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雲湧的2020即將結束,娛樂圈也到了做年終總結的時刻。2020的影視娛樂領域“爆款”難得,取而代之的是處處“爆雷”。
小到抽菸吐痰、戀愛出軌,大到吸毒嫖娼、詐騙行賄,只要偶像的所作所為引起大規模的粉絲“脫粉”,都被稱之為粉絲“塌房”。
網友甚至整理出“2020內娛塌房時間軸”,來回顧娛樂圈彷彿進入“地震帶”的一年。偶像“塌房”處處,粉絲哀怨聲聲。當事偶像的粉絲狡辯迴護有之,哭天搶地有之,氣急敗壞有之,好不熱鬧。
“塌房”對粉絲意味著什麼?
偶像“塌房”如同多米諾骨牌連環傾倒。網友“吃瓜”的興趣從事件本身蔓延到粉絲行為,無論是辯解、悲傷還是憤怒,大眾對粉絲的激烈反應大都難以理解,但對於粉絲來說,“塌房”的形容並不誇張。
塌房的前提是建房,換言之,是粉絲與偶像之間情感關係的構建。相比於傳統明星依靠紙媒、電視等傳統媒體渠道獲得曝光,網際網路的出現顛覆了偶像業的格局。流量時代的偶像和粉絲之間產生了更強烈、更深刻的認同和聯絡。
2014年,“歸國四子”打開了娛樂圈的新紀元。資本看準機會,逐漸學習並完善屬於中國的“偶像市場”,發源於日韓的粉圈文化也開始在內娛蔓延開來。
粉絲文化的出現也依託於社交平臺,粉絲們因為同一個偶像而集結起來,漸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粉圈文化”——構建等級嚴密、紀律嚴格的粉絲組織,進行分工明確的應援活動。粉絲在偶像身上投射自我,寄託想象,“粉籍”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粉絲的集體認同與使命意識。
微博超話明星榜單
粉絲團體的形成也催生了一種“粉圈消費主義”,流量資料和商業價值成了衡量偶像價值的標準。在這種格局下,粉絲願意為了偶像的前途出錢出力,換取更高的曝光度和更多商業資源。而偶像為了贏得粉絲的青睞,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透過不同的平臺與粉絲互動和“營業”。
粉絲的付出可以獲得偶像即時的回饋。追逐偶像不再只是對偶像明星外貌、作品等等的消費,而成為一種情感投資。追星時間越長,沉沒成本越高。對粉絲而言,維護偶像,也等於維護內心對自我的認同;偶像形象崩塌,也等於自身理想和信仰的崩塌。
庫伯勒-羅絲模型描述了人對待哀傷與災難時心理變化的5個階段,當粉絲面對偶像“塌房”事件時也是如此。
第一“否認”——不相信事件的真實性,極力辯解;第二“憤怒”——在社交媒體上宣洩情緒,“回踩”偶像;第三“討價還價”——要求公司出面、偶像道歉止損;第四“抑鬱”——難過嘆息,悲傷“脫粉”;第五“接受”——接受事實的發生,重新審視自己的追星行為。
這五個階段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經歷,但粉絲們的“迷惑”行為大多有跡可循。
戀愛即“塌房”,有這麼嚴重嗎?
過去偶像明星戀愛劈腿這樣的私人情感八卦,至多是普羅大眾茶餘飯後的笑談,滿足一番普通人對光鮮明星的窺私慾望便罷。但如今偶像每每爆出戀情,都會成為粉圈大廈傾頹的大事件。
2017年鹿晗公佈與關曉彤的戀情,噴湧的輿情讓微博直接癱瘓,“偶像應不應該談戀愛”第一次成為了大眾爭議的話題。
路人與粉絲各執一詞,一方認為偶像也是人,戀愛是人之常情,只要坦坦蕩蕩,不應該過分苛責;另一方則認為偶像沒有過硬的作品,僅以“男友”的姿態吸引粉絲的喜愛,獲得金錢名氣,那麼貿然戀愛就是“偶像失格”。
雖然過去的明星藝人也或多或少扮演了“大眾情人”的角色,但這更多的是他們在本職之外的附加屬性。如果說老“四大流量”,尚有演員、歌手的職業身份,那麼,2018年選秀節目聲名鵲起,開啟“偶像元年”,則進一步將偶像抽離出傳統明星的業務範疇。
他們有一個更為精準的名字——愛豆。演員的職責是提升演技,拍出賞心悅目的影視作品;歌手的職責是鍛鍊唱功,唱出打動人心的歌曲;而愛豆的職責,則是建立人設,販賣夢想,輸出情緒價值,贏得粉絲的喜愛。
偶像們盡力扮演粉絲眼中完美的“男友”或者“女友”形象,偶像情緒價值的生產和消費被規模化,形成“偶像經濟”。從這個角度來看待粉絲與偶像,他們是消費者與商品的供需關係,而商品不再是作品,而是偶像的人設形象。
偶像究竟應不應該被當做商品看待?人性應不應該服從商品性?時至今日仍然是輿論場中爭論不休的話題。
《奇葩說》第七季上,在偶像行業掙扎數年的“過氣偶像”李佳潔大膽直言,“做這一行你要清楚你就是一個商品。”當楊冪問“會不會覺得委屈”時,她表示,“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在偶像產業更成熟的日韓,偶像藝人的合約中都存在“戀愛禁令”,而戀愛的後果也更加嚴重。2018年,韓國前女子組合4Minute成員泫雅和前男子組合PENTAGON成員金曉鍾就因為戀情曝光而被各自的經紀公司辭退。
從法律上來講,“禁止偶像談戀愛”違背公序良俗的條款,就算寫在經紀合同中,也很可能被視為無效。娛樂公司哇唧唧哇的CEO龍丹妮曾表示,“從不阻攔公司的藝人談戀愛。”
但從結果來看,這種寬容導致了藝人的“放浪形骸”。哇唧唧哇旗下限定團R1SE中的成員,在今年接連曝光戀情,人氣備受打擊,被網友戲稱為“劉星分餅式塌房”。
壹心娛樂的創始人楊天真的觀點更加清醒,“如果愛豆在跟粉絲的互動中非常強調自己的男友屬性,但是他又不斷去談戀愛,他的粉絲受到的傷害就會很大,會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
對偶像“保持單身”的要求看似違揹人性,但本質上是粉絲與偶像之間的一種約定俗成。偶像讓渡戀愛的權利,換取粉絲盡心竭力、真金白銀的支援和追捧。粉絲購買快樂,偶像收穫名利,平等交換,形成互動。一旦這種平衡形成,打破平衡自然將會面臨極大的風險。
在這種環境下,選秀出身的偶像們戰戰兢兢,尋求“轉型”。今年演技類綜藝成了愛豆們的新出路,而成熟的演員們卻紛紛回到選秀節目中“成團出道”。觀眾們以看待愛豆的方式扒了扒資深演員們的過往,才發現姐姐哥哥們的“豐富履歷”足夠塌房許多次。
兩相對比,略顯諷刺。而偶像們想要真正轉型立足,擺脫“依靠粉絲”的現狀,前路依舊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