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饒舌歌手坎耶·維斯特(侃爺)

老朋克是用憤怒的吶喊挑戰假道學,哥特風則看到比粉飾太平更接近世界真實的幽暗深淵。而哪些音樂家最能體現近十年的時局變化?

HeartlessKanye West - 50 Hip Hop Beats Now!

音樂家面對新冠疫情的方式,也對應著他們不同的曲風,從舉辦音樂會的方式就可以看出差異。

美國的硬漢搖滾樂隊“金屬製品”,採用露天汽車影院的形態舉辦演唱會。樂迷們把車子停在車位看熒幕上的表演,這符合美式傳統的作風。

疫情期間,美國的硬漢搖滾樂隊“金屬製品”,採用露天汽車影院的形式舉辦演唱會

法國電子音樂大佬讓·米謝·雅爾一向熱衷於挑戰音樂會的新形式,首次舉辦了VR虛擬音樂會,活動名稱叫作“在一起孤獨”,音樂會的畫面上是眾多3D虛擬角色隨著電子音樂節奏搖擺。

在澳洲有個老朋克樂隊還想堅持巡演,63歲的主唱說,心臟病發過5次都不怕了。

早已裝了心律調節器的他還是在奮力演出,無意為了病毒就走“朋克養生”路線,除非主辦單位說要取消。

樂迷的情感投入

雖然現在很多不同曲風的音樂家都在線上開音樂會,很多事無法一概而論,但是對某些忠實於單一風格的樂迷來說,音樂的確必須是一種完整的生活風格,從穿著搭配到政治立場都跟音樂一致。

不同風格的樂迷之間,往往難以相互理解,甚至在圈子間彼此厭惡。

美國樂壇上黴黴與侃爺的長年恩怨雖然劇情複雜,但起始多少帶著饒舌與鄉村兩種音樂的衝突。

YesterdaysGuns N' Roses - Use Your Illusion II

而這種“音樂家戰爭”早就發生了,例如狂野的“槍與玫瑰”主唱羅斯,看不慣“超脫”樂團主唱柯本的憂鬱脆弱,柯本則憎惡羅斯的大男子主義。

“槍與玫瑰”樂隊

這成為搖滾史上的經典撕逼案例。柯本與羅斯的粉絲也明顯互相鄙夷。

最近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當粉絲喜歡一個音樂家,通常喜歡的不只是音樂,音樂家的個性也是同樣重要的因素。

在表面崇尚世俗平等的西化現代社會,可能追星是最為張揚的個人崇拜行為。

粉絲會用各種瘋狂行為,拉近自己與偶像間的距離,甚至在看不慣的時候予以摧毀或殺害,例如披頭士的約翰·列儂被刺殺。

音樂史上最早的“搖滾明星”,很可能是19世紀的匈牙利鋼琴大師李斯特,或是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

19世紀的匈牙利鋼琴大師李斯特可能是音樂史上最早的“搖滾明星”

據說,李斯特演奏的舞臺下,每次都擠滿快要昏厥的狂熱粉絲,他們將李斯特穿過的服飾、抽過的雪茄都視若拱璧;帕格尼尼居住的飯店樓下,則老是圍滿等待的粉絲,他們用神秘色彩的八卦把帕格尼尼想象成擁有超自然魔力的人——就像後來1930年代美國藍調樂手約翰遜一樣是“與魔鬼做了交易”,這類“魔鬼傳言”往往也潛藏著社會對藝術家行為越過正軌的厭惡。

現在人們所知道的青年亞文化,主要是20世紀大眾消費社會的現象。

雖然早在法國大革命時代,各種社會階層就已經開始用歌曲、服飾積極表達自己的社會態度,19世紀也有了追星現象,但是真正初具雛形是在大眾媒體興起後的流行音樂文化時期。

1920年代之後的美國爵士樂青年,或者愛聽爵士的德國反納粹“搖擺青年”,他們已經在音樂裡找到了一種生活態度的宣言。

這樣的音樂宣言到了1950年代搖滾樂興起後,反叛又變得更加強烈。

英國的亞文化群體“愛德華男孩”不喜歡戰後對服飾的經濟節約,欣賞黑人的長版西裝,買來愛德華七世年代(1901-1910年)寬鬆垂墜的舊衣,梳起誇張的飛機頭,聽起新興的搖滾樂,後來就成為了披頭士的一代。

The Beatles(英國搖滾樂隊)

音樂亞文化的譜系學

查爾斯·達爾文曾在《物種起源》中提到過洞螈,把它作為“適者生存”的典型。斯洛文

音樂亞文化自1950年代之後快速擴張,衍生出豐富的風格種類。

斯洛維尼亞搖滾樂隊在平壤演出新聞

如果單獨拿搖滾樂裡的朋克風格來檢視,底下就還可以再細分成“後朋克”“藝術朋克”“暴女朋克”“華麗朋克”“牛朋克”“旋律朋克”“恐怖朋克”“凱爾特朋克”“無政府朋克”“基督徒朋克”“硬核朋克”等令人眼花繚亂的風格。

