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既神聖又溫暖的大國之名,把“人民”和“國家”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陳凱歌等導演睿智地抓住這一點,創作了最能體現祖國國名、最能表達人民心願的獻禮巨片《我和我的祖國》。

此片巧妙地用《前夜》、《相遇》、《奪冠》、《迴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7個最有代表性的歷史瞬間,藝術地書寫了祖國70年輝煌歷程,並用出其不意的“小人物”與“小事件”生動地勾連起“我”與“我們”的共同記憶。

其中由陳凱歌親自執導的、表現載人航天神舟十一號飛船著陸的《白晝流星》,令我倍感親切。因為我曾有幸用鏡頭見證了託舉“白晝流星”的航天發動機的研製基地,記錄了那些用生命與科學書寫“中國航天夢”的默默奉獻者。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海報

1.承擔神聖使命,既榮幸又責任重大

那是28年前的1991年,恰逢中國航天事業35週年,陝西省委宣傳部計劃借用這一時機,宣傳陝西境內的航天067基地,就委託我與中央電視臺聯絡,希望聯合拍攝一部電視紀錄片。

時任央視經濟部主任的趙化勇很支援,不但提出了一些要求和建議,還表示在航天35週年紀念日那天播出。

當時,中國航天還處在半公開時期,表現航天題材的電視紀錄片還沒有。我能承擔這一神聖的使命,既感到榮幸又責任重大。

曾位於秦嶺深處鳳縣紅光溝的航天067基地

我懷著這種心情走進地處秦嶺大山裡的航天067基地(今航天六院)。

上世紀60年代,為了防止美蘇兩國的突然襲擊,中國把沿海及中心城市的軍工企業遷往被劃為三線地帶的西北、西南地區,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三線建設。

航天067基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創立,繼續他們曾在北京進行的航天發動機的研製。

到我來這裡拍攝紀錄片的1991年,這些中國航天的前輩和精英們已在這裡默默奮鬥了22年。22年裡,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從無到有,研製生產,用世界一流的發動機把31顆衛星送上太空,其中有震撼世界的太平洋遠端運載火箭,有給我們帶來現代文明的通訊衛星,有與太陽同步軌道的氣象衛星等等,使中國火箭運載能力進入世界五強,戰略導彈的射程邁入洲際時代。為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於是,067基地被稱為:“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1969年,中國航天界的前輩和精英奔赴067基地

2.研製世界一流航天發動機的“廁所實驗室”

這其中有多少鮮為人知的悲壯故事,有多少默默奉獻航天人物。

果然,我一開始採訪,就像打開了一座精神寶庫,感人而精彩的細節,俯拾皆是。

研製尖端科技的“廁所實驗室”

三線建設都是在荒無人煙,便於隱蔽的山溝裡進行的,並倡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所以,067基地是在邊建設、便科研的條件下緊急地投產的。住房多是用泥土搭起來的“乾打壘”,研究所是一排排“牛毛氈”棚子,幾位研究人員因等不及棚子搭起,竟然把一間荒廢的廁所稍加改造,就在裡邊搞起了世界尖端科技的研究,研製成功了中國第一臺姿態控制發動機,而當時擁有這項技術的僅有美國和前蘇聯。

今天,“廁所實驗室”已成為067一個標誌性建築,成為航天精神的象徵,供參觀者學習。

航天液體發動機試驗檯

當時的施工條件極其簡陋,即使搭建5層樓高、籃球場大的發動機試驗檯,也沒有必要的吊車等大型裝置。067基地的建設者硬是用幾幅簡陋的人工絞盤,把一件件巨型構件安裝到位,建成亞洲最大、承載能力為400噸的液體發動機試驗檯。就是在這樣的試驗檯上,成功試驗了一臺臺推舉火箭上天的發動機。1989年,世界最大衛星製造公司、美國西部斯公司的斯密特先生來這裡考察,他用不輕易使用的讚美語氣,連續寫下三個一流:一流的裝置,一流的技術,一流的人才。

1980,特大洪水嚴重摧毀了067基地

為了保密和隱蔽,067基地建在一條地勢很低的山溝裡,每逢下雨就難免遭受洪水和泥石流的侵襲,其中1980年、1981年、1990年的三次特大洪災,幾乎毀滅了這裡。致使整個基地交通、水電、通訊全部中斷,科研生產全面癱瘓,近兩萬名職工家屬被圍困在十幾個孤島之中,有四位中青年科技人員在抗洪搶險中獻出寶貴的生命。

當時的“美國之音”廣播電臺驚呼:“中國的一個導彈基地從地球上消失了!” 然而,百折不撓的航天人從泥水中爬起來,用“自己幹,三不變”的航天精神,抗洪搶險,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重建家園的067基地夜景

3.在“原始生活”的條件下,搞“尖端科技”的航天專家

採訪和拍攝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在近乎“原始”生活條件下,始終保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科學精神的航天專家。

他們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難得的精英,一聲令下,毫不猶豫地奔赴三線,隱姓埋名,身居陋室,長期與家人分居。但是,他們都擁有智慧的大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

“長二捆”航天發動機總裝

褚祥生就是其中顯著的代表。他是發動機研究所的總工程師,按照工作程式,他只要在層層把關的圖紙上審查簽字就可以了。但他像普通的設計員一樣,對於每一條線都仔細推敲,對每一個部位都反覆琢磨,哪怕發現一絲疑點,他都找到設計人員共同研究,直到全部滿意才最後簽字。

精益求精的結果是褚總有了敢拍胸膛的膽量。

1990年7月16日,中國當時推力最大的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發射前夕,總指揮們問褚總:“你們的發動機怎麼樣?”褚總把胸脯一拍:“我敢擔保,大小20臺發動機沒有任何問題!”

