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今天的標題,如果放在一個月之前,很多人都會以為我喝多了。

不過,現在回頭再看,無論是票房表現,還是福斯評分,都已經證明了上面的說法。

從國慶檔幾部影片判斷,《我和我的祖國》本來是最沒有賣座相的那部。因為,無論是從片名,還是對其幕後的了解。

大家會認為:又是一部獻禮的主旋律。而且,還是個命題作文。註定是那種老套又無趣、喊喊口號的片子。

只是,當看過之後,它還是重新整理了很多人對主旋律獻禮影片的認知。

歸根到底,還是那句話:事在人為。

或者,當導演選得靠譜,大家思路也比較對的時候,就應該會有這樣一部與眾不同的主旋律影片。

《我和我的祖國》請到了陳凱歌做總導演,黃建新做總製片人,張一白做總策劃,分段的導演分別是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甯浩、文牧野。

僅是從導演配置就能發現,這裡面選擇的導演,並沒有真正意義的主旋律導演,很多都是很有想法,也各自有代表作品的商業片導演。尤其是“瘋狂三部曲”的甯浩、“囧系列”的徐崢、第六代最賣座導演管虎,甚至連80後的票房新秀文牧野,都請來參與,就已經保證了作品不會那麼老土,或許會有驚喜了。

尤其是總導演陳凱歌,一直是個很有野心的人。就好像他當年拍攝的《大閱兵》,同樣是那種不安分的主旋律。而陳凱歌導演,在之前介紹拍攝《我和我的祖國》初衷的時候,他說,“有一些主旋律電影,比較標語口號化,你看不到生動鮮活的人,都是事情”,“而這次我們感興趣的,是人”。

這也是一個特別明顯的暗示。說明,他想以他的理解,來重新定義主旋律。

於是,在陳凱歌這段主旋律影片反思之後,再去理解這個片名《我和我的祖國》,你才會有更多收穫。

因為這不僅是一首歌的歌名,也是對整部影片主題的概括。

片名可以分為兩部分:“我”和“我的祖國”。其中的我的祖國,可以理解為國家這些年經歷的那些大的時代背景、大的事件,比如開國大典、香港迴歸、08奧運、兩彈一星等等,都是非常大的歷史事件。

而影片真正的核心,其實是片名的第一個字;“我”,就是曾經歷過這些事件的那些人,是每一個普通人。

比如,影片第一個故事,來自管虎導演的《前夜》,從這個段落,你就能明白整部影片的立意了。

這其實也是七個故事當中,拍攝難度相對最大的那個。影片關於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場面巨集大,涉及的內容也多。想當初,李前寬與肖桂雲兩位導演,用了一部超長的大製作《開國大典》,才再現了這一重要事件。

而管虎導演的《前夜》呢,卻拋棄了大的視角,重要人物,而是把這個事件的重心,放在了一件小事、一個小人物身上。

黃渤出演的工程師林治遠,是一個做事嚴謹認真的人,開國大典時候,新中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所用的旗杆,由他親手設計施工完成。而在當時的開國大典,他的任務就是保證電動旗杆能正常運作,準時、穩定的讓國旗升上去,不能出半點紕漏。

整個故事講的就是他怎麼試驗、測試、克服各種困難,最終,完成了這次任務。

我的描述聽起來很簡單,但是,管虎導演強就強在,他把整個過程處理得非常緊張、驚險,好像好萊塢大片那樣。

首先,他給了角色一個時間限定,在10月1日早上6點,必須全部測試完成,保證萬無一失,否則,這些天辛苦就要白費。同時,因為當時剛剛解放,國家百廢待興、技術落後,搞電動旗杆自然要面對更多困難。

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後,導演還設定了一個非常好萊塢的3分鐘營救,讓影片更加的緊張。

時間馬上就要到了,這幾個人到底能不能趕上最後的測試,最終圓滿完成任務,有這麼個懸念式的高潮,才讓黃渤在影片結尾的狂奔,變得非常精彩和刺激,也讓影片更加好看了。

而這,就是導演的能力了。

而這時候,恐怕已經沒人關心它是否是主旋律影片了,這首先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它非常精彩。

是的,在這麼多國家領導、歷史人物、重要事件匯聚的新中國開國大典上,《前夜》的男主角,卻是個小人物,是顆螺絲釘,是站在主席身後,幫助主席按電鈕的人。

這樣的故事,也基本為整部影片,定了調:歷史事件中的小人物。

尤其是黃渤的表演,在七個故事中也是非常突出的。黃渤以這樣一個角色證明,他可不光是個喜劇演員哦!

基本上大部分看過全片的人,都對這段故事讚不絕口。無論是甯浩的導演,還是葛優的表演,再一次證明: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北京你好》聚焦的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這個故事的視角比《前夜》還要更簡單、更普通,葛優演的就是一個北京的普通出租司機,但是,卻格外出色。

甚至可以說,它就是葛優近些年最好的一次表演,它讓葛優重新回到了90年代時候,那個最好玩的葛優。

感覺,在甯浩幫助下,葛優在片中難得的特別鬆弛、自如、毫無壓力,就像他當年出演的那些小人物一樣,特別普通、特別底層、特別貧。甚至有點不靠譜,從沒譜青年,變成了沒譜中年。

