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專家2》
7.4分
1.風間隼 9分影評人。「投之死地而倖存,陷之絕境而復生」。30年過去,華語電影終於出現了一部超越林嶺東的《聖戰風雲》的反恐片(對我而言這意味著超越了諾蘭以及全世界除了《盜日者》之外的同題材電影)。香港作為一座尚未遭遇恐怖襲擊的「傷城」恰好可以相對中立地審視這一議題。正看是個好人誤入歧途找回天良大破亂黨的故事,反看則是忠良受辱逼上梁山最後看在戀人面子上放這世界一馬的反社會傳奇。白衣白頭的謝君豪與黑衣華仔對撞墜海的一剎那,「兄弟情」是真是假已不重要,沖天的水柱是一腔怒火對不公制度的怒吼,完爆那啥《黑暗騎士崛起》。「失憶者顛覆自己策劃的陰謀」翻新爛橋,爭相重塑個人記憶的警匪無分正邪。華仔的表演終於不再是電影的短板,做作的肢體語言恰好符合人物偏執的性格之外,眼神裡糅合了受傷、憤懣和隱忍的複雜性。如此傑作,細節上的瑕疵不值一提,且看且珍惜。
2.西帕克 8分影評人。無論從敘事還是場面都是對第一集的全面超越。沒想到邱禮濤竟然還藏有如此大的潛能,實在太穩。爆炸追逐層層遞進,在「諜影重重」和「反恐24小時」間無縫切換,既是身份迷局,也是爆炸大片。每一次回述,劉德華都經歷一次身份的錯位,善與惡都潛藏在這個角色的內心之中。天使與魔鬼,爭奪一個靈魂,是最貼切的香港當代寓言。
3.閔思嘉 8分影評人。這是一部關於憤怒的影片,邱禮濤在裡面埋了太多私貨了,機場、黑口罩、大橋,種種構成的都是當下香港的現狀。而劉德華飾演的角色,讓這部拆彈片重回港片最經典的「無間道式」的敘事,這也是邱禮濤電影中反覆討論的身份問題。那句「用完即棄」真狠。
4.王昕 8分電影研究者。開場就演示核爆、炸死貓,短短兩小時將「9·11」後的全球反恐意識形態、福島「3·11」後的新一輪核恐懼、依託於暗網和社交媒體的新型恐怖主義、修例風波後的香港情勢一網打盡,《拆彈專家2》無疑是本年度最具野心的華語電影。在極速推進的節奏和「槍槍到肉」的感官強度外,該片還是「諜影重重」式香港身份表述的進一步發展。「信我你就是警察,不信我你就是恐怖分子」,劉德華陷入的怪誕的量子態身份,既是透過倪妮、劉青雲的觀測得以最終確定的(倪妮植入的虛假記憶,劉青雲最後把炸橋的權力/信任賦予了他),也借重於劉德華形象在香港電影系統中的「好人」印痕。最終,策劃者以炸斷青馬大橋的慘烈,阻止並葬埋了自己(對所謂「攬炒」的否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機場得到保全(無法「用後即棄」的部分),核輻射被海水稀釋,浪潮卻依然掀翻貨輪、衝擊海岸。這個頗有意味的結尾(無法被完全消除的憤怒潮水),和主角兩種身份的「短路」(拆彈專家—炸彈專家,警察—恐怖分子),無疑表述著問題依然嚴峻。而電影所試圖開啟的對話、引發的思考,也許就是拆除綁在社會身上炸彈的一小步。
5.胡續冬 8分詩人,譯者,隨筆作家,執教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以觀看這部憤怒引爆一切的片子來結束這個憋屈的2020年再合適不過了。失憶、身份的焦慮與反轉的確是型別片的常規套路,但是結合當下的語境、結合邱禮濤一以貫之的立場來看這些「套路」,就會發現它們幾乎是在打著套路反套路。無論是資本還是合拍機制,都無法把邱禮濤改造成一個簡單的商業片導演。畢竟,曾經的cult帝修為再佐以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博士學位的功力,拍什麼都能努力做到手中有攝像機,腦中有大能量。
6.奇愛博士 8分「奇愛博士講電影」責任主編,獨立戲劇人。過往創作者往往會設定一個空間(比如胡金銓的客棧、美國科幻電影裡的飛船、《利刃出鞘》中的house等等)去指涉影射一個國家或社會。而在邱禮濤這部電影裡,劉德華的身體就是城市本身的巨大隱喻——失去了肢體,卻如《獨臂刀》般煉成神功,正邪難辨的英雄更加強大,最終守護整個城市免於玉石俱焚。2020年末看得人心驚肉跳。
