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們常常說,港片式微,港片已死。
但誰也沒想到,在2020年的年尾,竟然來了一部久違的硬核港片。
燃、炸、爽。
這三個字,是表姐看完影片的直觀感受。
它就是《拆彈專家2》。
2017年,導演邱禮濤與劉德華合作了《拆彈專家》,電影中導演邱禮濤完成了港片中近些年少見的大場面,劇組花了兩個月特地搭建一條1:1的紅磡海底隧道,再將其炸掉的震撼場面,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
時隔三年,邱禮濤再攜原班人馬迴歸,打造了這部《拆彈專家2》,並新加入了影帝劉青雲。這也是《暗戰》之後兩位影帝再度銀幕聯手。
不僅陣容升級,影片在製作上面也全方位升級。
在繼承了前作中的拆彈專家化解炸彈客危機的核心元素上,影片在案件難度、案情驚險程度和故事火爆程度上也做了升級,上一部結尾中炸紅磡隧道跟本片相比完全是小巫見大巫。
要說明的是,影片的情節和前作沒有直接關係,所以即使沒有看過上一部的朋友也可以大膽放心的觀看。
0 1
電影一上來就是港片中少見的震撼場面,人流攢動的香港國際機場,警方接到指令緊急開始疏散人群。
然而危機已經迫在眉睫,一輛運送著核彈的地鐵高速衝入機場地下地鐵站,一旦爆炸,方圓5公里內都將寸草不生,只需要瞬間就能讓整個機場化為灰燼。
如果按照以往的警匪片套路,這時候肯定得由拆彈專家上陣,緊急臨危受命拆彈,最終在千鈞一髮之際完成拆彈任務,拯救了機場內數以萬計的無辜民眾,但導演邱禮濤卻沒這麼幹。
開場不到3分鐘,核彈上來就炸,帶給觀眾極強的視覺震撼力,同時也為觀眾預演了這場核彈危機的緊迫和驚險。
影片的緊張感從這第一次爆炸場面,就建立在觀眾的心頭。
而在接下來的劇情中,導演依舊不肯讓觀眾放鬆神經,一場接一場的危機上演,不斷刺激著觀眾緊繃的腎上腺。
由於上一部中劉德華飾演的主角已經被炸死,所以在這一部他飾演了一位新角色名叫潘乘風,不變的是拆彈專家的身份。
同時他還有了一位合作多年的搭檔,同為拆彈高手的董卓文(劉青雲 飾)。
男主角潘乘風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拆彈專家,曾經為警隊效力多年,多次出生入死化解拆彈危機。
這個角色剛一出場就是面臨兩次炸彈危機:一次是劫匪搶劫金店,在其中一名人質手上綁了手雷,只要一鬆手就會爆炸。
面對驚慌失措的人質,潘乘風為了安撫住對方的情緒,把防彈衣脫了下來蓋住姑娘,再把炸彈移到了自己手中,最後親手把炸彈處理了。
負責指揮行動的董卓文罵潘乘風救人不要命,潘卻回答說:我們的工作不就是用生命在救人嗎?
緊接著還沒鬆一口氣,又切換到第二場炸彈危機。
這次的炸彈客為了報復前任,在前任和她的物件腳底同時安放了兩枚炸彈,而且兩枚炸彈連在一起,想要拆除必須兩名拆彈專家配合默契,誤差不超過四分之一秒內剪斷炸彈引線。
潘乘風和董卓文都是訓練有素的拆彈專家,兩人聯手拆除炸彈。本以為危機就此解除,可沒想到,炸彈客在微波爐中還藏著一枚炸彈。
最終,潘乘風被炸斷了一條腿。
原本一個捨命救人、善良正義的好警察,被迫淪為失去左腿的殘障人士。
更殘酷的是,因為失去了一條腿,潘乘風被迫從警隊前線退役轉去文職。
即便潘程風拼命做復健,想盡一切辦法證明自己的體能沒有絲毫影響,可警隊的高層卻壓根不管這麼多。
他們認為一個殘疾人根本無力承擔前線行動,這對於滿懷期待能夠官復原職的潘乘風來說,可謂晴天霹靂。
0 2
故事到這裡,導演突然將時間線切換到了五年後。
當潘乘風再次出現的時候,是在一次炸彈襲擊事件的案發現場。
根據現場留下的監控紀錄和線索表明,潘乘風正是此次炸彈襲擊事件的主謀。
可他卻因為炸彈的衝擊波而導致腦部受到重擊,因此失憶。
原本一個願意用生命去救人的拆彈專家,為何會淪為搞炸彈襲擊的恐怖分子?
