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預測到《小丑》會票房火爆,就像當年沒有人能預測川普會競選獲勝。《小丑》當然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但絕非神作。以歷史而論,恐怕是金獅獎歷史上水準最差的影片之一。它既沒有漫畫電影的娛樂性,也遠非超一流的社會學電影。它被影迷們鑽研的神祕或矛盾細節,很多甚至是由於被華納干涉修改而產生的BUG,而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和美國票房上的成功,則比電影本身擁有更多社會學意義上的耐人尋味。
文|李小飛
編輯|金石
1
《小丑》是一部很簡單的電影。它是DC漫畫英雄《蝙蝠俠》系列中的經典反派「小丑」的單獨傳記片,準備的說是一部前傳——講述「小丑」精神上的誕生。這個《蝙蝠俠》系列裡最出彩的反派,最早誕生於1966年《蝙蝠俠》中,由愷撒 · 羅摩洛飾演。也最早給予了小丑玩世不恭的氣質。不過這時的小丑還不成熟。
1966年版《蝙蝠俠》中的小丑
這個角色最早一次大放異彩,是在1989年蒂姆·波頓的《蝙蝠俠》中。蒂姆 · 波頓導演是反主流的暗黑哥特美學的代言人,偏愛各種古怪的角色,他顯然對蝙蝠俠這種高大上的英雄不感冒,把所有的創作衝動都放在了傑克 · 尼科爾森飾演的小丑身上。所以,蒂姆 · 波頓可以說是「小丑」的精神教父。在波頓的電影中,小丑本來是一個正常人,因為掉入化學溶液中毀容,才變成放浪形骸,報復社會的「小丑」,片中有一段戲最能表現蒂姆 · 波頓的「小丑美學」——「小丑」帶著幾個手下到美術館去搞破壞,所有古典美學氣息濃厚的油畫(包括沒招誰沒惹誰的倫勃朗自畫像)都被他們塗抹破壞,但當一個手下想要塗花一幅不知所云的怪異暗黑系油畫時,小丑忽然阻止了他:「不要塗,這幅畫的藝術成分很高,我很欣賞!」也就是說,越是主流價值觀認為的「真善美」,在小丑眼裡就越是虛偽廉價。而這一點在希斯 · 萊傑版的小丑身上被髮揚光大。
「小丑」喜歡的畫
希斯 · 萊傑飾演的小丑,創造了漫畫英雄電影反派角色的演技巔峰,也因為希斯 · 萊傑演完這一角色後,在28歲的年齡突然離世。更使這一角色具有傳奇性,與希斯 · 萊傑人戲不分。而傑昆 · 菲尼克斯版的《小丑》,正是基於這一版的小丑進行創作的,因為希斯 · 萊傑的小丑在他的以往經歷上給予了很多想象空間。而作為前傳的《小丑》正好著力於此。而與之前那些偏漫畫化的小丑不同的是,傑昆 · 菲尼克斯演的是現實主義的小丑,他誕生於現實的塵土中,是根據以往的小丑形象所進行的再創作。傑昆 · 菲尼克斯,這個在《角鬥士》等片中展露出神級演技的大師,為本片減肥52磅,又苦心鑽研腦病變患者的獨特笑聲,他的努力不僅僅是因為敬業,也是因為有希斯 · 萊傑珠玉在前的巨大壓力。作為前傳,《小丑》講述了那個「殺不死你的東西,會讓你變得更加怪異」的神祕反派,他如何沒有被殺死,而又如何開始變得「更加怪異」。
電影中,那個不為名,不為利,一心只想揭露人性的醜惡的奇葩壞人哲學家一開始想當一個好人,遵守這個世界的一切規則,卻不幸活成了一本名著:《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而當他大徹大悟,開始蔑視並且與這些規則對抗時,他獲得了新生。這是一部披著漫畫電影外衣的《計程車司機》——導演毫不掩飾這一點,還請來了曾經的「計程車司機」羅伯特 · 德尼羅來出演最終徹底把小丑逼瘋的脫口秀老油條。更加意味深長的是,這部徹底拋棄了商業漫畫電影風格元素的社會學影片,最終創造了10億美元的票房,先是在威尼斯電影節成功,然後在美國大賣,最後在中國成為熱點話題。要知道,華納的電影市場專家們看了此片半成品後完全不抱任何希望,一頓指手畫腳要求修改(小丑是否殺死和侵害了暗戀的女鄰居,在電影中表現暖昧,這並非影片的藝術表現,而是華納干涉修改的結果),還不肯再出錢,還是導演和主演出錢拍完的,結果本片就像當年的川普競選一樣,用票房數字打了華納高層的臉。巴爾扎克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祕史」。電影也是。《小丑》的火爆,讓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美國。
2
美國,從歷史上來講,是歐洲的逆子。是歐洲的下層叛逆者創造的年輕國家。歐洲是一個有過輝煌但現在已經衰老了的文明,一個沒落貴族,而美國是一個叛逆的新生兒,雖然沾滿了血汙但充滿了朝氣蓬勃的生命力。馬汀 · 斯科塞斯在拍攝反映美國早期不同國家移民幫派械鬥的《紐約黑幫》時,便不乏禮讚地說,美國起源於街頭,是從血腥的械鬥中誕生的文明。這兩種文明下產生的電影,當然不同。在中國的電影評論史上,曾有歐洲電影與美國電影的高下之爭,歐洲電影曾經更得主流學術界和文藝青年的青睞。歐洲電影長於表現生命體驗,深刻但往往悲觀。而美國電影長於表現未來和希望,較淺薄但往往充滿生命熱情。有人笑言:如果用中國的歷史打比方,歐洲是貴族門閥的社會,而美國是科舉的社會,是歐洲的貧下中農建立的國家。歐洲人以出身高貴為榮,而美國人以出身低賤,但仍然能夠成功為榮。很多人把心無雜念,智力不高,但努力虔誠,最終成功的阿甘,看作是美國精神的代表。美國人相信只要奮鬥,就能成功,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因為他們認為現實中就是如此——福特,洛克菲勒,都是工人出身,而比爾 · 蓋茨大學也沒上完。《鐵拳男人》中,主人公在大蕭條中失業,領救濟金,當他成為拳王后,去退還曾經的救濟金,他說,因為我相信我們的國家,國家幫助我們每一個人,現在我走運了,不需要幫助了,就要把錢還回去——而這個時代,美國正和蘇聯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意識形態上的爭奪。這是特別特別典型的美國電影。
