年 “全職煮夫” 的生活成為了李安創作上得天獨厚的靈感來源,對家庭生活有著最為細膩的情感感悟。也因此,在李安的前期創作中,都是以中國家庭為主要場景構建故事的,“父權”為中心的東方家庭關係是其刻畫的重點,也就是後來使李安揚名立萬的“家庭三部曲”。這一段時間的創作,也是李安導演生涯中最為純粹,以自我情感表達為核心的藝術至上的時期。
而以2003年的《綠巨人浩克》為節點,李安卻來了個180度大轉型,從“藝術至上”的創作主旨,轉變為先鋒的“技術追求”。一開始,外界並不理解李安的轉變,但其實在他的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中李安就提到過:“人生應該是個永恆的掙扎。” 並不甘心只做一名“作者導演”的李安,在自己的舒適圈內完成一系列的作品之後,便一頭扎進了自己完全陌生的型別片領域,然後無限掙扎。事實證明,這種“掙扎”就是“天降大任”前的試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成功就是電影之神對李安敢為人先的勇者精神最好的回饋。
中華文化講究的是平衡與和諧,而西方則更注重衝突與釋放。這本該水火不相容的兩種文化基因,在李安手裡卻獲得了奇妙的融合,而東西方的觀眾一致的認同且理解到了李安融會貫通的文化核心。接下來,本篇文章將對李安的作品一網打盡,一起來感受這位當代電影大師的魅力吧。
1、《推手》1991
導演: 李安編劇: 李安 / 詹姆斯·夏幕斯主演: 郎雄 / 王萊
豆瓣 8.4 IMDb 7.3
1990年,臺灣新聞局徵選優秀劇本,並且為獲獎劇本注入資金推動拍攝。在蟄伏期間創作的《推手》與《喜宴》雙雙獲獎,李安也獲得了首執導筒的機會——《推手》。李安自己也說過,這是他孤注一擲的作品,以後能不能吃這碗飯,就看這一戰了。
上天一定會眷顧善怒之人,《推手》一經推出,就讓李安揚名海內外,究其原因,李安借“老朱”的視角,展現了中美文化的差異與衝突,他沒有站在任何一方然後批判,而是選擇了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用猶如太極推手一般的手法,將兩種價值觀交融在一起,從而達到了貫通中西的神奇效果。
2、《喜宴》1993
導演: 李安編劇: 李安 / 詹姆斯·夏幕斯 / 馮光遠主演: 郎雄 / 趙文瑄
豆瓣 8.9 IMDb 7.6
《推手》中主要的文化元素是太極,而本片中則使用了更加熱鬧的元素:結婚。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有句永恆的老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在西方的家庭觀念中,愛情比生育更加重要。把這兩種觀念擺在一起,就造成了一種不可調和的強烈矛盾,但李安卻以喜劇的手法去展現兩者,不僅丟擲了身為中國人對傳統理念的探討,也融入了學習西方家庭理念的可能性,達到了新舊觀念在衝突後包容的和天下的效果。
本片也為李安帶來了他的第一座國際性獎項——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熊獎,三年前還是宅家煮夫的李安由此一躍成為代表華語影壇的新星寵兒。
3、《飲食男女》1993
導演: 李安編劇: 李安 / 詹姆斯·夏幕斯 / 王蕙玲主演: 郎雄 / 楊貴媚
豆瓣 9.1 IMDb 7.8
本片作為“家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作品,乃是李安在經歷前兩部作品的磨練後,在人物刻畫,敘事,視聽語言上的集大成之作,除了一如既往關於何為家庭的深刻討論之外,還加入了父女情以及男女之事的探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在李安的總結裡,中國平民老百姓無非就為了這兩樣東西奮鬥的——山珍海味與傳宗接代。
並且在本片中李安還是一如既往的在嘗試突破“觀念底線”的可能性。《推手》中試圖突破的是延續中華民族多年“傳宗接代為大”的觀念,而在《飲食男女》中則是跨越年齡的限制成就“老少戀”。實際上,李安透過“家庭三部曲”想表達的不僅僅是愛能包容一切這麼簡單,在他看來,“愛”是這個世界上最為有力量的情感,它能夠跨越種族,文化差異,能無視性別,年齡,從而達到真正的大愛無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父親形象依然由郎雄來飾演,李安曾就說過,郎雄長了張五族共和的臉,就像日本演員樹木希林飾演母親一樣,郎雄是全世界觀眾都能接受且能代入的父親形象。