帶著這個疑問,編劇給出了三條不同的線索,為影片帶入了很強的懸疑色彩:
首先是負責督辦潘乘風案件的重案組警察。
他們將潘乘風視為炸彈襲擊事件的主謀,是害死了數十條人命的極端恐怖分子。
而且在被送入醫院後,還有一群荷槍實彈的恐怖分子想要營救他,似乎坐實了潘乘風的恐怖分子身份。
其次是潘乘風的老搭檔董卓文。
在他口中,失憶的潘乘風得知了自己本來是拆彈專家,警隊內部的正義先鋒。
可因為五年前受傷被迫離開警隊後,他就性情大變,性格變得極度偏激乖戾,覺得自己為警隊出生入死卻因傷而被拋棄,認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
最後是潘乘風的前女友,反恐隊的女督查龐玲。
根據她的說法,潘乘風並非是恐怖分子,而是奉命打入恐怖分子內部的臥底,此前他出現在炸彈襲擊現場,也不是設定炸彈而是去拆彈,龐玲正是他的上線。
故事到這裡從傳統意義上的警匪片,變成了港版《諜影重重》。
核心的懸念是潘乘風對於丟失的記憶和真實的身份的尋找調查。依據這條線索,編劇又設定了多重懸念、多重反轉。
對於不同人的不同說法,失憶的潘乘風不知道信任誰,因此他只能一邊躲避警方的追查,一邊冒死尋找真相。
而隨著調查的深入,潘乘風的背後牽涉出了一個叫做「復興會」的極端恐怖組織。
此時的潘乘風才發現,自己的身份和記憶居然牽涉著一起威脅整個香港的恐怖陰謀,他會如何選擇?
如果說三年前的《拆彈專家1》,還是一部挺常規的港產警匪片。
那麼這部《拆彈專家2》,則如同是一次對港片格局和型別的探索與突破。
0 3
導演邱禮濤是香港影壇著名的快手,以拍片速度快而聞名,早期以重口獵奇的CULT片成名,如《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等作品。
很多人叫他:香港B級片之王。
但如果僅僅把邱禮濤當成一個商業片高手,未免低估了他。
他也拍攝過《等候董建華髮落》、《性工作者十日談》等關注邊緣人群的紀實風格電影。而《拆彈專家2》介於兩者之間,是一部帶著強烈作者屬性的商業警匪片。
身兼編劇導演之職的邱禮濤將昔日港片中最為標誌性的“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特質發揮到了極致。
全片沒有一處廢戲和尿點,從頭到尾都保持著高速的敘事節奏,用強大的故事懸念和緊湊的劇情衝突吊足觀眾的胃口。
用一場接一場的動作戲和爆炸場面來刺激觀眾,締造出了一部酣暢淋漓的高燃港片。
關於影片的優點,有太多方面值得一提。
首先是影片的情節密度較之前作有很大的升級。
電影沒有采用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而是藉由潘乘風的失憶之後尋回真相的過程,以不斷的插敘和倒敘來,串聯其人物複雜的命運起伏。
一方面保證了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同時也藉由角色的前後轉變和性格反差,塑造出更具有張力感的人物。
在上一部當中,劉德華飾演的男主角更像是一個被塑造出來的英雄形象。他從頭正義到結尾,完全就是一個相對符號化的正義警察形象。
而在《拆彈專家2》當中導演有意挖掘出角色背後的人性議題。導演在前半部分著重展現了潘乘風如何從一個捨己救人的英雄走上黑化之路的心路歷程。
在失去一條腿之前,潘乘風是絕對的英雄,為了救人可以捨棄身上的防爆衣,同時他善良且富有同情心,在解救被炸彈困住的人質後,他又注意到了關在微波爐裡的貓。
即便因為這個善意的舉動而被炸斷一條腿,他依舊樂觀面對,積極做康復治療,只為了能夠早日迴歸警隊,由此可見這個角色內心的自信和堅韌。