從個人層面上,我們在美國電影中看到的是信仰奮鬥,信仰美國夢的美國,上升到國家層面,相信你也看過一個絲毫也不新鮮的解讀:看美國電影的《超人》,飛來飛去替人解決麻煩,就知道這就是美國人眼中的美國——屬於全世界的警察,鋤強扶弱,上至打擊外星侵略者,下至扶老太太過馬路,無所不能。美國人愛看這種甚至在外人看來有點單純幼稚的電影,因為他們就是相信這個世界有奇蹟。而今天的「小丑」,不但拯救不了世界,甚至連自己都拯救不了。在電影裡,「小丑」開始心地善良,努力向上,然而,同事出賣了他,老闆侮辱了他,社會福利拋棄了他,名人算計了他,這個城市(國家)被為富不仁的商人掌控了……嗯,這個腔調眼熟嗎——我很完美,沒有一點錯,但是這個社會太壞了,逼得我無路可走,千錯萬錯都是社會的錯。在過往的美國電影裡,這樣的美國可一點都不眼熟。電影,是現實社會的一面鏡子,《小丑》,講了一個好人如何被醜惡的社會逼瘋的故事,並最終推出了「奮鬥無用,唯有反抗」的結局,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不僅贏得了一直看不上美國電影的歐洲三大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的青睞,還引起了美國人民的共鳴,拿下了10億美元的票房。高曉鬆提過,今天的美國已經不是60年代那個昂揚向上的美國,曾經在上個世紀創造最大國家奇蹟的美國,貌似病了,也老了。看了《小丑》,有點相信。
3
1986年,吳宇森連續電影失敗,被公司發配臺灣地區,他憤而拍出《英雄本色》言志,結果一炮而紅,從此走上大導演之路。
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香港經濟下行,「人人都無工開」,社會一片愁雲慘霧。電影也不再光明向上。
後來,周星馳拍出了《少林足球》,在電影中他用這樣的角色,諷刺那些面對困難便只知道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而且迫害妄想狂的認為別人害了自己的那些人。而周星馳的少林隊,克服了種種困難(包括賽制的不公,敵人的暗算),最終取得了勝利。
所以,《少林足球》鼓舞了香港,橫掃2002年香港電影金像獎。當時,頒獎者對周星馳說:感謝你讓香港人在這樣的時候還笑得出來。所以周星馳代表了真正的香港精神——不是怨天尤人,推卸責任,而是戰勝困境,努力奮鬥,樂觀向上。但更多的時候,電影改變不了現實,只能反映現實。漫畫電影從來沒有脫離現實。《蝙蝠俠》系列中的哥譚市,你可以把它看作是美國的縮影。《蝙蝠俠前傳》拍攝於911之後,他所探討的還是:要不要給英雄更大的權力,犧牲更多的公眾隱私,來打擊恐怖分子。片中角色關於蝙蝠俠是不是權力過大的探討,實際上可以理解為:要不要給CIA更大權力,能夠用竊聽等手段,來預防恐怖襲擊……而《蝙蝠俠前傳2》的結尾,也表現了這兩種訴求的兩難。是信任英雄(權力),使面對強敵(恐怖分子)時有更大的能力,還是相反,保持對權力的警惕,但因此把弱點暴露給敵人。但矛盾歸矛盾,《蝙蝠俠前傳》仍然還有著作為強者的自信。但《小丑》的故事和它的票房成功都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美國,一個不再關注外部「敵人」,而控訴內部環境的美國。當然,這只是一部成功的電影,不代表全部,也許很快,我們又可以看到一部「心懷天下」,「拯救世界」,「提升士氣」的美國電影。世界當然是由多面構成的。不過,今天的《小丑》仍然足以讓人覺察,《小丑》,一部優秀的電影,但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可能正在生病的美國。
-
1 #
-
2 #
然後 這片都講真的 並不太好看
-
3 #
也許他們更願意相信自己手裡的槍
-
4 #
那這部電影為什麼不能再國內上映,讓我們這些無產階級接班人看看資本主義的惡略多好。
-
5 #
他們應該相信偉人。
-
6 #
其實我想說下哪吒會變成那樣,龍王和申公豹抱怨自己那麼努力什麼都沒有才導致有這麼多事發生,甚至老百姓冷嘲熱諷,自私冷漠,愚昧無知,這些都是都是是元始天尊造成的,這些都是天庭造成的!
-
7 #
阿凡達的背後,是一個相信外星人比地球人善良的美國
復聯的背後,是一個相信超級英雄的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