4、《理智與情感》1995
導演: 李安編劇: 簡·奧斯汀 / 艾瑪·湯普森主演: 艾瑪·湯普森 / 休·格蘭特
豆瓣 8.4 IMDb 7.6
影片改編自英國著名小說家簡·奧斯汀的同名作品,著名的《傲慢與偏見》也是這位大家的代表作之一。英國文學看起來與中華文化毫無關係,但奧斯汀卻是個例外,她的作品字裡行間都充滿了隱忍與壓抑,而這正正與李安的創作手法極為相似。
簡·奧斯汀畫像(1775年—1817年)
再加上李安由於在“家庭三部曲”中對家庭深刻刻畫的出色表現,性格與能力為他贏得了《理智與情感》的執導機會。雖然本片是從西方的角度探討家庭倫理,但李安從中加入了他特有的東方元素,使片中的家人之間的羈絆,戀人之間的愛情更加的堅固與唯美浪漫。李安也憑藉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成為了李安正式走向好萊塢的有力敲門磚。
5、《冰風暴》1997
導演: 李安編劇: 詹姆斯·夏幕斯主演: 凱文·克萊恩 / 瓊·艾倫
豆瓣 7.9 IMDb 7.4
這是一部同時具備了東方神韻與西方觀念的作品,在其中李安延續了他一貫對於家庭倫理的關注與思考。影片以上世紀70年代為背景,水門事件,性解放等標誌性事件展示了那個時期社會道德淪喪,家庭分崩離析的普遍狀況。並且李安在一開頭就已經道明瞭本部影片的主旨:藉由託比·馬奎爾開頭所觀看的漫畫,丟擲了貫穿全篇的一句話 “ 家庭是一個給予你幸福,同時也是一個讓你痛苦的地方。”
李安以一個東方人的視角去審視西方的倫理,體現了李安對對於倫理,文化的思索,以及對正向家庭倫理的呼喚。李安在中國臺灣長大,成年後才前去西方接受正統的電影教育,兩者結合為這部片子披上了東方的理念與西方電影語法相結合的外衣。憑藉此片,李安成為了好萊塢一線大導的行列,是以“製片人中心制”為原則的美國市場中,為數不多擁有影片最終剪輯權的導演之一。
6、《與魔鬼共騎》1999
導演: 李安編劇: 詹姆斯·夏幕斯主演:託比·馬奎爾 / 傑弗裡·懷特
豆瓣 7.6 IMDb 6.7
《與魔鬼共騎》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了發生在1861到1865的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這也是美國建國以來爆發的首次大規模戰役。如此龐大的一次內戰消耗了大量當時美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對當時美國的人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儘管如此,南北戰爭為後世電影人提供了無數的感人故事。
李安在執導本片時,一改以往溫文儒雅的影片風格,將熱血陽剛之氣注入到了《與魔鬼共騎》之中。與以往以美國南北戰爭的電影不同,李安將視角轉向了失敗的南方,以一個男孩的經歷戰爭成長的故事思索戰爭帶給人們的影響,並對此進行人性的反思。
7、《臥虎藏龍》2000
導演: 李安編劇: 詹姆斯·夏幕斯 / 王蕙玲主演:周潤發 / 楊紫瓊
豆瓣 8.3 IMDb 7.8
如果在李安的作品集中尋找一部以人文情感為核心作為代表,《臥虎藏龍》是當之無愧的巔峰之作。在這部改編自著名武俠小說家王度廬同名作品的影片裡,李安終於將自己臆想多年的對於“中華文化”的理解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厚重而古老的東方文明,空靈飄逸的竹林武打,浪漫唯美的畫面,都被融入到主人公之前曲折離奇的愛情故事中,並且以上的這些元素經過多年的洗禮後,仍是代表著“中華武俠”的重要寓意元素,可見本片影響之深遠。
在世紀之交的千禧之年,李安以一部《臥虎藏龍》向世界展示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文化底蘊。並且本片的成功讓李安登頂生涯巔峰,不僅成為了首部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還被英國著名雜誌《衛報》評選為“21世紀最佳影片100部”中的一員。
