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話人間
分手的本質就是要對這種已經幾乎習以為常的深度親密關係作切割,個體要開始遠離已經習慣的日常生活方式,重新迴歸單身或者去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分手到底還能不能做朋友。
▼
(IC photo / 圖)
近日,蕭亞軒和男友黃皓一起參加綜藝節目《女兒們的戀愛》。
在節目中,嘉賓們談到分手後是否還可以做朋友的話題,黃皓思忖片刻後表示,分手後不可以做朋友。而一旁的蕭亞軒則發出了和黃皓相反的意見,蕭亞軒說:“可以做朋友。你愛就會產生感情,感情之後昇華成友情。”
分手,是親密關係的切割那麼,面對分手後是否可以做朋友這件事,為何會產生如此的分歧呢?這或許還是需要先回到愛情本身來看。正如人生體驗所告訴我們的,愛情是與親情、友情並駕齊驅的一種重要感情和人生經歷,它是一種深度的親密關係。
在美國心理學家莎倫佈雷姆的《親密關係》一書中,闡述了愛情作為一種親密關係的發展變化:即愛情這種親密關係的發生是從相互吸引開始,然後在認知中將伴侶理想化,再透過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產生相互依賴的一個發展過程。而隨著親密關係的發展,就會開始經歷浪漫期、權力爭奪期、穩定期、承諾期、共同創造期等不同階段。其中,在彼此磨合的權利爭奪期如果處理不當,就特別容易出現冷漠、偏離甚至分手的情況。
分手總是會發生。儘管在很多人的心中,並不想經歷分手、失戀這樣的情況,卻還是難以避免。分手的本質就是要對這種已經幾乎習以為常的深度親密關係作切割,個體要開始遠離已經習慣的日常生活方式,重新迴歸單身或者去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讓自己更理性地認知分手而分手後的處理方式其實與每個人對於這段親密關係的認知有關。如何處理與分手後的前任的關係,首先來自於具有不同人格特質的個體會如何面對這段親密關係。
從心理學研究的調查可以發現,有的個體有著較為成熟、自信的人格特質,因此在感情中,他們能夠信任自己的伴侶,並且能夠自信地各自獨立活動;也有的個體缺乏安全感,比較容易焦慮,因此容易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戀愛當中,還常常擔心付出得不到回報,對伴侶產生過分的依賴;此外,還有如躲避型人格,喜歡與伴侶保持一定的距離。
正如心理學家羅賓在“愛情態度理論”中所提出的一樣,愛情是對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種態度。這個過程中,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對對方的親和依賴又或者相互幫助,以及排他性和獨佔性,直至分手後的厭惡失望等,都應由自己對對方的態度在起承轉合。顯然,不同人格特質的個體也會在分手後對這段關係產生不同的看法。
缺乏安全感,焦慮脆弱的人,容易在分手後悲觀失望,更多感受到被傷害、痛苦的體驗;反之,如果是將愛情視為一段彼此相互欣賞、相互陪伴過程的個體,則會將分手視為一段經歷的結束,一個成長期的完成。
在更早之前的節目中,蕭亞軒也曾談過自己的“戀愛十條”,其中就包括了“認清事實他沒那麼喜歡你;不要時時刻刻粘著對方;適時轉移注意力;堅守原則,不要衝昏頭腦;不愛了也沒關係,當中有愛過就好了。”——這樣的對感情偏向獨立的看法,正是將愛情視為一種人生歷程的體現。而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在解釋人格理論時,也將自我擴充套件視為自我實現的人格特質。顯然,比較不同的愛情態度,對於注重生命體驗的人來說,以更成熟理性、開放包容的態度來看待愛情中的親密關係並處理分手後的兩者關係,或許才更是具有獨立人格的體現。
(IC photo / 圖)
做朋友不一定是沒有放下對於分手後,依然憤懣的人來說,不管是責備自己還是怪責對方,顯然都還是在糾結於這段關係當中,並沒有真正放下。而一刀兩斷的做法,或許是讓現任放心的一份承諾,迴避掉曖昧不清的嫌疑,也或許是一種對於痛苦情緒的發洩,但其實也可能是沒有完全跳出現有框架的表現。
據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心理學系的統計顯示,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臉書使用者曾經在該網站上前往前男友/女友的主頁,偵察一下舊人的近況。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一份調查結果顯示,88%的調查物件承認自己曾經“潛伏”在前任的社交網站頁面上,64%的調查物件承認會時常翻看前任和自己之前在社交網站上的互動資訊。因此,與一刀兩斷的態度相對應的真實情況是,兩個相愛過的人,就算分開了,在心裡或多或少總會留有一些美好的回憶,以前的感情也不可能全部清零。如何去面對和處理它,取決於內心深處的真正態度,而不僅僅是表面上不聯絡的階段性行為。
比起偷偷潛伏,坦誠面對更是一種勇敢。當蕭亞軒說出可以昇華為友誼的時候,其實並不就是某種託詞,而是這種情況確實存在。在娛樂圈,諸如王菲、徐靜蕾等其他人也會與前任們保持著一定的良性互動。而這樣的互動,並不一定意味著彼此還有著曖昧或者不捨。一個人如果在分手後,能夠透過一段時間的梳理和內心成長,站在新的自我之上,去回看曾經的那段感情中的自己,那麼就可以重新去認知那段關係中的前任,從而隨著自己的成長看見另外一個他/她。變成是朋友,或許正符合了當下的態度。
當然,對於如何處理分手後的關係,尤其是對於還比較年輕的人來說,或許“不理睬、一刀兩斷”才是揮著翅膀迎接明天的新姿態。畢竟,這種顯得更為自律的方式,讓個體能夠在行為的框架下獲得更多預防情感偏移的約束,也未嘗不是好事。但凡行為皆來自於意識,我們皆為觀念的囚徒。如果那段情愫在風乾後,讓它變成一瓶不再濃烈的友情歲月,拿起酒杯與往事幹杯,也是一口珍貴的難得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