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一個即將一夜成名的人,突然飛來橫禍,掉進下水道,即將離開人世。可靈魂不甘心,在去天國的路上逃回地球,想盡一切辦法回到自己身體裡。▼

這部畫質高階的3D製作,並不受重視,排片量遠不如只有5分的《晴雅集》和8分的《拆彈專家2》,靠著口碑,票房還是進了前三。▼

《心靈奇旅》上映第5天資料

為了把這個抽象的故事,說得生動具體,製作團隊花了很多心血。導演彼特·道格特 (Pete Docter)是皮克斯動畫的核心人物,他執導的多部作品拿到了豆瓣高分,其中《頭腦特工隊》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

這位高分專業戶再次交出了高分考卷。▼

12萬人給《心靈奇旅》打出9.1分

類似張藝謀的《一秒鐘》,《心靈奇旅》導演的一種人生思考,他在採訪中表達了人到中年的擔憂:“我不知道我還能做多少電影”。彈幕上飄過網友回覆:“我們還沒看夠。”▼

52歲還很萌的彼特·道格特

相對於導演的感性,製片人達娜·默裡(她也是《頭腦特工隊》的製片人)顯得更加理性一些。她興奮於《心靈奇旅》的技術團隊,用極簡的線條,製作出精彩的人物。

學過畫畫的人都知道,真正準確的線條,是去掉所有細節,它還能表達一個形象。▼

達娜·默裡談到技術難題,一臉享受

比如畢加索的《公牛》,拿掉所有皮毛、骨肉這些細節,還能看出來是一頭牛。▼

畢加索《公牛》

導演坦言,他是畢加索的鐵粉,電影中的“投胎判官”形象,靈感很可能來自於畢加索。根據我個人的猜測,那個流動的臉也是來自另一幅名畫,達利的《記憶的永恆》。▼

彼特·道格特 談畢加索

《心靈奇旅》中的靈魂導師,我叫它“投胎判官”

達利《記憶的永恆》

為了表現喬伊的音樂家形象,配音演員找的是傑米·福克斯。他作為演員拿過奧斯卡獎,作為歌手拿過格萊美獎。

聲音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他的經歷使得他對於喬伊有深刻的理解,就算是動畫人物,也能讓觀眾感受到那是個真實的人。▼

傑米·福克斯(左)和摩根·弗里曼(右),#題外話:太喜歡右邊的大叔了,改天專門為他寫一篇

故事是電影的核心,再多名人、再好的技術,都需要一個靠譜的故事結構做基礎。

主人公喬伊熱愛爵士樂,可人到中年,還沒混出個名堂。

他老媽就說,你去中學教書啊,起碼有社保公積金,多穩定。他不甘心,看著那些沒有天賦的孩子,他覺得自己被埋沒了。▼

終於迎來了一次公演的機會,而且是跟大牌音樂家合作。他太興奮了,換上自己最好的西裝,一路狂奔,連馬路牙子都在為他歌唱。

馬路牙子不會唱歌,但是旁邊有坑,一個沒蓋上井蓋的坑。他哐噹一聲掉下去,摔得不醒人世。他的靈魂飛出了身體,一邊是飛往天堂,一邊是投胎研究所。他哪兒也不想去,就一句話,俺今晚就要出名了,俺還不能死。▼

天堂之路

他逃到投胎研究所,遇到了知識最淵博的22號,它有著長江7號的外表,和哪吒的性格。▼

22號(左)和喬伊(右)

“第二十二條軍規”中的規定荒誕矛盾,比如說,只有瘋子才能獲准免於飛行,但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但你一旦提出申請,就證明你是一個正常人,還是免不了飛行任務。▼

電影中的22號正是這樣的一個矛盾體。投胎研究所規定:投胎前必須要有生命火花。生命火花可能來自一本書,一段音樂,一個偶像。

可是22號經歷了幾千年,幾乎聽遍了全世界的音樂,看完了全地球所有的書籍,偶像也非常高階,特蕾莎修女、科學家哥白尼、總統林肯、拳王阿里、哲學家榮格......▼

找到生命火花才能拿到一張“地球通行證”

原來,22號的火花必須要體驗生活才能獲得,可是他必須先獲得火花才有體驗生活的資格。

有點繞口,我直白地翻譯一下,你必須說出榴蓮的味道才能吃榴蓮,可你沒吃過榴蓮沒辦法說出榴蓮的味道。

22號一直在這種矛盾的折磨中,陷入了極度的自卑,以為自己是個沒火花的人。直到喬伊的到來,他闖入人間,原來偷來的披薩,是那麼美味。他坐地鐵,撿起座位底下半杯可樂,原來那麼帶勁。他演奏了一次鋼琴,真正的音符只能用耳朵去聽。▼

22號住進喬伊的身體,演奏音樂

22號剛找回一點信心,喬伊卻打擊他說:“你是因為在我身體裡,才感受到了生命火花。”

22號備受打擊,比之前更沮喪了,決定毀滅自己的靈魂。

保持一點神秘感,後面的故事,你去電影院看吧。

電影最終探討的是人間值不值得。大家都知道李誕有句名言:“人間不值得”,這是斷章取義,他的原話是:“開心點,朋友們,人間不值得大家這麼不開心。”▼

李誕在《奇葩說》中作出解釋

我們不能選擇在哪裡出生,能得到什麼樣的培養,但能選擇如何去接受,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把不起眼的生活塑造成有價值的東西。

就算人間真的不值得,也要放自己出去,跟這個世介面對面地較量一番。未必有所成才算活著,夢想沒實現也沒什麼大不了,仰望天空、舒坦地走路、大口吃烤肉披薩,也挺好。

27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周深和李宇春邀約不斷,成為跨年晚會香餑餑,兩位樂壇打工人實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