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和加里·奧德曼
《不朽真情》1994年
貝多芬死後的追憶,展現“永恆的愛情”。
貝多芬28歲時耳朵就不行了,他瞞著,32時給一名醫生友人寫了封信,“我身上最高貴的”正在失去,41歲,貝多芬聽不到了。音樂家失去聽力,是悲劇,是命運,貝多芬寫了《命運交響曲》,九最佳。
曾看過一部恐怖加里·奧德曼片,名字忘了,一名音樂家在選擇失去十指還是聽力時,選擇了前者。
關於貝多芬的性格和價值體系,一直是佳話,先是支援拿破崙,牆上掛著畫像,可拿破崙稱帝了,貝多芬暴怒。有一段軼事,貝多芬和歌德是好友,一天兩人散步,迎面來了一輛馬車,帶著貴族的徽,路窄,要麼人過要麼車過,貝多芬站在路中央,迫使馬車讓道,這時歌德已經摘下帽子,站在路邊了。
為什麼都想和加里·奧德曼合作?憑藉《至暗時刻》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加里·奧德曼戲路之廣,對角色理解之深,完全是沉溺式的表演,要是導演不說“OK”,他就一直往下演,演到劇本前面了。
《不朽真情》和《至暗時刻》中,奧德曼一出場就是貝多芬和丘吉爾了。
約翰·列儂和亞倫·約翰遜
《無處的男孩》導演是之後拍攝了《五十度灰》的女導演薩姆·泰勒-約翰遜,1967年出生。2007年拍攝《無處的男孩》時正在搬家,18歲的亞倫·泰勒-約翰遜來試鏡,並贏得了約翰·列儂的角色。2010年長女出生,2012年薩姆和亞倫結婚,同年次女出生。
約翰·列儂逝世時,還要過很久,我才出生。關於列儂,所有的記憶也只是二手的記憶,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英國或者愛爾蘭的一場演出,列儂唱了《想象》。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想象世上沒有天堂
It's easy if you try
如果你試著想象,其實並不難
No hell below us
腳下沒有地獄
Above us only sky
頭頂只是藍天
Imagine all the people
想象世上所有人
Living for today
都活在當下
Imagine there's no countries
想象世上沒有國家
It isn't hard to do
去想象並不困難
Nothing to kill or die for
沒有戰爭或殺戮
And no religion too
也沒有宗教
Imagine all the people
想象所有人
Living life in peace
生活在和平之中
臺下坐著政要。有人低頭,有人搖頭,有人看著他,列儂嚼著口香糖。倫敦奧運會的閉幕式再現《想象》。
《無處的男孩》講述列儂的少年時代,跟著姨媽長大,15歲才回到母親身邊,他的反叛大概就是在那時形成的,可列儂又是那麼平和和悲傷。
列儂的理性主義追求一條沒人理解的精神之旅,或許小野洋子能理解一二。
列儂死後,沒有葬禮。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和安東尼·霍普金斯
《希區柯克》2012年
《希區柯克》講述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經典電影《驚魂記》的拍攝過程,及在此期間希區柯克和妻子關係的改變。《驚魂記》在1960年上映,這一年希區柯克61歲,他在81歲過世,一生拍攝大約50部電影,《驚魂記》是晚期作品,拍攝一波三折,但還是希區柯克,來自上世紀中葉的純粹懸念電影,不露點,不見血,配音又是傳統的,只靠懸念吸引人,當然《海斯法典》也“功不可沒”。
《驚魂記》中最經典的是那場可怕的“尖叫”,在《希區柯克》中有現場的高度還原,開始時珍妮特·李就是叫不好,逼得希區柯克親自上場,拿刀“刺殺”珍妮特,她的尖叫也是真實的。如今,“希區柯克”成了懸念的代名詞,恐怖不僅來自外部,更多的是來自內心,心理學,特別是精神分析學成為電影表現手法之一。但有時一支雪茄就是一支雪茄。
“戀母情結”於1900年由弗洛伊德提出,至今不斷完善,也有爭議,《洛麗塔》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是完全不信“這種一家人的三角戀”的。
《希區柯克》由安東尼·霍普金斯和海倫·米倫主演。
霍普金斯在1991年憑藉《沉默的羔羊》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雖然他的戲份只有16分鐘。《沉默的羔羊》也同樣是心理分析,霍普金斯飾演的角色首先是精神病學家。《驚魂記》中的諾曼·貝茨不能或不想放棄嬰兒期對母親的……情感,而《沉默的羔羊》中的水牛比爾在童年遭到繼母虐待,前者的弒母和戀母是統一的,後者的情感體系也是。兩種人格纏鬥,似乎完全符合了“男性變態殺手都來自沒有父親和強勢母親的家庭”。當下,時代在變,人卻沒進化得那麼快。