於是,拍胸膛成為航天人嚴謹求實的一句行話。

楊敏達與同事們在工作間隙休息

楊敏達的工作是負責發動機的核心部件——渦輪泵的試驗,場地設在一孔深深的山洞裡。儘管這裡寂寞沉悶,但他熱愛這個神聖的崗位,他知道渦輪泵是發動機的心臟,唯有心臟正常才能產生巨大的動力把火箭推上太空。所以他不允許任何雜質和失誤玷汙這個關乎全域性的重要崗位。

由於用電所限,泵的正常實驗只能放在夜裡進行。這種長期的生物鐘顛倒,即使健康的人,也承受不了,而體弱的楊敏達還堅持白天上班。日積月累,他怎能不積勞成積呢?

是對航天事業的熱愛,支撐他悄悄地挺過來了,他像健康人似的操勞著工作,關心著別人,唯獨沒有他自己。

改造裝置需要在罐內除鏽塗漆,他擔心有毒的氣味薰著了自己的同事,就說自己有鼻息肉,聞不到味,爭搶著鑽進去,一干就是半個小時,幾個晝夜下來,他踉踉蹌蹌地暈倒在試驗場。送到醫院一診斷,是膽總管癌晚期。同事們都驚呆了,禁不住大喊:楊工硬是給累倒的!

3個月後,楊敏達不幸早夭,年僅48歲。

身穿防護服工作的航天人員

從067基地建立到我採訪的1991年的20多年裡,067年基地這樣走去的中年英才有70名,平均年齡不足50歲。

這裡就是戰場,不僅有“獻了青春獻子孫”的巨大奉獻,也有“為有犧牲多壯志”的悲壯情懷啊!

時任基地主任張貴田接受航天部領導的嘉獎

為了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使中國的航天事業後繼有人,時任067基地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貴田甘當科技人員的“後勤部長”。他不僅言傳身帶,還時常奔波在外,爭取更多的科研專案,他知道唯有在專案的實踐中,才能提高年輕人的綜合素質。

當時從基地到北京每天僅有一倆火車,時常沒有票,張貴田硬是一路站十多個小時。

科研專案就是這樣經過張貴田殫精竭慮的努力,源源不斷地輸送到067基地,一代代年輕人正是在這些專案的攻關與實踐中,傳承航天業績和航天精神。

默默奉獻的科技人員

4.名副其實的“中國動力”

如此豐富的素材,為電視片提供了厚實的內容。但在我們拍攝完成時,距航天35週年紀念日僅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要做出四集高品質的電視片,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我們有已經滲透到我們心靈裡的航天精神,它支撐我們連續奮戰了半個多月,完成鏡頭的剪輯。緊張與疲勞的同時,我們精益求精地保證片子的品質。為此,我們請著名詩人汪國真寫出名為《中國龍》的主題歌,請當紅歌星範琳琳演唱,請著名演播藝術家張家聲擔任解說。這在當時可說是頂級配置了。

時任國防部長張愛萍為航天電視片題寫片名

片子送相關部門審看後,好評如潮,一位領匯出於重視和感動,主動聯絡時任國防部長張愛萍,請這位中國航天事業領導人之一的將軍題寫了蒼勁瀟灑的片名:“中國動力”。

5.新時代裡的“航天熱”

電視片的拍攝與成功使我與067基地有了不解之緣,我始終關注著067基地的發展和業績。

1993年,067基地遷至西安,2001年,更名為現在的航天科技六院。隨著國家航天事業的大發展和科研條件的改善,他們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邁上了體系化、工業化的道路;發動機從種類、產量到品質,都躍上了新臺階。為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為代表的國家重大科技,研製成功了一系列航天動力產品,為推動中國航天發展提供了精準可靠的飛天動力。

神舟六號載入飛船升空

從067基地到航天六院這50年艱辛而輝煌的歷程中,他們研製、生產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為中國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等國家重大工程,成功完成了300多次發射任務。僅在劉志讓擔任院長的2018年這一年裡,就創下當年發射37次的最高歷史紀錄,發射次數超越美國,成功登頂世界第一。

長征六號火箭升空

剛好在這一年,電影《流浪地球》熱映,越來越多的人對航天產生了濃厚興趣,形成一股“全民航天熱”。隨著建國70年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的播出,“航天熱”還會更加澎湃,為中國航天和中國精神提供“中國動力”的航天六院,也必將引起人們的更大關注!

長征七號火箭首發成功

照片及資料提供:航天科技六院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劉愷威戀愛;夏冬青結婚;唐國強用詩;安宰賢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