7.獨孤島主 7分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可以與《香港愛情故事》對照觀看的文字,以一側面極致默寫愛恨都市。
8.LOOK 7分影評人,電影研究者。個體面對制度的不合理,在正常渠道抗議無果的情況下,選擇了激進的抗爭方式。事態愈演愈烈,發展至最後為免玉石俱焚,接受妥協(選了紅線),但雙方溝通的渠道已經被毀(青馬大橋被炸),要找回失落的情感記憶幾無可能。影片要表達的這層核心意思,對港人來說應不難體會。
9.楊時暘 7分中國新聞週刊主筆。大場面一流,情節設計和反轉也基本是商業片教科書級別,更何況還有一些導演努力不太外露的個人作者性趣味。探討善惡的遊走,探討所謂「好人」與「壞人」的界限,在內心神魔交戰中確立和呈現「人」。如果說有哪些遺憾,除了有些對白過於尷尬之外,整體節奏上可能過於在乎迅猛地推進,而留白過少了。
10.悉尼卡通 7分編劇。邱禮濤儼然香港三池崇史,都是早先量大口重手活兒好,爛兮兮的盤子裡還能塞個人表達,現在華麗轉身,導正經制作也有板有眼,依然能放個人表達,彷彿變的只是預算,不變的是他。這片相當有意思。
11. 譚政 7分電影學者,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研究員,策展人。影片的製作層面非常不錯,光從醫院逃離、街道追逐的戲便能呈現導演的功力不俗。劇作方面長在資訊量豐富,且善於藏拙,所謂藏拙便是拆彈專家成為恐怖分子其實讓人有些難以信服,一個角色的人性由善向惡180度的反轉得有特別精巧的設定才能支撐得住。所以影片略去不表,靠跳躍閃回技巧性地勸服觀眾。如果設計他被迫或無心犯罪,人物會更豐實。恐怖襲擊的設計和破解較有新意,危機四伏,節奏緊湊,也讓觀眾沒時間去回味人物設定的不足,而去接受視覺的衝擊。
12.耳朵 7分「奇愛博士講電影」責任主編,獨立戲劇人。港片敘事邏輯緊緊圍繞兩個問題,我是誰?你是誰的人?邱禮濤真的人狠話不多,也很好地結合了眼下很多狀況,做出型別敘事展現。
13.賽人 6分影評人。這是疫情之年最好的一部華語電影,同時,你也可以把片中的核彈理解為一場疫情。而殘缺的肢體與殘缺的記憶所共同完成的拯救大舉,在猛烈的視聽洗禮之下,讓我們對仍處現代進行時的當下,會有一些更為多元的思考。
14.黃文傑 6分高校教師。這可能是一出讓香港對立兩派都滿意的政治寓言,因為它藉助潘乘風這個多次反轉的灰色人物,既批判、勸誡了不負責任的官僚體系(甚至直白激烈地嘲諷了所謂「招安」),又表達了痛改前非的放下與歸依。我也相信邱禮濤可能會因為該片對當下港人心態的影射和對動作場面的排程處理,拿下金像獎最佳導演獎,而劉德華也可能再封影帝。但它不會讓真正的港片影迷滿意,因為失憶梗用得實在新意欠奉,該片的人物設定和故事設定與陳德森1999年的《紫雨風暴》驚人雷同。前年模仿《非常嫌疑犯》的《無雙》和今年的《拆2》受到追捧,並沒有改變港片在劇作上不思進取、投機取巧的拿來態度,只能說舊習難改。
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
評分不足5人,不計平均分
1.西帕克 6分影評人。聖誕節的應景之作。一天失憶的設定,讓整個衝突幾乎發生在20小時內,也提出了不太一樣的人生問題——如果只能和你愛的人相處一天,那你會選擇如何度過?如果你被四年前的自己上身,會滿意現在的狀態嗎?
2.風間隼 4分影評人。芬蘭風情也緩不過來的「IT男勇當接盤俠殘酷物語」啊。節奏慢到我以為畫面被凍住了,李鴻其的口吃不叫「木訥」叫做「讀碟不暢」,這真是拍給年輕人看的嗎?我還以為是最美不過夕陽紅——或者應該叫「極光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