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美國藍光版封套
1975年,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執導的影片《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問世。該片由當時的影壇新人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主演,表現了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女兒阿黛爾·雨果的一場偏執的錯愛並最終毀滅的故事。
弗朗索瓦·特呂弗在執導這一部根據阿黛爾·雨果日記改編的愛情悲劇時,成功塑造了女主角痴情和執迷不悔的個性,伊莎貝爾·阿佳妮也將主人翁的神經質表現得生動傳神。
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片場內,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和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本片可以說是伊莎貝爾·阿佳妮最優秀的代表作之一。在英法兩國拍攝的外景,將時代氣氛烘托得頗為逼真。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在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中的影像
阿黛爾並非有意識地承擔了女權主義的責任,而天生就是女性主義的實踐者,她的行為是對本性的追逐,對自我內心要求的迴應,以自我實現的姿態,令人驚訝地成為男權社會的僭越者。
二是一些影評人指出,阿黛爾是一個安提戈涅式的人物,她的故事是一個愛情故事,卻並非一種“正常”的愛情,而是一次對愛情話語的狂亂顛覆。與其說她瘋狂絕望地愛著英國軍官阿爾伯特·賓生上尉(布魯斯·羅賓遜Bruce Robinson飾演),不如說她瘋狂絕望地愛上了自己的愛情。
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劇照,布魯斯·羅賓遜Bruce Robinson
與其說她勇敢地超越了階級、禮俗、性別的規定,超越了她的時代去愛,不如說她所愛的正是她自己的這番超越的壯舉。
對她始亂終棄的阿爾伯特·賓生上尉只是為她實現這一壯舉提供了恰如其分的物件,甚或一個藉口。因此,影片藉這個真實的故事,呈現了人性中的一種“虛假的性格”,使之成為一份心靈之謎的病案。
作為法國電影新浪潮開山之作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弗朗索瓦·特呂弗把更多的關注給予了角色本身,角色的所思所想就是電影的精髓所在。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在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中的影像
在這一點上,《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也與之相通。他的主角彷彿生活在社會的狀況之外,不論怎樣耗費力氣也得不到任何的認同。
內心的感情像潮水一樣洶湧而出,卻不得不流向寂靜無聲的海洋。再深的色彩也在海洋的無限稀釋之下消耗殆盡,直到再也找不到曾經的樣子,也包括那華麗異常的開篇。
伊莎貝爾·阿佳妮1955年出生於巴黎郊區一個小鎮上,母親是德國人,父親是阿爾及利亞人。1969年,年僅14歲的伊莎貝爾·阿佳妮利用暑假拍攝了自己的銀幕處女作。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左二)童年和父母以及弟弟的合照
1974年時,她收到了著名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你是個不同凡響的女演員。除了讓娜·莫羅Jeanne Moreau(1928-2017)之外,我從沒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張臉固定在膠片上……”
伊莎貝爾·阿佳妮深深吸引弗朗索瓦·特呂弗的,正是那種閃電般明亮奪人的氣質和風韻。
弗朗索瓦·特呂弗一眼相中年僅19歲的伊莎貝爾·阿佳妮是扮演因愛成狂的《阿黛爾·雨果的故事》中的阿黛爾·雨果最理想人選,想不到的是,伊莎貝爾·阿佳妮竟然將弗朗索瓦·特呂弗拒絕了。
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片場內,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和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於是弗朗索瓦·特呂弗又在給她的第二封信中寫道:“單是你的面孔就能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單是你的目光就能創造出戲劇性的氛圍。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沒有故事情節的電影,那就是一部關於你的紀錄片,它將可以與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
這些話最終打動了伊莎貝爾·阿佳妮,並使她因此而獲得1976年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演員的提名。
“我再也沒有什麼嫉妒和自傲了/我已經遠遠地超離了驕傲/既然我不能擁有愛的微笑/那我就去接受痛苦的煎熬。”她望著他的照片,淚流成河。她已經身不由己了,她甘願去接受愛的煎熬。
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劇照,布魯斯·羅賓遜Bruce Robinson
“關於愛/我卻只有你/當我見到你時/我會告訴你/我們中任何一個人不完全的愛/那麼就不是真正的愛/許多次感情的潮水/卻把我推向你的懷抱/但當生活再次把我們拉近時/我已決定不做任何事情來打動你/我會以溫柔的方式戰勝它/溫柔的方式……”她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她知道他的壞,卻無法抗拒他的帥。她給他錢、送給他女人,也無法挽回他的心。求之不得、輾轉反側之後,她決定求助靈媒,想將愛變成恨;她告訴了情敵的父親他不過是個偽君子和小人,卻流著淚說道“你以為一個人可以駕馭自己的感情嗎?!”——她還在愛他。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在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中的影像
然而那個男人卻說:“你太可笑了!”——最可悲的事情莫過於“最希望給你青眼的那個人卻給了你白眼!”
