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重要的熱門檔期,每年國慶檔都有幾個大片競爭激烈。
今年適逢70週年慶,國慶檔成為主旋律電影的天下。9月30日,《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大片同日首映。
《我和我的祖國》以2.9億首映日票房,反超了《中國機長》。
要知道,此前的預售中後者穩居首位。並且,《中國機長》和《攀登者》作為型別化更突出的作品,理論上比拼盤集錦式的《我和我的祖國》更佔優勢。
《我和我的祖國》有一個極為巨集大的片名,有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甯浩、文牧野七位導演組成的“中國電影夢之隊”,有葛優、惠英紅、黃渤、吳京、周冬雨、彭昱暢、劉昊然等不同年齡梯隊的演員陣容。
七大導、全明星、主旋律命題作文,反而讓人擔心。
但影片看完後卻讓人長舒一口氣,滿滿的感動。
有的導演用“天線超人”的愛情故事講女排奪冠。
有的導演把“汶川”(創傷)和“北京奧運”(榮耀)揉到了一起。
有的主演全程戴著口罩,都能渾身演技,比如張譯。
有的配角只有兩三句臺詞,也能讓人記住,比如雷佳音的“稀碎”。
任何人都無法反駁的是葛優,鏡頭前一站,“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1949年開國大典、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84年女排奧運奪冠、1997年香港迴歸、2008年北京奧運、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2015年與2017年閱兵,這些歷史大事件,被《前夜》《相遇》《奪冠》《迴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這七個獨立篇章,演繹出了歷史書裡看不到的人物和狀貌,可愛又鮮活。
“國家時刻”與“我的時刻”
時間、時刻,是全片貫穿始終的最主要的“隱形角色”。
時間,在開篇的《前夜》中甚至用非常具象化的字幕打了出來。負責開國大典當天電動升旗的工程師林治遠(黃渤 飾)必須要在驗收前解決阻斷球的問題;
《奪冠》中小男孩鼕鼕想與馬上出國的女孩小美送別,但那段時間整個巷子的人都要用他家電視機看女排比賽直播;
時間是《相遇》中女方(任素汐 飾)口中的“三年”和黑白遺照;是《北京你好》中的奧運會開幕式;是《迴歸》中中英兩方爭執不下的“交接時間”——升降旗的時間;是《護航》中女飛行員的前半生。
平凡人的人生時刻與國家的歷史時刻交匯在一起。
但大國在幕後,小我在前臺,“我”的存在感置於祖國大事件之前。以小人物的視角重返歷史現場,這種從巨集大敘事到微觀敘事的轉換,是七個篇章一致的創作思路。
開篇管虎導演的《前夜》奠定了這種敘事視角。最有意思的是,這樣的一種“小我”的微觀視角,在《前夜》中通過後期特效進行的視聽化處理讓人印象深刻。在“偽紀錄片”復原的開國大典“現場”中,黃渤飾演的工程師林治遠用細聲耳語地方式提醒毛主席按下電動按鈕。
一個黃渤的過肩鏡頭、主觀鏡頭、模糊的主席背影,卻很激動人心。
徐崢的《奪冠》的敘事視角來自一位小男孩。一邊是自己喜歡的小女孩馬上就要出國了,自己要送禮物給她,一邊是女排比賽的關鍵時刻。重燃35年前舉國沸騰的女排奪冠,導演選擇在上海的一條小弄巷裡,通過一個小男孩的兩難處境呈現出來。
甯浩的《北京你好》將奧運會背景落腳到北京計程車司機張北京(葛優 飾)身上。薛曉路的《迴歸》把香港迴歸的歷史性場景通過鐘錶匠、香港警察、中方旗手的心理狀態展現出來。《白晝流星》中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的場景,改變了貧困地區兩個少年的人生軌跡……
《我和我的祖國》著眼點不是偉人,而是各行各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大家透過你我他普通人的人生時刻去重返歷史記憶,這是這部影片首先能拉近與觀眾距離的原因。
同樣的命題作文,不同導演風格
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甯浩、文牧野七位導演,包括總製片人黃建新,他們貫穿了從第五代到新青年導演的作者序列。
七個命題作文,七場“最後一分鐘營救”。
怎麼去做這個最後一分鐘營救,導演藝術水平的梯隊高下立現。
從導演個人風格來解讀《我和我的祖國》也頗有意思。
管虎、徐崢、甯浩三位導演的作品最符合短片的創作規律:小切口、矛盾主線明確、有高潮/反轉。
管虎的《前夜》是他一貫的“男人戲”,主要角色除了自己出場5秒的老婆樑靜,其他與黃渤搭戲的就是王千源、歐豪、魏晨、胡軍等人飾演的角色。管虎導演的節奏掌控很好,固定鏡頭、跟拍、運動鏡頭,不同景別的選擇,一切鏡頭排程都很講究,豐富而又錯落有致,連同鼓點的音效也是他的影片中必有的。
“屋頂”在這一段中致敬了姜文的《邪不壓正》,功能也有點像。