影片裡,特意用了一場戲,去塑造這個沒譜大爺。他機緣巧合得到了一張奧運會開幕式的門票,對於他這種愛吹、好面子的小人物,這無疑是特別驕傲的事情。

他呢,會以各種方式,跟認識的、不認識的,乘客、朋友,甚至開小賣店的人,不經意秀出自己這張來之不易的開幕式門票,再加上葛優非常出色的表演,特別的滑稽、甚至有些小人得志。

但是,就是這樣的角色才更真實、更有趣啊,他才是我們身邊普通人該有的樣子。

不講什麼大道理,也未必有太高的覺悟,但是,關鍵時候做出的一些事,反倒有他人性的暖意。

就這麼說,看完這段故事,我有兩個想法:一是,如果本片擴成長片,我仍然會很愛,也一定很好看;二是,非常希望葛優和甯浩有機會去合作一部長片電影啊,這倆人的氣場要不要這麼搭,要不要這麼出彩,真是很享受的一個狀態。

甯浩的《北京你好》,是藉著2008奧運,講了一個北京計程車司機的故事;而他的好朋友徐崢執導的《奪冠》,則藉著1984年女排奧運奪冠,講了一個上海小男孩的那點小心思。

同樣,很好看。

一北京,一上海,都是普通人的事兒,卻各有各的精彩。《奪冠》也是幾個故事中,我非常喜歡的一個。

上海出生的導演徐崢,在這個故事當中,注入了他對那座城市的記憶與熱愛。那些弄堂裡的家長裡短,是上海的市井氣,甚至很多上海的朋友,也對這部分非常滿意,認為它確實還原了記憶中上海弄堂的感覺。

小男孩鼕鼕一直暗戀著小美,小美馬上要跟父母出國讀書了,鼕鼕希望在小美走之前,送她一份禮物,但是,那一晚剛好是女排奧運會決賽。全弄堂的人,都等著用他家電視看比賽直播。

可惜,電視訊號又一直不好,必須要有人幫忙處理電視天線的問題。於是,鼕鼕必須在見小美與幫大家看女排這兩件事當中,做出選擇。

故事的趣味在於,鼕鼕只是一個幾歲的孩子。片子也拍得非常緊張與充滿趣味,甚至會有些感動。看完你才發現,雖然表面上是在講女排奪冠,實際上,這更像是你記憶中的一件小事,是關於女排奪冠時,你在做什麼的記憶重現。

而這,才是讓觀眾獲得共鳴、收穫感動的原因。

文牧野的《護航》,也是幾個故事中,我非常關注的一部。

畢竟,《我不是藥神》太成功了,他下一部作品,能否還會像藥神那麼出色,誰也說不準。於是,在這部《護航》當中,你能稍微找到些信心。

相比上面提到的三部,《護航》的優勢不在戲劇性上。但是,文牧野的這部《護航》,仍然展示出,他對演員指導、細節情緒把握方面的能力。

這樣一部片子,同樣是可以擴充成長片的,我也很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還有其他幾個故事,其實也都是嘗試從小人物著手。比如張一白導演的《相遇》。

它講的是那些為了祖國的導彈事業,甘願隱姓埋名、放棄個人幸福的科研人員。其實,這一部是非常動情的一部,最後張譯與任素汐彼此消散在人海中的傷感,也都在影片當中了。

而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其實立意很深。

他把一個內蒙精準扶貧的小故事,同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這種國家大事捏在一起。這其中,也有陳凱歌導演更多的寓意在其中。甚至,在這段故事裡,我總是隱約感受到一些超現實感。

薛曉路的《迴歸》關注的是香港迴歸,也是7個故事中,視角放得最高的一部。

雖然是高屋建瓴,但故事也仍然以種種伏筆去呈現內地與香港兩地普通人對於迴歸的期待。當《東方之珠》響起的時候,所有關於1997年的記憶,好像都回來了。

實際上,通過上面7個故事的描述,大家也會發現。之所以認為《我和我的祖國》會很驚喜,會好看。因為,它在探索一種新式主旋律電影的可能,就是,讓主旋律電影的主角重新迴歸到人,回到每個普通人。

這也是影片會引起觀眾共鳴的原因,它沒有把視角放得特別高,而是很底層,很普通,講的都是身邊事。即便有個大背景,他關注的卻並不完全是那些國家大事,而是當發生這些大事的時候,我們在做什麼。

做到了這一點,片子就有意思了。

因為那些國家大事本身,可能對普通人來說,還是太大、太模糊了。但是,在發生那些大事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記憶、有自己的經歷。

用主創的概括就是“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也就是,將那些重要的歷史瞬間,與我們普通人的記憶聯絡在一起,碰撞之後,就有了上面的故事。

比如,如何去講述祖國,本身是很難的。因為國家是一個特別概念的名詞,它太寬泛,太大了。而關於祖國的記憶,具體到每個人,可能都是一些小事:努力學習、認真完成工作、遵守公共秩序、愛你的家人、朋友,做一個善良的人。

實際上,每一個普通人,做的每一件小事,如果是對其他人有幫助的,是包含愛意的,這些小事匯聚起來,在我看,同樣是你對國家與集體的愛。

而《我和我的祖國》,試圖描述的,正是那些小事。而這些真實的、生動的細節記憶,遠比那些口號來得實在。

所以,觀眾從來不會抗拒主旋律電影,而是主旋律如何能更真、更實,普通人才會更有共鳴呀!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都說王珞丹是才女,看到她秀才藝,真是讓網友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