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戰爭片經典回顧

電影似乎讓戰爭帶給全人類的傷害成為一道歷久常新的創口。新世紀的第一年,兩部分別來自歐洲和美洲的大片———《兵臨城下》與《珍珠港》重新揭開了二戰的傷疤,只不過這次它們想喚起的不是反思,而是票房。二戰算得上是20世紀人類史上最浩大的劫難,正面描寫這次戰爭的優秀電影可說是層出不窮,如果從藝術性和影響力來評判的話,下面這10部可算是其中最傑出之作: 1.《卡薩布蘭卡》(美國,1942):當愛情遇上戰爭 或許你會覺得,這部沒有出現槍林彈雨的影片不能算作狹義的“戰爭片”,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又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因為它是一部在戰爭中完成,為士兵們拍攝的電影。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表面上講述了一個令人心碎的愛情故事,實際上宣揚的是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影片避開了一切與人性主題無關的枝蔓,直接切入心靈最深處的掙扎———愛情與戰爭之間的矛盾,當愛情遇見戰爭,愛情———即便是一場尋常的三角戀,也可以變得如此崇高。而魅力十足的漢弗萊·博加特與優雅動人的英格麗·褒曼也因本片成為電影史上一對經典的銀幕情侶。 2.《攻克柏林》 (蘇聯,1949):為了祖國和領袖 《攻克柏林》與後來攝製的《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被統稱為“解放三部曲”。影片以國家名義呼叫了雄厚資金與大量軍隊,故此片場景異常壯觀真實。導演齊阿烏列裡原先是喬治亞的雕刻家,他一方面繼承了俄國前輩創作嚴謹的體驗派電影理論,同時又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人性美好的一面。影片風格既帶有歌頌英雄與戰爭勳跡的吟唱詩人那種奔放的熱情,也呈現了中古民間藝匠那種與原始時代畫家相類似的驚人簡潔手法。雖然多年以後,這部影片被視為斯大林故世前持續好多年過度個人崇拜的一個鮮明例子,但影片本身仍不失為一部偉大的史詩巨片。 3.《桂河大橋》(英國,1957):軍人的榮譽 這是影史上最出色的反戰電影經典之一。執導過《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英國大導演大衛·裡恩告訴我們,榮耀不只屬於那些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的軍人,也屬於那些展現民族精神、實現自我價值的軍人———即使他們是戰俘。儘管桂河大橋是為敵人而造,他們也要築造得最好。故事在由東西方不同人生觀、價值觀而產生的強烈衝突中不緊不慢地走到最高潮:被俘的英國軍官竟然試圖阻止盟軍戰友的炸橋計劃。在人們驚訝於英國式的僵硬思維時,觀眾卻看到了一個軍人、一個英國軍人莫大的榮譽感。因為戰爭中沒有絕對的贏家和輸家,它遲早會結束;而軍人的榮譽和智慧將隨著這座大橋屹立600年。 4.《最漫長的一天》 (美國,1962):傳統電影中的二戰 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前,以諾曼底登陸為背景的影片有很多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最漫長的一天》,該片由安德魯·馬頓等五位著名導演聯合執導,並雲集了約翰·韋恩、亨利·方達等當時眾多超級明星。影片讓人們認識到戰爭不是簡單的武力征服,不是僥倖的死亡遊戲,而是殘酷無比的智與勇的搏鬥。《最漫長的一天》以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不同的視角,展現了總攻日盟軍對盤踞歐洲的納粹發起進攻的情形,不但大事件敘述平實逼真,而且從將軍到士兵一系列人物也刻畫得栩栩如生。由此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5.《巴頓將軍》(美國,1970):一個軍人的靈魂 巴頓既是一位暴戾的軍神,又有著詩人善感的靈魂。在這部弗蘭克·林沙夫納執導的影片裡,巴頓不僅是一個譭譽參半的人物,還是一位生錯時代的英雄———這需要感謝年輕的編劇科波拉,更為關鍵的則是喬治·C·斯科特出神入化的演技。斯科特將巴頓內心矛盾表現得淋漓盡致,儘管他最後獲得了奧斯卡獎,卻拒絕領取小金人,因為他“不是為奧斯卡而演出”。