8、《綠巨人浩克》2003
導演: 李安編劇: 詹姆斯·夏幕斯 / 斯坦·李主演:艾瑞克·巴納 / 詹妮弗·康納利
豆瓣 6.7 IMDb 5.6
這是首部李安執導的大投資大製作的影片。在漫威超級英雄電影席捲全球的今天,《綠巨人浩克》的改編是帶有先鋒性的勇敢嘗試,但是對於導演李安來說,卻是一場排斥反應相當嚴重的“滑鐵盧戰役”。
儘管李安在本部作品的投入相當之高,但不得不說的是《綠巨人》是李安唯一一部沒有思想核心的影片,究其原因,李安以往的作品都是需要一定平靜如水的日常情感堆積起來後在某個情節點爆發,這樣才能顯得有情感張力,然而這樣的敘事風格用在娛樂至上的爆米花影片就不太適用,只會讓觀眾覺得影片拖沓,沉悶。
9、《斷背山》2005
導演: 李安編劇: 拉里·麥克穆特瑞 / 安妮·普魯
主演: 希斯·萊傑 / 傑克·吉倫哈爾
豆瓣 8.8 IMDb 7.7
帶著《綠巨人》的失敗李安重灌上陣,重新回到了最為擅長的情感倫理領域,將這部改編自安妮·普魯同名小說的西部牛仔愛情故事搬上大熒幕。《斷背山》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發生在人類心底深處的細膩、神秘、不為人知的愛情,唯一與其他愛情電影不一樣只不過這一切是發生在兩個男人身上而已。該片不是關於性的電影,而是關於愛,那種絆著、隔著、藏匿在內心深處的愛的電影。影片所表達的情感是如此複雜,不能說它是“西部片”,甚至不能說它是一部同性電影。
2006年的第78屆奧斯卡頒獎禮,華人導演首次成為了全場的主角與焦點——李安憑藉此片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成為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華人導演。除此之外,在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中同樣大放異彩,將最高獎項金獅獎收入囊中。
10、《色·戒》2007
導演: 李安編劇: 王蕙玲 / 張愛玲
主演: 梁朝偉 / 湯唯
豆瓣 8.5 IMDb 7.5
影片聚焦在一位擁有強烈愛國之心的女大學生身上,不僅呈現了女主角藏在旗袍地下充滿誘惑的魅力,也深刻的揭露了人性的自私,貪婪,以及女性的自我救贖幻滅的過程。
在李安的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中提到,在製作《色·戒》期間是李安最為痛苦的時期,外界的質疑與批判使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在期間,李安前往瑞典探望了他電影上及精神上的導師——英格瑪·伯格曼,見面之後所有的壓抑與迷惘全部被與伯格曼的擁抱所消除,“是伯格曼給予了我力量使我能將《色·戒》完成。”在自傳中,李安是如此評價這次“打擾伯格曼”的朝聖之旅的。
11、《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2009
導演: 李安編劇: 詹姆斯·夏幕斯 / 湯姆·蒙特
主演: 迪米特里·馬丁 / 艾美達·斯丹頓
豆瓣 7.7 IMDb 6.7
影片根據埃利奧特·提伯的回憶錄《製造伍德斯托克:一個關於騷動、音樂會和人生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描述20世紀60年代美國同志作家兼設計師埃利奧特創辦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驚心動魄的全過程。
這是一部“非典型”的李安作品,在以往的電影中,父親都是高大威嚴,不苟言笑的硬氣角色,在本片中雖然刻畫的一個猶太家庭的故事,但這個家庭的話語權掌握在了強勢的母親手裡,父親則是一個“失語”的角色。
該片聚焦的是一個年輕人關於愛,和平與搖滾精神的故事。透過埃利奧特義無反顧創辦音樂節為引子,反映了年輕一代渴望衝破上一代限制,建立自己的疆域,尋求身份認同的願望,最後音樂節的成功舉辦也傳遞出了愛與包容這一永恆母題。