可就是這樣一個自信的人,卻因為被警隊打發去做文職而感到了被拋棄。
這裡還有個細節:
警隊高層之所以不同意讓潘乘風迴歸前線是怕擔責任,不敢讓一個殘障人士成為拆彈專家。
傷痛和殘疾沒有擊垮潘乘風,警隊高層的蠻不講理讓卻成了橫在他心裡的一根刺。
他開始變得情緒失控,越來越偏激敏感,和身邊所有人都產生矛盾,與女友分手,主動脫離警隊離群索居。
這時的潘乘風不再是偉光正的英雄,他更像是一個普通人,被憤怒和失望的情緒所左右,並逐漸走向失控,甚至最終誤入歧途。電影裡有很多臺詞頗為意味深長:
我不是瘋,我是痛。
這個社會病了。
某種意義上說——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人被社會,被制度拋棄,最終又向社會發起抗爭的故事。
它與《小丑》的故事有異曲同工的表達。
而當失憶之後,潘乘風又面臨著一種巨大的精神分裂。
一方面,種種跡象表明,他在這五年間被恐怖組織所招攬,成為了向社會展開報復的恐怖分子,一手策劃了多起炸彈襲擊事件,害死了數十條人命。
但另一方面,因為失憶,讓他得以重新審視過往的所作所為——從一個喪心病狂的恐怖分子,再度蛻化成有良知有底線的普通人。
更復雜的故事,更立體的人物,無疑是這部《拆彈專家2》最成功的地方。
說到這裡,必須稱讚一下劉德華的表演。
潘乘風這個角色的人設頗為複雜。
出場時正義警察,中間黑化成為冷血恐怖分子,失憶後又陷入對過往的痛苦掙扎當中。
不僅性格轉變極大,要處理拿捏好角色的心理變化,而且還要演出殘障人士的感覺,可以說表演難度很高。
但劉德華的表現卻令人信服,角色的複雜性和悲劇命運被他演繹的入木三分,與老對手劉青雲的對決也非常精彩。
我覺得,劉德華很有可能憑藉這一角色,明年再斬獲金像獎影帝。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
作為女主角的倪妮,在此片中的表現也很出色。
尤其結尾龐玲在地鐵控制中心告別潘乘風的那場戲,倪妮演出了那種痛失摯愛的崩潰和悔恨,也讓人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
作為一部商業型別片,影片在娛樂性上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在本片中,導演邱禮濤全面升級了前作中的爆炸場面,全片有六場爆炸戲,一場比一場高能刺激。
開場炸機場只是開胃小菜,之後更是炸遍了香港的眾多著名地標建築,香島酒店、IFC國際金融中心,還有結尾的青馬大橋等等,幾乎是要把整個香港夷為平地。
就連最後的炸彈危機的難度,也從上一部的C-4炸彈升級為核彈。
而除了拆彈危機之外,片中更涉及了大量的動作場面,已經59歲的劉德華在片中有著很多高強度的動作戲。
尤其是潘乘風這個角色斷了一條腿,所以一會兒坐輪椅對打,一會兒單腳踢床移動,在保證觀賞性的同時還要打出拳拳到肉的硬朗動作風格,處理地相當精彩。
此外,在影片結尾。
邱禮濤的排程最大限度得運用了好萊塢商業電影中最慣用的“最後一分鐘營救”手法。
利用交叉剪輯的蒙太奇鏡頭中,將幾組營救、拆彈、解除危機的場景拍攝得緊張感十足,讓人全程喘不過氣來。
總的來說。
這部《拆彈專家2》無論從各方面來看,都可說是一部誠意之作。
尤其在2020年較為蕭條的影市,能夠看到這樣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港式大片,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