影片的開場是高難度的反傳統段落,在美國國旗撐滿銀幕的背景下,主人公作了長達5分鐘的著名獨白,他的聲音甚至蓋過了震耳欲聾的坦克聲———“陣地讓敵人去守吧!我們要進攻,當你老了的時候,你會自豪地說年輕時是在戰場上戰鬥,而不是在印第安納鏟大糞”。 6.《虎!虎!虎!》(美國+日本,1970):史實的再現 今年大片《珍珠港》中以電腦特技展現的45分鐘轟炸戲,也許只能滿足你的視覺要求,如果你想了解“珍珠港事件”的前因後果,又對枯燥乏味的歷史教科書不感興趣的話,那麼,去看看《虎!虎!虎!》。“虎!虎!虎!”是日軍戰機偷襲得手後向母艦發出的密電,因為日本人迷信地認為虎是一種能平安地從千里征途上歸來的神奇動物。這部由美日聯合制作的戰爭影片,風格樸實,嚴格按照時間順序,細緻、全面地呈現了雙方在珍珠港事件中的始末,包括外交、軍事的程序,在觀點上不偏不倚,極其客觀,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7.《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南斯拉夫):一個人的城市 這是一部曾在中國風靡一時的影片,也曾讓許多少年人熱血沸騰,“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更是耳熟能詳的臺詞。電影用曲折多變的情節給我們講述了一群勇於獻身、決不屈服的英雄兒女的動人故事。只要有侵略和壓迫,誰都可能也可以是瓦爾特,雖然沒人知道瓦爾特是誰,但他卻真實地存在著,在他的領導下,薩拉熱窩的游擊隊粉碎了納粹的一個又一個陰謀。自由最終必將屬於人民!誰都記得在影片的結尾,納粹軍官馮·迪特里施指著壯麗的薩拉熱窩對他的繼任者哀嘆地說:“看,這座城市,就是瓦爾特。” 8.《遙遠的橋》(美國+英國,1977): 這是20世紀70年代攝製規模最大的戰爭片,在大導演理查德·阿坦伯勒的旗下聚集了諸如詹姆斯·卡恩、邁克爾·凱恩、肖恩·康納利、羅伯特·雷德福、安東尼·霍普金斯等一干明星。但也正因為戲份分配的關係,使情節進展有如片段的組合,缺乏一氣呵成的氣魄,而且也拍得太冗長。不過即便如此,憑藉極其出色的攝影和明星們的傾力出演,部分場面仍令人有大開眼界之感。影片描述了歐戰尾聲的1944年,盟軍為了開啟通往柏林的道路直搗納粹首都提前結束戰爭,於是採取大規模的空降行動降落荷蘭。為了奪取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鐵路大橋,與佔有絕對優勢的德軍浴血奮戰的故事。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雖然付出了傷亡慘重的代價,盟軍仍遭失敗;不過,微軟公司於1998年出品的同名電子遊戲卻能讓你有重返當年戰場、甚至扭轉戰局改變歷史的機會。 9.《拯救大兵瑞恩》 (美國,1998):生命的價值 這部表現戰爭中拯救同胞的電影,看起來是在討論八條生命換一條生命的價值觀問題、探討拯救與被拯救這一古老的哲學問題,但透過故事的表面,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將人們的視線推向了人性的更普遍層次:在困境中人們互相關心這一綻放光輝的神聖品格。所以,巴黎的女孩子可以犧牲生命去愛護;母子的深情可以向戰友們傾訴。這是一部出色地調和了思想性和戲劇元素、既赤裸裸表現戰爭暴力,又不遺餘力讚美人性的作品。由於過度宣揚“大美國主義”,這部作品在藝術成就上不如同年出品、獲得“金熊獎”的《細細的紅線》出色。 10.《細細的紅線》(美國,1998):理智與瘋狂之間 隱居20年的導演特蘭斯·馬利克的復出,絕不是為了滿足觀眾對“奧哈馬海灘”式戰爭片的習慣性期待,而是透過一場噩夢般令人恐懼、殘酷到了骨子裡的血戰,對“戰爭”與“死亡”,“理智”與“瘋狂”發出天問式的疑惑。導演在本片裡展現出他駕馭鏡頭的非凡功力,鏡頭頻繁在旖旎的南太平洋風光和血腥殘酷的戰爭場面之間切換,逃兵威特在海邊呢喃的文藝氣息濃厚的內心獨白和撲面而來的滿山遍野的長草,以及鬼魅般出現的日軍,將戰爭中的荒謬恐怖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美軍攻入日軍營地後的瘋狂殺戮和日軍面對死亡的巨大恐懼,對戰爭中的“人性的理智”提出了有力質疑。也許就像該片的名字———來自於陣亡將士墓誌銘上的一段碑文所說的,“在理智與瘋狂之間只有一道細細的紅線”。

14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送你一朵小紅花》預售破億,元旦無同行和它battle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