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於12月25日上映的戰爭片《1917》傳來新的訊息,這部電影將採取一鏡到底的方式展現給觀眾,全片110分鐘只有一個鏡頭。
《1917》的導演,凱特·溫斯萊特的前老公薩姆·門德斯對此表示,“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選擇,這必須有一種發自內心、身臨其境的感覺。這部電影的製作方式是為了讓觀眾儘可能接近那種體驗。”
《1917》由美國夢工廠出品,喬治·麥凱和迪恩·查爾斯·查普曼主演,薩姆·門德斯將與“低俗怪談”編劇克里斯蒂·威爾遜-凱恩斯編劇,講述的是一戰故事。
全片由攝影師羅傑·迪金斯把影片所有的鏡頭場景合成為一個鏡頭,去全程追蹤兩名為了拯救1600條生命穿越槍林彈雨戰場傳遞情報的英國士兵。
我們知道,蒙太奇和長鏡頭是影片兩種不同表現方式。蒙太奇主要通過剪輯技術把故事畫面重組以符合影片的表達需求;長鏡頭則是把一個連續的情節用一個鏡頭來表現。
長鏡頭的好處是這樣的鏡頭往往帶動情緒,給人以震撼力。難處是對導演和演員的要求都很高,尤其對導演在場景、人物、情節發展的掌控力上是個考驗。
對於薩姆·門德斯來說,眼裡滿是批判和離經叛道的他對嘗試電影藝術領域的不同可能一直是樂此不疲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嘗試一鏡到底的原因。但這部電影並不是純正的一鏡到底是由後期合成的。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時長119分鐘的《鳥人》也是如此,由10多個鏡頭合成最終的一鏡到底。希區柯克首部彩色片《奪魂索》也是這種偽一鏡到底。
一鏡到底是趨於極限的長鏡頭,全片沒有切換點,對導演和演員的要求想想都可怕,而且很難一次拍成,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和物力。但偏偏純正的一鏡到底也有人樂於嘗試。
時長最長的一鏡到底是1965年安迪·沃霍爾拍攝黑白電影《帝國大廈》8.5小時的時長絕無僅有,而他製作這部電影的目的僅僅是“製作一部觀賞性極低”的電影,顯得好無聊。
他成功了,這部電影的觀賞度確實極低,只是把攝像機放在那紀錄了8個小時內帝國大廈的變化。
一鏡到底的傑作也不少,2002年俄羅斯導演索科洛夫拍攝的《俄羅斯方舟》時長100分鐘,用一個鏡頭展現了200多年俄國曆史,很了不起!
其他的,德國導演塞巴斯蒂安·席佩爾2015年拍攝,獲得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提名,時長138分鐘的《維多利亞》,也非常經典。影片並沒有因為一鏡到底弱化戲劇情節,而且演員的演技不是一般的贊。
日本導演三谷幸喜2013年拍攝的100分鐘的《大空港2013》攝影只有山本英夫一人,拍得非常有趣,至今豆瓣的評分仍高達8.3分。
還有一些電影的長鏡頭雖然不是一鏡到底,但也長的離譜。比如華人導演畢贛也是長鏡頭的擁躉,《路邊野餐》一個長鏡頭42分,到了《地球最後的夜晚》更有一個鏡頭長達7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