阿黛爾對阿爾伯特·賓生上尉的愛情就如同吸食了毒品一般,愈是初嚐了纏綿悱惻,愈是被拒絕,愈是不能自拔。
於是,愈是不能被滿足,中毒愈深,心癮愈大,愈是要努力維繫最初體驗到的甜蜜與快感:面對阿爾伯特·賓生上尉的態度,阿黛爾一面始終與無數個“另一個女人”爭奪阿爾伯特·賓生上尉,一面與自己這個“妻子”所遭受的屈辱戰鬥,“我要遠離侮辱和妒嫉??想想在妓院中承受痛苦的姐妹們吧,還有那些在婚姻中承受痛苦的女人們。”(影片臺詞)
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劇照,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和布魯斯·羅賓遜Bruce Robinson
一面又不干預阿爾伯特·賓生上尉有“別的女人”,甚至出錢為他買春。當這一切努力依然留不住阿爾伯特·賓生上尉的浪子之心,阿黛爾就以那個時代一個未婚女子的全部所有,自己和父親的名譽為代價,謊稱懷孕來挽留阿爾伯特·賓生上尉。
當阿黛爾明白,阿爾伯特·賓生上尉不可能與她結婚時,就為自己舉行了與阿爾伯特·賓生上尉的婚禮。自此,謊言與自我虛幻正式開始。
她終於淪落、衣衫襤褸到連狗都欺負的地步,這個貧窮但有一種氣質的女人,“她被痛苦折磨,即使肉體的創傷能夠恢復,心靈的創傷也是致命的。”因為瘋狂她失憶了!
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劇照,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和布魯斯·羅賓遜Bruce Robinson
阿黛爾沉溺於自己的感情世界中不能自拔,在她眼中,彼岸世界才是真實的。這種主體體驗同她對神秘的彼岸世界的想象緊密相關,是“超驗”的。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和布魯斯·羅賓遜Bruce Robinson在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中的影像
正是由於影片奇妙而不自覺地表現了阿黛爾的這種“彼岸情愛”,才使該影片具有超越凡俗的魅力。
伊莎貝爾·阿佳妮在片中的表演充滿激情,法國影評界認為她為以後法國女演員定下了一種新的肢體動作、舉止和聲調,她本人也成為當時法國最受模仿的影星。
一位法國影評人說過:“不知當年弗朗索瓦·特呂弗拍《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時用的攝影機還在不在?承受了伊莎貝爾·阿佳妮那樣注視的攝影機玻璃即使不瘋狂,可能也碎裂了。”
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劇照,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弗朗索瓦·特呂弗選中伊莎貝爾·阿佳妮扮演阿黛爾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大半,因為這種貴族氣、有幾分瘋狂、幾分神經質的角色恰恰暗合了她本人的氣質,後來的《羅丹的情人/卡米爾·克勞黛爾Camille Claudel》(1988)也證明了這點。片子也被當年的權威媒體稱作是“近幾年來最浪漫的電影”。
現實中的伊莎貝爾·阿佳妮與銀幕上的自己彷佛不分彼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羅丹的情人》中,伊莎貝爾·阿佳妮把一個女性雕塑家深陷愛情與事業的雙重摺磨,在希望中失望,在絕望中精神崩潰的心理變化闡述得淋漓盡致,她投入角色之深甚至難以自撥。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和布魯諾·阿基頓Bruno Nuytten合影
此片讓她獲得第三個愷撒獎,可她卻失去了相戀多年的布魯諾·阿基頓Bruno Nuytten(《羅丹的情人》的導演)。後來伊莎貝爾·阿佳妮為他生了一個兒子,真成了慘遭遺棄的“卡米爾·克勞黛爾”。她獨自帶著孩子,謝絕一切片約,做著一個標準負責的單親母親。
1989年的某一天伊莎貝爾·阿佳妮在街頭咖啡館拾起購物袋正要離開時,有個男人向她打招呼,起初她以為他是個影迷,後來才認出他,他就是曾出演《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1985)、《布拉格之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1988)等電影的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和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合影
他們就像一家三口似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兩人的戀情就在“回家的路上”萌動了。但兩人的性格都屬於精神分裂,表演讓他們確信自己的存在,同時也是逃避現實的最佳手段。短暫相識後,兩人都停掉演藝事業,似乎預支生命似的享受著平靜的愛情生活。
