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聽德雲社已經半年時間了,當初我不過建議他聽聽郭德綱于謙的相聲,沒成想逐步演變到他不但聽德雲社其他演員的相聲,還補看了《相聲有新人》、《歡樂喜劇人》,聽於謙在喜瑪拉雅上聊天,看《老師好》的電影,聽魯豫對郭德綱對德雲社的訪談...小朋友對德雲社著迷極了,我打算給他買個大褂,如何?
天天和娃在一起,我也難免跟著他聽相聲。我第一次知道郭德綱在2006年,透過《魯豫有約》對他的那期採訪,那時候我還沒有聽過他的相聲,卻對採訪中他講的一句話記憶深刻,大意是他說曾經感覺自己像在雞蛋殼裡,周圍迷濛一片,看不到任何前景。也不知道為什麼,他的那句話觸動了當時還沒有經歷人生洗禮的我。
這輪“補課”中不能不提那對博士夫婦,頂著北大交大的頭銜,出了幾本“相聲專著”,口齒尚不清楚,就想縱橫相聲界,令我這外行都啞然失笑。再聽郭德綱對體制內相聲發展狀況的“嬉笑怒罵”的段子,針砭時弊,鞭辟入裡,詼諧犀利,坦率灑脫。聽郭德綱的相聲,我可以全然放鬆身心和頭腦,不必邏輯推理,不必分析評判,就像滑雪時享受飛翔,聽音樂時那種物我兩忘,就是聽他和于謙叨叨叨,包袱不見得都高明,聽多了也摸出了他的套路,但並不影響聽相聲的樂趣,呵呵傻笑一通就完事了,該買菜買菜,該做飯做飯。《魯豫有約》還曾採訪過一個當村官的大學生,那個大學生在節目中說過一句話:體制內資源很多空間很小,體制外資源很少空間很大。幸虧郭德綱當年想給“大腕”當“狗”沒當成,在磨難和歷練中成了一條在九州四海騰雲駕霧的龍。
我也願意聽於謙嘮嗑,講講冬儲大白菜,講講喝小酒......都那麼接地氣,很真誠。他講他的小矮馬,讓我想起了我有限的騎馬經歷。我很喜歡馬,尤其是高頭大馬。我喜歡牧馬人那款車,也喜歡聽楊坤唱《牧馬人》。嚴格講,我只騎過一次馬,此外都是馬被人牽著,我坐在上面。那次騎馬,我只跑了半圈,就開始和馬離心離德,它下落時我上飛,它騰空時我下墜,幾下子,我的右腳就脫了馬鐙,等馴馬師趕上來勒住馬匹的時候,我手牢牢拽著韁繩,左腳還卡在馬鐙上,整個身體都吊在馬的左側,已經快支援不住掉下來了。楊坤會馬術,我記不清是不是他講過,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特別愛什麼,但當它就在你面前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沒有能力駕馭。這話頗有些“葉公好龍”的諷刺意味,卻是事實:我覺得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很酷,可卻沒生得一副好胃口,也從沒有真正的喝過酒;我向往策馬奔騰,跑了還不到200米,就要跌落下來。但不管怎麼樣,愛是一種能力,有愛有嚮往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