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電影勃勃發展,出現了不少優秀作品,受到了不少好評。在這裡,小編將為大家盤點10佳國內電影,第一還是無人撼動,《我不是藥神》只能第五,你們認同嗎?
10、《哪吒之魔童降世》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由餃子執導兼編劇,呂豔婷、囧森瑟夫、瀚墨等參與配音的動畫電影,自上映以來,票房一路飆升。電影有笑有淚,在沒有改變原著精髓的情況下,賦予了角色嶄新的面貌,帶給觀眾全新觀感。魔丸哪吒、靈珠敖丙、默默付出的李靖、迷糊的方言版太乙真人......
9、《喜劇之王》
《喜劇之王》由李力持、周星馳執導,周星馳、莫文蔚、張柏芝等主演。影片上映感動了無數人,在於劇本和表演,劇本有許多取材於真實經歷的靈感,有星爺早期從影的心酸感悟,還有對於小人物細緻入微的體察。穿著劣質的西服,面對著呼嘯的海浪大喊,“努力!努力!奮鬥!”是《喜劇之王》的經典劇照。
8、《槍火》
《槍火》是銀河映像出品的黑幫片,由杜琪峰執導,黃秋生 、吳鎮宇 、呂頌賢、任達華等主演。影片的故事特別簡單,老大有難,召集舊部下保護老大。後面延伸出來的信仔跟阿嫂有染事件的處理,也是這個故事自然而然延伸出來的,並且結局極其簡潔地再次讓大家明白這群人的個性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處理方式。
7、《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由吳宇森執導,狄龍、張國榮、周潤發主演。影片不僅塑造了三個深入人心的角色,我們心裡都住著一個“小馬哥”,他承載著我們所有的英雄夢,其劇情更是將“英雄”二字埋在了一代年輕人心中。“英雄片”題材開始流行的標誌,它開啟了一個新的港片時代。
6、《讓子彈飛》
《讓子彈飛》是由姜文執導,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劇情片。
整個片子充滿四川風味,連土匪都戴麻將面具,特別是葛優用手摸出了一餅的面具,活脫脫的一個麻將癮君子,建築則取自廣東開平碉樓,近代歷史的一塊活化石,同時文革滅絕的鄉紳文化,也有在電影中重現。
5、《我不是藥神》
《我不是藥神》是由文牧野執導,甯浩、徐崢共同監製的劇情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用117分鐘的篇幅,講述了一個在人情與法理的衝突中博弈的動人故事,電影在沉重的話題下,喜劇元素自然,毫無違和感。
4、《大話西遊2:大聖娶妻》
《大話西遊2:大聖娶妻》由劉鎮偉導演,技安編劇,周星馳製作,周星馳、朱茵、莫文蔚、蔡少芬、陸樹銘、吳孟達等人主演。
作為周星馳最知名的經典作品之一,“笑中帶淚”絕對是少數無異議的電影中肯評價之一。劇中很多臺詞字字戳心,越是回味越能體會人生的遺憾與無奈!
3、《無間道》
《無間道》由劉偉強、麥兆輝執導,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曾志偉等主演,這部影片的里程碑意義無需贅言,在新千年左右港片低迷頹敗之時,《無間道》的出現如平地驚雷,為港片注入一針“強心劑”,也讓世界影壇對港片刮目相看,劉德華與梁朝偉那段天台戲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2、《活著》
《活著》由張藝謀導演,葛優、鞏俐、姜武、牛犇、郭濤等一堆大明星,大咖出演。《活著》的落腳點踩在農民的土地上,也正因如此,才得以反映、代表、影響一個時代。
1、《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成為現代中國電影史上不可逾越的作品,曾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電影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而且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 ,該電影採用倒敘的手法去講述兩個京劇伶人跨越世紀的故事。劇情上跌宕起伏,緊扣時間線。
-
1 #
-
2 #
個人覺得從一到十依次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悲情城市》、《霸王別姬》、《花樣年華》、《活著》、《甜蜜蜜》、《菊豆》、《芙蓉鎮》、《無間道》、《小武》。(李安的所有作品排隊在外,因為就發行公司來說除了色戒外全是美國電影)
-
3 #
喋血雙雄了解下,發哥的,被時代週刊評為世界十大金典影片
-
4 #
哪吒 老梗一大堆 你沒看過幾部動畫電影吧
-
5 #
讓子彈飛是什麼鬼?
-
6 #
推斷你應該這一生只看過這10部電影,看完了自己給做了個排名。
-
7 #
前十沒有《鬼子來了》和《臉對臉,背靠背》?這兩個絕對是和霸王別姬,活著同級別的作品
-
8 #
《我不是藥神》商業片兒而已!
-
9 #
哪吒...上榜...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
10 #
優秀的中國產電影太多了,不用你在這排行,你認為瘋狂的石頭怎麼樣
-
11 #
哪吒和讓子彈飛不認同
-
12 #
我只喜歡我不是藥王
-
13 #
楊德昌和侯孝賢看到這位榜單後,微笑不語。在很多專業的榜單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排名超過了《七武士》,是亞洲電影的第一名。
我認為一到十順序依次是:《花樣年華》,《悲情城市》,《一一》,《春光乍洩》,《霸王別姬》,《童年往事》,《活著》,《小城之春》,《阿飛正傳》,《大紅燈籠高高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