1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
導演: 李安編劇: 揚·馬特爾 / 大衛·麥基
主演: 蘇拉·沙瑪 / 伊爾凡·可汗
豆瓣 9.1 IMDb 7.9
影片改編自作家楊·馬特爾的同名作品,講述的是少年派與家人移居加拿大途中,遇到了嚴重的海難,家人全部喪生,他與一隻唯一生還的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與老虎對峙共生,並最終共同戰勝困境獲得重生的故事。
李安在本部影片中再顯大師風範,把這部被稱“為不可能影視化的作品”完美的搬上大熒幕。整部影片的節奏在李安的把控悠然自如,不急躁亦不拖沓,不喧雜也不沉悶。
影片在商業片與文藝片之間也找到了最佳平衡點,明豔溫和的色調、柔美神秘的音樂、簡單明晰的故事無不挑逗著觀感神經,大呼過癮。而影片時隱時現的哲思隱喻也極具探討意義,也因此本部作品再次將李安送上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領獎臺,並且這次技術革新的成功運用,標誌著李安在“技術追求”的道路上愈發成熟。
1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2016
導演: 李安編劇: 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 / 本·方丹
主演: 喬·阿爾文 / 加內特·赫德蘭
豆瓣 8.4 IMDb 6.2
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援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開啟了為期7年臭名遠昭的“伊拉克戰爭”。這一場戰役不僅不不光彩,更是一場荒謬的謊言——美國政府窺眈伊拉克豐富的石油資源,更為殘忍的是,對伊拉克的老百姓以及參戰士兵都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李安突破以往戰爭題材電影表現大場面戰爭激烈的套路枷鎖,而是以文藝片的手法去拍攝,將影片的激烈衝突放置於人物內心之中,藉由年輕士兵比利·林恩的視角,以極度反諷的手法展現了這一場極為荒謬的慘劇,然而可惜的影片卻被所謂120幀4k的技術革新喧賓奪主,但如果你靜下心來,這將會是,與《與魔鬼共騎》如出一轍,一部優秀的反戰佳作。
14、《雙子殺手》2019
導演: 李安編劇: 戴維·貝尼奧夫 / 比利·雷
主演: 威爾·史密斯 / 伊麗莎白·溫斯特德
豆瓣 6.9 IMDb 5.7
這是一個披著諜戰外殼的自我救贖的故事,當老年的男主亨利見到年輕的自己,他想做的不是排除異己,而是希望去感化這個被政府控制的無知少年,不讓他重複自己走過卻是錯誤的老路。李安在接受《十三邀》的主持人,著名評價家許知遠採訪時就提到,他把自己代入到了這個故事之中,彷彿這是一部拍給20年前自己的作品,可見李安對《雙子殺手》的用情之深。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男主角的扮演者威爾·史密斯是美國流行文化中的“標誌性符號”。年輕時以說唱歌手的身份出道,在成就上多次獲得有著“音樂屆奧斯卡”稱號的格萊美最佳說唱歌手獎,同時史密斯還是《獨立日》,《我是傳奇》等多部經典影片的男一號,2007年就憑藉《當幸福來敲門》入圍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兩人的首次合作可以看作是一場相互攜手,向市場證明的博弈。曾經被稱為“票房保證”的威爾·史密斯由於近年來爛片不斷,逐漸淪落為“票房毒藥”,他急需一部挽救自己口碑的作品;李安雖然有著多項榮譽加持,但《綠巨人》等大投資專案的失敗,他需要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的商業性。但可惜的是,兩人的合作並沒有摩擦出良好的化學反應,不盡人意。兩名急需證明自己的巨星被一個套路化的劇本與所謂的新技術框住了自身的魅力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