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大秦賦》完美收官,這部長達78集的歷史正劇宣告結束。當眾多觀眾慨嘆渭陽君嬴傒是最悲情男人時,我卻看到了一個高大的柱石,一個定海神針,讓蕭牆之內穩定無憂,為秦王朝的發展強大保駕護航的真正男主。
接受意外 俯首稱臣渭陽君嬴傒本是秦國太子安國君贏柱的寵兒,是秦朝王位繼承人的不二人選,然而世事難料,在趙國做了八年質子的贏異人,嬴傒的弟弟,在呂不韋的謀劃和保護下,半路殺出,奪取太子之位,打得嬴傒措手不及。
嬴傒不但丟了太子的位子,還搭上了師傅士倉的性命,而且自己也被貶為庶人,發配邊關。地位的巨大落差,讓這位光鮮而炙手可熱的嬴傒成為人人避之不及的戍邊小卒。
再次回到咸陽,是在老秦王駕崩,父親安國君即位之時,心軟將他召回,沒想到父親只做了三天王位,便一命西天。此時華陽夫人的養子嬴子楚,也就是贏異人即位當王。贏子楚打出感情牌,兄弟二人才冰釋前嫌,嬴傒俯首稱臣,被任命為駟車庶長,主管宗是事務,也就成為宗室眾臣的領頭人。
由此,一路走來他忠心耿耿,一切以大秦國事為重保嬴子楚、嬴政兩代秦王,踏平六國,稱霸天下,完成統一大業,堪稱是秦國的一顆定海神針,功高蓋世,流芳千古。
削弱楚系 保全宗室就嬴政於水火。當初贏異人能成為太子,全仰仗華陽太后的勢力,華陽太后就是楚系勢力的代表,華陽太后為了能順利掌握政權,所以將贏異人認為養子,並改名為子楚,所以當子楚稱王時,他只是個傀儡,華陽太后大權在握,因此,楚系勢力不斷壯大,也威脅到宗室。
當三年後子楚病危之際,華陽太后要立楚女的兒子成蛟為太子,以便繼續掌權。當然成蛟年少,而且並無雄才大略,嬴傒等宗室也不認為成蛟有當王的本事,於是宗室族人就想讓嬴傒自立為王。
在矛盾激化之時,嬴傒兩難,他不是沒有此心,別忘了,三年前他就應該當王,然而,經歷暴風驟雨的洗禮,他以成熟的個性,放棄自己的執念,救出趙姬,救出嬴政,讓大王詔命得以頒佈。嬴政繼位,太后趙姬、仲父呂不韋輔政。政變被平,楚系被削,天下太平。
面對做秦的最高統治者的誘惑,他不為所動,放棄機會,一切以大局為重,國家利益優先,還有什麼比渭陽君這一舉動讓人敬佩的呢?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白帝城託孤的典故,劉備在病危之際曾說:“如若阿斗不才,彼可取而代之”。可諸葛亮卻選擇了一生輔佐無能的劉禪,為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如果說諸葛亮當年真的自己稱帝,在封建忠君思想觀念中,名不正言不順。那麼嬴傒要是趁機奪回本屬於自己的王位,可謂名正言順,而且也會得到宗室的鼎力支援,然而他沒有,由此可見,忠臣多麼值得敬佩,他就是大秦政局穩定的柱石。
戳穿嫪毐 剷除奸佞嫪毐可謂一顆毒瘤,在呂不韋的睜一眼閉一眼和太后趙姬的縱容下,勢力逐漸強大,而且狂妄放肆,是咸陽城裡的新貴。秦王、宗室、相邦呂不韋、長信侯嫪毐,四股勢力,可謂勢均力敵。當然,宦官專權,禍國秧民不可留,何況他竟出口狂言,要立自己和太后的兒子當王,真是不作不死。
渭陽君早就想拔掉這顆毒瘤,怎奈有太后庇護,然而嫪毐肆無忌憚,竟然姦汙渭陽君的妻子,逼得她一屍兩命,這件事兒成了嬴傒揭穿嫪毐的導火索,他冒著殺頭之罪帶刃上朝,在大殿之上,執意戳穿嫪毐的真實身份——假侍人,而且與太后苟且,違背倫理。
他怒火中燒,剛正不阿,敢於揭穿奸佞的勇氣,一部分是為報私仇,更主要的是為國除奸。然而正當他要把嫪毐和太后的醜聞公諸於眾時,秦王嬴政一劍砍斷嬴傒的右臂,斷臂之痛,讓他清醒了許多,深深地認識到這種魯莽是不能達到肅清毒瘤的目的的。