伊莎貝爾·阿佳妮拒絕了《本能Basic Instinct》(1992)和《不道德的交易/桃色交易Indecent Proposal》(1993)兩部大戲,片子所選的莎朗·斯通Sharon Stone和黛米·摩爾Demi Moore都因此聲名大振。
首先憋不住的是丹尼爾·戴-劉易斯,1992年,他去美國拍了《最後的莫希幹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1992),還好,無事。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和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Lewis合影
1993年,又去美國主演了《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93),這下惹出事了,丹尼爾·戴-劉易斯入戲太深,和女演員薇諾娜•瑞德Winona Ryder傳出緋聞,這對伊莎貝爾·阿佳妮是個不小的傷害。不久,浪子回頭,丹尼爾·戴-劉易斯又回到了伊莎貝爾·阿佳妮身邊。
1995年伊莎貝爾·阿佳妮又懷孕了,年屆40的她渴望安定的家庭生活,可現實總和她作對,她的願望越強烈,結果總是輸的很慘。這是種宿命,又像是條無法擺脫的符咒。她的那個叫丹尼爾·戴-劉易斯的情郎遠赴美國,很快見到自己一直崇拜的戲劇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並很快與戲劇家的女兒麗貝卡·米勒Rebecca Miller一見傾心,共結連理。
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劇照,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為了追回已逝的身影,伊莎貝爾·阿佳妮如同影片中《阿道夫Adolphe》(2002)中艾拉諾爾去巴黎追尋愛情一般,她迫不及待接了一部好萊塢的戲奔赴美國,她與明星莎朗·斯通合演了重拍片《孽迷宮/魔鬼雙姝Diabolique 》(1996),此片反響平平,伊莎貝爾·阿佳妮最終也沒有找回愛人。
她獨自回到法國生下了丹尼爾·戴-劉易斯的孩子,又是一個輪迴,之後她又如被布魯諾·阿基頓拋棄那樣,謝絕片約,陪伴兒子。這是後話了。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這樣一部描寫人對情感的追求偏執到近乎瘋癲程度的電影,為何會讓人觀畢深思,念念不忘?當然,影片主創人員對影片恰到好處的把握是原因之一。
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在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中的影像
應該說,《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是部高難度的女性題材影片。稍不注意,片中似乎對愛情有著奴性的執著,對戀人從屈從到作踐自己的阿黛爾,就會被塑造成流俗而不可理喻,甚至讓人厭惡的角色。
導演把這樣一個病態、偏執、瘋狂的強迫症患者,成功塑造為一個超凡脫俗、絕世孤立的女性形象。
片中很多經典鏡頭已被載入史冊,如女主角站在海邊時神經質而美麗、凝重的神色,像鑲嵌在一幅畫框中的具厚重古典美的油畫,令人過目難忘。
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劇照,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和布魯斯·羅賓遜Bruce Robinson
法國的愛情片都帶著唯美的浪漫主義色彩,這或許與他們民族的浪漫氣質有關。
弗朗索瓦·特呂弗其實在講的是一個我們都看過、聽過了千百回的“痴心女子負心漢”的故事,然而在片中反覆出現的大海的情景為主人公的愛增添了幾分夢囈和象徵的色彩:她的姐姐曾經溺水而死,
她反覆地夢見大海,她也終將溺死在情波慾海。悲劇就這樣無聲地交織並隨著隱約可見的大海的波濤洶湧傳遞進觀者的五臟六腑。
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劇照,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在影片的最後,阿黛爾佇立在海邊,長髮飄飄,裙倨飄飄,伊莎貝爾·阿佳妮的臉疊映在銀幕上,海水在她身後盪漾。她直視著我們,痴迷而執著地對著鏡頭說:“千山萬水,千山萬水,去和你相會,這種事,只有我能做到!”
不論是《四百擊》裡的安託萬,還是阿黛爾·雨果,他們在海邊凝望的表情如出一轍。如果你不懂得生活的殘缺,那麼你沒有完全去懂得生活。但是不論世界如何現實,那些理想主義的主角們仍然讓人欽佩。
1975年10月,法國Telerama雜誌封面刊登電影《阿黛爾·雨果的故事/情淚種情花L'histoire d'Adèle H.》(1975)劇照,並配文介紹伊莎貝爾·阿佳妮Isabelle Adj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