偽紀錄片的鏡頭讓人瞬間想起《阿甘正傳》中阿甘與總統時空粘合的特效處理,包括王千源逆人潮而出的那個長運動鏡頭,都很打動人。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徐崢的《奪冠》地域性極強,上海弄堂、黑白電視機、上海話,白背心,黑板報,刀子嘴的上海老太太,婀娜的上海女人(劉濤飾 演),他還原了80年代老上海的氣息。
在故事idea上,《奪冠》的創意有阿巴斯的影子。阿巴斯有一部短片就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因足球賽困在小巷中的事情,切口很小,情感很真。不過,徐崢的視聽和排程也很有想法。就像他的電影,無論《泰囧》還是《港囧》,場景空間感都很強。
那句“咱家電視訊號太不好了!”太可愛了,借小孩子化解了歷史事件的“意義”之巨集大與隆重。
甯浩的《北京你好》也貫徹了他一貫的元素:“瘋狂喜劇”、地域性極強、市井小人物、驚喜與意外的敘事情節。
甯浩的喜劇裡藏著人文關懷,用一種不煽情的方式流露。“汶川”、“觀眾席的欄杆是老爸裝的,就是要去摸一哈兒”讓人心頭一緊,但喜劇中和了悲傷,汶川地震的慘痛經歷也與北京奧運會非常自然地糅合在一起了。
這個短片沒有變成春晚小品的關鍵在於,那個葛優無奈低頭看自己沒穿紅球鞋的鏡頭(全場觀眾爆笑),到最後小人物沒有得到任何被認可的榮耀時刻,這是甯浩高明的地方。
很有意思,《北京你好》把所有煽情的點都變成喜劇包袱了。
張一白導演的《相遇》,雷打不動的,是他擅長的愛情故事。它之所以也不差,其一是公車上有一段長達6分鐘的長鏡頭排程,巨集大歷史的資訊全都在車後窗外的背景中;其二是任素汐拿到報紙後指給張譯看的段落,兩個在人潮中相隔,這裡的排程致敬了《青春之歌》(包括後面也出現了這本書的細節)。《相遇》的缺憾是敘事太依賴於人物對話。
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命題是最難的:神舟十一號和扶貧。
《白晝流星》在故事創意上容易讓人聯想到《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偷神父銀器的那個經典段落。在視聽呈現上,像導演本人分享的一樣,遠離都市,表達從處女作就有的對“土地”的眷戀。少年視角與大格局、“土地”與家園、浪漫和詩意,這一切都彰顯著凱歌導演的風格。包括田壯壯飾演的李叔的角色,都是早期第五代作品中慣有的好人形象。
不過,讓劉昊然和陳飛宇一起洗澡互剪頭髮,凱歌導演還是挺“與時俱進”的。
薛曉路導演的《迴歸》起初一些情景包括臺詞都有《歲月神偷》的神韻,但在核心創意上與管虎的《前夜》有些撞車。她的人物總不在一個空間內,非常疏離,像《北京遇上西雅圖》系列一樣,她總喜歡“空間分離”的男女角色。
文牧野的《護航》是七個篇章中唯一的女性題材,講述了一個從小立志成為飛行員的女主呂瀟然(宋佳飾)由“領航”變“護航”的故事。略顯遺憾的是,它“領航”變“護航”的核心矛盾轉折並不激烈,相較之下難免顯得平淡。
歷史瞬間,全民記憶
“我和我的祖國”,成功的地方在於落腳點選擇了每一個“我”。
只有平凡的你我,才是大時代的見證者。
從文化意義上說,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講述全民經歷的《我和我的祖國》無疑是一部適合全家人觀看、有儀式感、有意義的國慶檔電影。
《我和我的祖國》首映禮觀影現場
因為從1949到2017,這些歷史事件無論50後、60後、70後、80後,還是90後、00後,總有一段歷史記憶是屬於那一代人的,每個年齡層的觀眾都能找到熟悉的時代場景,總能被瞬間拉到那個記憶點,感慨萬千。
從主旋律電影創作的角度來講,在“主旋律+型別化”(《戰狼》系列、《紅海行動》等新主流大片)這樣一種創作路線越來越流行的前提下,《我和我的祖國》走出了一條小切口的文藝路線。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反思《無問西東》,同樣作為短故事集錦並帶有文藝氣質的電影,它口碑最高的兩段——章子怡搭檔黃曉明的段落、王力巨集的段落,與《我和我的祖國》的創作思路有異曲同工之處。
從明星運用的創作取向上對比,中國特色電影產生了一種獨有的“數星星”式的全明星獻禮片(按照好萊塢的明星制絕對想都不能想)。
從《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等巨集大敘事系列到現在的《我和我的祖國》,曾經在獻禮片中,認明星是普通觀眾的一種樂趣,而現在,找明星變得並不再重要,歷史事件本身的情緒感染力似乎就已足夠強烈。
“獻禮片”是中國特色的產物之一。《我和我的祖國》不再以執政黨領袖或英雄人物為核心物件,敘事視角轉向為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區別於歐美的個人主義英雄,走出了一種巧妙的高認同感路線:既個人化又強調通過個人付出乃至於個人犧牲融於歷史。
最後說一句,葛優和甯浩的長片,速速安排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