因此,當秦王到府上向他道歉時,他完全沒有責備和怨恨,並且理解了大王的良苦用心,以大局為重。在秦王等的周密部署下,渭陽君幫助大王剷除了嫪毐這顆毒瘤,使得政局穩定。
喪妻之辱,斷臂之痛,奸臣當道,朝政混亂……所有這些都讓這位宗室老臣難壓怒火,雖有莽撞行為,但錚錚鐵骨,忠貞不渝之心日月可鑑。同為宗室的贏虞卻投靠奸臣,投敵賣國,伺機不軌,讓觀眾大跌眼鏡,恨之入骨,留下千古罵名,真的不能相提並論。
再說趙國先太子,趙佾被篡位之後,一心以個為人利益為重,並與倡後苟且,致使趙國在趙偃去世後沒有穩住政局,由此,為秦滅趙提供了機會。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更見渭陽君丹心一片,可照汗青。
知錯就改 謄《書》請罪鏟佞罷相,嬴政親政,重用外客,宗親不滿,於是便有驅逐外客的預謀,宗族眾人慫恿渭陽君嬴傒向大王請命,又以自焚威脅。宗族子弟忠誠不假,但紈絝居多,能擔大任的人少之又少。
但他們並沒有自知之明,於是先從為秦修渠的鄭國下手,進而驅逐所有外客,包括李斯在內,當秦王被逼把外客驅逐之後,宗親們掌管大權,然而問題也接踵而至。尤其是看似簡單的修渠工程,當他們認為竣工之時,卻出現水流不動的現象,後大雨驟至,大堤決口,良田被淹,一切都在意料之外,渭陽君懵了,一下子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
恰逢此時收到李斯的《諫逐客書》,文中精闢的分析,透徹的說理,讓渭陽君慚愧至極。然而,當他要把這份奏摺呈給大王時,得到宗室族人的阻撓,無奈他只能燒了這份奏章。
然而沒有這些為大秦效力的外客,宗室之人在要職的位子上將政事處理的一塌糊塗,甚至造成了不可收拾的下場,深深地刺痛了渭陽君的心,因為這樣的結局並非他的本意。
還好渭陽君能幡然醒悟,他用左手把自己背下來的《諫逐客書》謄寫出來,足見其對這封諫書的認同和佩服,不顧宗室的反對,將諫書呈遞給了秦王,並在大殿之上,毅然領讀,並斬釘截鐵的說:“臣請大王廢除逐客令,召回外客”,當然結局皆大歡喜,外客重回咸陽,大王也答應會對宗室之人任用賢德。
知錯就改,作為高官厚位的渭陽君來說,這樣的勇氣難能可貴。雖不曾負荊請罪,但“我不能罔顧大秦的利益”,“只有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才能有大秦的千里河山,沒有外客鼎力相助,就不能有大秦的將來。”大徹大悟不易,知錯就改更難。大秦這艘船上能有這樣一個護航之人,何愁統一大業不能實現?
嬴傒在《大秦賦》中,由太子到戍邊小卒,再到駟車庶長,封為渭陽君,成為宗室之首,可謂兩朝老臣,為嬴政父子坐穩江山立下汗馬功勞。
雖說他一生起伏跌宕,但信念不改——一切以國事為重,最後壽終正寢。雖有些許過錯,但瑕不掩玉,與趙姬的情感糾葛,也只能說渭陽君重情重義,先國後家,何以為悲!由此,名垂青史。“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據史書記載,安國君的確有一子叫嬴傒,但是隻記載了他的名字,並沒有記載其他的任何資訊。而在劇中,編劇卻給予他很多的出場機會,地位也是舉足輕重,可見這個人物是眾望所歸,也就是人們對忠臣的期望,只有忠於國家,以國為重,才能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也是編劇的一個主旨所在,忠誠愛國是一個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