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的在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發展到了一個巔峰,當時的香港影壇可謂百花齊放。除了雙週一成外,還有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林青霞、李連杰、張曼玉等一眾明星。由於多年的商業體系打磨,當時的香港電影已經醞釀出更加繁雜的電影盈利法則和型別。即便是一直“唯利是圖”的香港電影,在當時已經孕育出如徐克、許鞍華、杜琪峰、吳宇森這樣大師級的導演。這些人一腳踏在電影商業的沼澤裡,用另一隻腳勾勒出詩意的光影世界。然而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隨著好萊塢電影的大兵壓境,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日漸開放,香港電影的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電影市場的衰落,同時伴隨著電影人才的流失。

在本世紀初香港電影人已經打出了拯救香港電影的大旗,祭出了被譽為港片巔峰的警匪作品《無間道》。從這一刻起,港片也開啟了和國產大片相愛相殺的18年。在這18年裡,國產電影市場一直存在兩種模式相互競爭,相互融合。以《無間道》為例,這部電影上映時,剛好國產大片的里程碑之作《英雄》上映。雖然是兩種模式,但是很多電影人也遊走在兩種模式之間,比如當時剛剛獲得戛納影帝的香港明星梁朝偉便同時參演了《無間道》和《英雄》,而內地的老戲骨陳道明,在參演了《英雄》之後,後來又參演了《無間道》系列的第三部作品。

雖然當年張藝謀執導的大片《英雄》在院線市場成為巨無霸,但是論及影片的口碑,它卻被《無間道》遠遠甩在了身後。後來《無間道》僅僅電影的劇本版權就賣了200萬美元,而且馬丁斯科塞斯根據《無間道》改編的好萊塢電影《無間道風雲》還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由此可見《無間道》雖然在票房上不敵《英雄》,但是論及影片的品質和口碑,《無間道》卻更有優勢。此後憑藉著《無間道》系列的成功,香港電影又複製出許多經典作品。

不過香港電影的衰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在2004年的時候,作為港片鼎盛時期的標誌性人物“雙週一成”已經相繼出走香港影壇,其中成龍、周潤發到好萊塢闖蕩,周星馳選擇到內地發展。這一年周星馳自導自演了他職業生涯的巔峰之作《功夫》,而同年上映的,由馮小剛執導的《天下無賊》,其實也有香港演員劉德華、林家棟的參演。從這兩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出,香港電影人到內地發展的大致兩種形式,一種是融入到內地電影體系,如《天下無賊》,一種則是帶著港片的原汁原味來到內地就地取材,開拓市場,如《功夫》。

在《功夫》和《天下無賊》的正面對抗中,顯然當時剛剛有些名氣的馮小剛,還不敵已經成名多年的周星馳,況且當年的《功夫》還有好萊塢資本的支援。雖然當時香港電影已經進入衰落期,但是在商業片這個領域,內地電影還明顯缺乏實踐經驗。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雖然口號一直是“香港電影已死”,但是即便是在垂死掙扎線上,香港電影人依然能夠帶給觀眾許多驚喜。如周星馳後來執導的《西遊降魔篇》和《美人魚》便接連打破了內地電影市場的票房紀錄,而徐克執導的《智取威虎山》和林超賢執導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主旋律電影,也更加彰顯香港電影人適應新市場環境的內在功力。

自2002年以來,內地電影人的代表人物張藝謀、陳凱歌等人便開創了以《英雄》、《無極》為代表的中國風風格的內地商業大片,這種型別的大片以大牌明星多,畫面華麗,營銷力度大來吸引觀眾。起初的階段這種型別的大片在院線市場還頗具競爭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觀眾對電影需求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視聽上的享受,而是能夠直擊心靈的故事。

隨著觀眾觀影需求的提升,內地電影人也逐漸對電影型別進行了創新,其中馮小剛執導的《集結號》,姜文自導自演的《讓子彈飛》,滕華濤執導的《失戀33天》均取得了不錯的突破。在百花齊放的氛圍中,內地大片開始多元化的發展。但是在票房至上的驅動下,仍有一些不好的現象存在。其中較為明顯的就是郭德綱、郭敬明等人的跨界發展。其實跨界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就出在急於求成,為了票房而不顧及影片的質量。其中郭敬明自2013年開始擔任《小時代》系列的導演,一直到現在共計執導了6部電影,在這些影片中,觀眾口碑的最高分僅有5.1分。但是因為每部作品的票房都還不錯,所以郭敬明便巧妙地存活在瞭如此競爭激烈的內地影壇。

雖然看似無傷大雅,但是郭敬明之流的存在,卻嚴重擾亂了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其關鍵因素在於他們即佔用了電影創作的資源,又沒有創作出真正的電影作品,這種矛盾,讓真正有志於電影發展的人,對這個市場望而卻步。有奶便是娘,最終造就的任何人都可以到電影市場掠食,但是擦嘴就走,卻不管電影市場後續的發展。

在這個方面香港電影人就要顯得更加敬業,他們無論任何人涉足電影行業,都要經過層層選拔。比如當年李碧華寫出了《古今大戰秦俑情》、《霸王別姬》、《青蛇》等電影的原著小說,但是李碧華卻沒有親自執導影片。諸如被譽為港片巔峰的《無間道》,其實這部作品的原著劇本是由麥兆輝創作的,但是因為他缺乏導演經驗,後來就和劉偉強合作聯合執導。

電影是一種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同時它又要有商品的屬性,而內地一部分以“大片”自居的創作團隊,僅僅把電影做成了商品,而忽略了它的藝術性。這樣的電影違背了電影初衷的同時,也讓觀眾在一場視聽盛宴之後摸不著頭腦。最近郭敬明打造的《晴雅集》便是這種作品的代表,在港片《拆彈專家2》面前,這部畫面華麗,明星頂流的電影,顯然失去了風采。電影除了視聽效果之外,更重要的在於作品對人性和思想的發掘,對流動時光的內在情愫。

已經融入了內地電影體系的港片,在用它最後的聲音呼喚著電影的意義。而像郭敬明之流以電影名義販售矯情的偽電影人應該早點認清自己的定位,這些可以參與電影,但是請尊重電影。在國產大片瘋狂發展的18年裡,香港電影一直在以一種姿態,警醒著內地電影人關於電影的真諦,關於觀眾的需求,港片的“垂死掙扎”,著實讓元氣滿滿的內地大片汗顏。

22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老男孩》,令人震撼的韓國電影,一場不可思議的極致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