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
人們總是孜孜不倦想知道某些事件背後的“真相”,樂於去尋找答案!真相可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感,也可能給人們帶來少許安慰。而為了找到真相,某些人會透過一部電影去表達!
推薦理由今天推薦一部韓國電影--《殺人回憶》!應該還有不少網友對它不太瞭解。那麼我為什麼推薦它?因為:
第一,它是根據真實事件《華城連環殺人案》改編,在豆瓣影評中獲得8.9分,目前已超過51萬人評價。
第二,真實案件當時震驚整個韓國,網上爆料說當時韓國前後動用了200多萬警力,調查物件超過2萬人,指紋對照達4萬人,但還是沒找到兇手!而案件中的受害人共有10名(有些說是10個,有些說10多個,有網友知道準確資料的可以分享我),最小14歲,最大71歲,僅1人倖存。
第三,整個事件前後時間跨度大,33年後才找到了真正的兇手。不過因為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時代背景等原因,真實案件一直沒能破獲!而這部電影上映於2003年,當時真實案件還沒有被破,也就是說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不知道真正的兇手是誰!
第四,電影裡的兇手極其變態殘忍,用桃肉塞進死者體內。但也是這個兇手,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估計除了《孩子們》,還沒有這種犯罪電影吧?
第五,電影中的重要線索:他的手很柔軟,也是唯一強調的線索,因為這是唯一倖存者提供的線索。(個人認為)也可以說是最沒用的線索吧,礙於當時時代背景,這個線索也一直沒揪出兇手來!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非此部電影)說過:真相是不輕易給觀眾希望,不撒謊,不欺騙,也不刻意強調悲痛。或許這部電影中,真相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可能導演還有更深的意義。
個人看法這部片最特別的就是:在影片中看來“最有利”的證據放在不同的時間點上,每一次疑點的出現都挑戰著兩位警察的推理能力,也直接挑戰著熒幕前的觀眾的推理能力。
而每一項新證據的出現,都和之前出現的證人和證據有著似有似無的關聯性,更加深了本片懸疑的氛圍。十分有戲劇張力的攝影,更將每一幕可疑兇手所做出的動作和反應,如果你也親臨觀看這部電影,或許也會在電影中每個“發現”的緊張moment,預感到“兇手就快出現了”!跟著兩位主角警察和疑犯之間的驚險對峙和追捕。這或許也是導演想讓觀眾進入狀態的原因之一吧,難怪大部分人會給予高分的點評!
本片飾演警察的兩位演員,將調查謀殺案前後相當有說服力的心靈轉變,呈現的相當真實自然。不過本電影沒有《火線追緝令》那樣有著大場面的血腥畫面,或是各種不同的死法,但卻相當精準的傳達出那種面對疑犯無能為力的絕望。
最後影片拍得“劇力萬分”,已是一流商業大作。因為拍攝的題材是1980年代中期的真實事件,影片中大量融入當年韓國時代背景,帶領觀眾曾“穿越時空”,回到那個年代:圍捕罪犯,卻不夠人力,因為軍人被派出鎮壓遊行;而警察先是對犯人嚴刑拷打,後又引導犯人作“殺人回憶”進行誘供,還有那無休止的空襲演習,無一不讓(韓國)觀眾想起那個時代帶來的創傷。
在一流的商業技法中又能載入沉痛的集體反思,或許這也是韓國電影崛起並在亞洲稱雄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