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導演的《晴雅集》上映後,網上又炸開了鍋。
作為導演,郭敬明在網上總是一副別人要拿開水燙他的樣子,要不就是看評價看到發抖,要不就是看哭了。
可明白的都知道,他才是煽風點火的那個人。
這火燒的越旺,大家就越不會注意那一鍋亂燉的都是些啥。
然後他再用精緻的餐具,把一碗碗糊的都不知道是什麼鬼的“盛宴”端給湊熱鬧的群眾。
一般而言,一部院線電影好不好,有一個很簡單直接的辯明方法,那就是看完這部電影后你想到的是什麼。
如果一部電影你看完後,還沉浸在電影裡,自然地就想要去琢磨它的細節和意味,那電影通常不錯。
比如今年的《拆彈專家2》《氣球》等。
要是一部電影你看完後,電影裡的世界立馬就在你腦海裡消失,而且回憶起來時各種難以相信,那電影通常爛的機率比較大。
比如今年的《喜寶》《如果聲音不記得》等。
看完郭敬明導演的《晴雅集》時,我有一種釋放感。
終於看完了......
對我來說,這電影看的實在是太累了。
整個電影的敘事從頭到尾都是一種故作深刻的方式,每個人講起話來都是一字一句彷彿要斷氣。
而所謂的打鬥戲也是一下一下的,彷彿都是來擺pose耍帥的。
看完《晴雅集》,我只會想到郭敬明。
這對一部電影而言,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誠然,《晴雅集》在視聽效果上的工業水準很高,又是《妖貓傳》的美術指導,又是川井憲次大神的配樂,禍蛇的特效也很逼真。
可所有這些看起來厲害的東西,在這部電影裡,都只是起到了“餐具”的作用,沒能讓觀眾真正享受到。
充其量,《晴雅集》就是一鍋食材相對優質的亂燉。
郭敬明這裡學一點,那裡拿一點,什麼古裝、奇幻、懸疑、動作、愛情、權謀、搞CP等等要啥有啥。
可是他又沒有能力把這些東西自然的融合在一起,以至於《晴雅集》完全沒有自己的味道,散發的照舊是郭敬明那奇怪的審美,以及郭式的矯揉造作。
因此,從根本上來說,《晴雅集》和《小時代》《爵跡》等電影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呈現郭敬明自我世界裡無聊的意淫。
各種基情滿滿,各種男色胴體,華麗而空洞。
而且,拋去表面那些用資本堆砌出來的光鮮亮麗,你會發現,郭敬明作為一個導演和編劇,他依然不知道如何運用電影的方式去講一個動人的故事的。
在電影《晴雅集》裡,作為主角的晴明(趙又廷 飾)和博雅(鄧倫 飾)在調查天都怪象的過程中可謂是非常的拖沓。
整個敘事的推進就跟拍幾十集的電視劇一樣,裝腔作勢的,節奏毫無張力。
因此,在看電影的時候,常常給人一種劇情“突變”的不適感。
在這部電影裡,就充斥著這種生硬感。
比如,電影裡並沒有刻畫出晴明查案有多高明,可是等到水落石出的時候,導演就煞有其事地讓這個角色把真相說一遍。
給人的感覺就是,“導演替他說的”。
比如,電影裡春夏那個角色最後對晴明說的話,一會是這樣,一會又是那樣,就儼然是一種後面劇情需要什麼就現編成什麼樣的小聰明。
但這種做法是說服不了人的,觀眾只會覺得智商受到了侮辱。
再比如,最後大戰時,都幾乎沒什麼鋪墊,在晴明和博雅已然被禍蛇那方碾壓之時,博雅突然用自己就喚醒了神獸,而且自己還重生,從石頭裡蹦了出來,變得無比厲害。
這不是不可以,只是你總在關鍵時刻“突變”,那就不是電影藝術了,那叫魔術。
可是,在電影裡,郭敬明最擅長的,也是他常常用來蠱惑普通觀眾的,還是他那不顧一切地煽情能力。
在《晴雅集》裡,真可謂是一步一小“煽”,十步一大“煽”。
大家可以回憶下電影裡的場景,無論是開頭的師徒對話,還是晴明和博雅的相遇、相知、相守,抑或是其他人的各種點滴。
郭導演恨不得在每場戲末尾都把煽情進行到底。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露怯的表現,就像一個人在聊天的時候沒什麼可表達,只好不停的灑狗血,念雞湯。
如此一來,整部《晴雅集》在情感上就變成了一個氾濫著情緒的“濫情場”,這種東西打動不了人,觀眾只會在感受上覺得疲憊又混亂。
看郭敬明的電影,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他在拍電影的時候控制慾一定很大吧。
要不然我怎麼感覺在他電影裡的角色,各個看起來,都有郭敬明的影子......
然而電影是整體的藝術,就跟人一樣,每個構造和情感都是複雜而微妙的。
如果一部電影裡的角色都有著同樣的影子,那電影必然是不自然的,而這影子就是導演的陰影。
真的,衷心建議演員選擇跟郭敬明合作時要慎重,你看在這部電影裡,臉上還顯生動的,只有王子文......
事實上,縱觀郭敬明的電影,你會發現,他在電影裡能表達的東西都是很淺顯的。
在《晴雅集》裡,不停的從角色的嘴裡說出什麼“人的執念和貪念”,可這些表達,他既沒有能力深藏在電影裡,也無法讓觀眾產生回味。
就像他在綜藝節目裡說的那些道理一樣,都是自娛自樂在自己那套“體系”裡。
《晴雅集》相對以往他導演的那些爛片,還是有進步的,但依然是爛片,郭敬明還是那個郭敬明。
只是這扭曲的市場給了他太多的機會,這口“鍋”裡明明沒什麼好東西,卻總能一次次包裝成“盛宴”來糊弄眾人,賺的缽滿盆滿。
什麼叫做劣幣驅逐良幣,郭敬明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