根據國外音樂串流平臺Spotify的計算,世界上最少有1300種以上的音樂型別,每個都可能構成某種音樂亞文化群體。

就拿“後朋克”來說,這是一個影響巨大的後期分支,雖然在樂曲裡仍然延續原先朋克的某些曲式與節奏,但是樂曲的氣氛、情緒變得很不一樣。

例如“歡樂分隊”的經典歌曲《愛會把我們分開》,不再是早期朋克對社會的吶喊顛覆,雖然裡頭的鼓聲仍然體現著一種焦急的節奏,但是歌聲卻已然變得抑鬱,帶著一種絕望的無謂。

這個例子可以呈現出音樂型別是怎麼轉變的,最早期的朋克是大量美國青少年受到披頭士等搖滾樂團的影響,手癢難耐,紛紛開始在自家車庫裡DIY搞出“車庫搖滾”。

但是,這種青春生猛發展到最後也會變成庸俗套路,於是新一代年輕人開始質變而跳脫窠臼,情緒上也不再兇猛憤怒,而是逐漸偏向世故內省。

“歡樂分隊”當時已經開始被稱為“哥特風”搖滾,也逐漸開啟蒂姆·波頓式暗黑路線、以黑色眼影妝容為代表的亞文化。

當後朋克音樂家逐漸遠離老朋克,原本的朋克倒不會因此消失,甚至有可能作為新鮮的復古風格重返。

新老之間如何互相看待,也是很有趣的事情。兩種風格雖然可以批評對方的缺陷,但是某方面來說還是有共同的精神。

老朋克是用憤怒的吶喊挑戰假道學,哥特風則看到比粉飾太平更接近世界真實的幽暗深淵。

特朗普喜歡聽“滾石合唱團”、尼爾·揚、“皇后合唱團”、“扭曲姐妹合唱團”之類的硬派老搖滾,競選活動經常播放“皇后合唱團”的歌曲《我們是冠軍》;許多特朗普支持者偏愛復古合成器電音“蒸汽波”,把“蒸汽波”音樂改造成畫風奇特的“特朗普波”音樂。

《我們是冠軍》

前面已經提過合成器電音對後朋克有影響,這類電音包含了各種輕快的迪斯科舞曲、流行樂風格。

而“蒸汽波”又是近十年流行的一種復古潮流,通常是拿當年的老舞曲、廉價的罐頭音樂來拼貼,搭配上那些年流行的未來主義、霓虹豔麗的視覺影象,讓這些陳年舊夢既帶有反諷與幻滅的批判,又多少帶點懷舊的感情。

藝術家意在表達反諷又模稜兩可的細微情感——起碼“蒸汽波”原先發展出來的美學態度是這樣的,不過許多特朗普支持者把這看成完全正面的懷念。

特朗普佛羅里達集會結束大跳YMCA,人群跟著歌聲一起扭動

特朗普本身就是1980年代精神的典型代表人物,把那個時代的賽博朋克想象與特朗普支持者的政治主張拼接起來,就變成了新型的“特朗普波”音樂。

原先“蒸汽波”的音樂家紛紛表示反對,指“特朗普波”的出現誤解了他們原先的音樂精神。

2010年代的精神

2010年代已經結束,哪些音樂家最能體現這十年的時局變化?對歐美地區而言,或許是饒舌歌手坎耶·維斯特(侃爺),以及2016年因肝癌去世的搖滾歌手大衛·鮑伊。

這兩位音樂巨星曾經一度被網路謠言連在一起,因為鮑伊1972年的專輯《齊格星塵與火星蜘蛛的興盛與衰亡》封面上,很巧合地出現了“K·West”的字樣。

大衛·鮑伊

鮑伊是位縱橫樂壇的“變色龍”,他多變地嘗試搖滾、電音、靈魂樂等各種樂風,一再以今日之我告別昨日之我,最著名的就是在概念化專輯《齊格星塵》中扮演雌雄莫辨的虛擬人物——外星搖滾歌手“齊格星塵”。

Let's DanceDavid Bowie - Twogether - 80's, Vol. 1 (Le meilleur des hits des années 80)

雖然鮑伊有時似乎政治意識不太正確,可是他成功地在主流樂壇掀起了顛覆性的性別思維。他在1987年的柏林圍牆演唱會,據說可能影響了德國統一。《滾石》雜誌在他過世之後,直接稱他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明星”。

德國外交部在推特致意大衛·鮑伊,感謝他“幫助推倒了柏林牆”

但鮑伊的逝世,發生在一個傳統搖滾樂影響力逐漸衰退的年代。

2010年代最佳的流行音樂,大多數都是饒舌樂和電子樂,而侃爺就是這十年中饒舌音樂最重要的代表。

他幾乎重塑了音樂潮流,《我的奇特幻想》被眾家樂評媒體視為“十年來百大最佳專輯”的榜首。

《我的奇特幻想》

2010年代是社交媒體平臺全面興起的年代,是民粹主義運動的年代,是中美對立加劇的年代,是黑人抗爭運動的年代,侃爺並不僅僅是一個八卦新聞纏身的人物。

他不僅代表了搖滾衰落時期最有名的流行音樂巨星,還體現了這一藝術身份及旅程帶來的掙扎。

他與泰勒絲的推特戰火,持續的躁鬱症與爭議,支援特朗普與競選美國總統引發的爭議,再度放棄支援特朗普的過程,以及他對於種族主義態度的反覆,這些都反映了這個年代的精神狀態——這種狀態從音樂中體現出來,所有粉絲也都參與其中。

泰勒絲

18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金掃帚獎如約而至:《晴雅集》、《赤狐書生》主演全員入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