維多利亞女王和朱迪·丹奇
《布朗夫人》1997年
63歲朱迪·丹奇飾演42歲維多利亞女王。演技沒得說,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一開始不理解怎麼不找個年齡相當的演員,之後慢慢理解,基於時代不同,19世紀的風尚和道德觀,而且是女王,角色寧可沉也不能輕,同齡的當代女演員不一定能駕馭,便讓年長的來扮演。朱迪·丹奇最廣為人知的角色大概是詹姆斯·邦德的上司。
奧黛麗·赫本和珍妮弗·洛夫·休伊特
《奧黛麗·赫本的故事》2000年
即便是奧黛麗·赫本自己,也在幾年後承認,自己不是飾演《蒂凡尼的早餐》中霍莉·戈萊特的第一人選。
《奧黛麗·赫本的故事》以《蒂凡尼的早餐》為軸,幾乎全面展現了赫本的前半生,包括她的成名和不如意的婚姻,最後又回到《奧黛麗·赫本的故事》,結束全片。
詹妮弗·休伊特掌握了赫本的形,沒有體會到她的神,但赫本的“神”又不是霍莉·戈萊特的,但詹妮弗飾演的卻是《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兩部電影都不會相會的平行線。
個人認為,詹妮弗可以飾演霍莉,而赫本可以飾演扮演了霍莉的詹妮弗,當然這是不可能的,當赫本在1993年因癌症過世時,詹妮弗13歲。赫本170cm,《蒂凡尼的早餐》這場紀梵希秀是為高挑、瘦削的赫本定製的,詹妮弗157cm。赫本說過一句名言:“我是讓人尊重的女孩。”意思很明白,我不性感,見了面只能握手,詹妮弗在一次評選“全球最性感女星”中排名第14位。《月亮河》,雖然有1000個版本,赫本是理解得最好的,但她的吉他指法是錯的。詹妮弗也是歌手。
穆罕默德·阿里和威爾·史密斯
《拳王阿里》2001年
56勝5負,“蝴蝶舞步”,20年22次獲重量級拳王,獲得羅馬奧運會金牌。奧運會聖火的點燃儀式,隨著技術進步,一定日新月異,但點燃聖火的最終還是人,1996年,患有帕金森綜合症的阿里點燃聖火。
進入越戰時代,穆罕默德·阿里拒絕入伍服役,被剝奪冠軍頭銜,禁賽3年半。在越戰初期,沒人知道戰爭的結果,他的話是極端的反叛。
“我絕不會跑到萬里之外去謀殺那裡的窮人,如果我要死,我就死在這裡,咱們來拼個你死我活。如果我要死,你們才是我的敵人,與中國人、越南人和日本人無關。我想要自由,你們不給;我想要公正,你們不給;我想要平等,你們也不給。你們卻讓我去那裡替你們打仗。在美國你們都沒有站出來保護我的權益和信仰,你們在自己的國穆罕默德·阿里家都做不到這些。”
1968年,阿里的女兒出生,只是一年後,反戰浪潮席捲全美,1970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阿里拳手資格恢復,1971年阿里迎來第一場比賽,挑戰當時的冠軍,但以失敗告終,第二場比賽同樣失敗,1974年擊倒喬治·福爾曼,奪回7年前失去的金腰帶。1979年和1985年,阿里訪華,受到鄧小平接見。
《時代》百年百位名人排名第1位。
《拳王阿里》講述穆罕默德·阿里成為拳王之路。比起KO,他的疲憊讓人印象深刻。拳臺上的疲憊和社會中的疲憊。威爾·史密斯為了飾演阿里,做了微整形。
戴安娜王妃和娜奧米·沃茨
《戴安娜》2013年
“能夠飾演戴安娜——這個全世界都熱愛的標誌性人物,我感到榮幸,我期待迎接在銀幕上飾演她的這項挑戰。”
《戴安娜》講述戴安娜和心臟外科醫生哈斯納特·汗的不為人知的戀情。
2008年哈斯納特·汗在接受《每日電訊報》採訪時公開了這段秘密關係。哈斯納特說戴安娜對他們的關係非常認真,去巴基斯坦見了他家人,而且穿上了當地傳統服裝,甚至“想改信伊斯蘭教”,在他主動結束這段關係後,被戴安娜糾纏。
他的話可信度有多大,沒人能說清。戴安娜的迷亂倒是真的,但身為王妃或前王妃,底線還是有的。
但有種人,不論做過什麼,還是有人愛。戴安娜死後,關於她的私生活就逐漸曝光,可英國人民還是愛戴她,戴安娜還是“人民的王妃”,甚至,英國之外的人民更加愛戴。一個永遠改變英國王室的人,一個可能顛覆英國王室的人,在今天竟影響著凱瑟琳王妃和梅根王妃,兩人都不想掩飾對戴安娜的追隨,無論在服飾上還是婚禮誓言上,並且進一步改變著英國王室。
《戴安娜》和事實有些出入,但至今所有的“戴安娜電影”都是站在王妃一邊的。
娜奧米·沃茨生於澳大利亞,和妮可·基德曼是同學,18歲時,娜奧米不知為什麼放棄了演戲,去日本當模特,度過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光”。澳大利亞和日本,透過二戰詭異地戀愛了。
娜奧米還出演了《穆赫蘭道》和《金剛》,不久前發現她也是《雙峰》第3季中的一個角色。
弗洛伊德和維果·莫特森
《危險方法》2011年
德國和奧地利出天才啊,別管是哪一種。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20世紀最偉大心理學家之一,但是,心理學也在進步,弗洛伊德已被超越,他的理論只是心理學分支和墊腳石,很危險。
心理學是科學,但不能被觀察。弗洛伊德的天才是硬生生弄出來了一整套理論,其古典哲學的通透和完善程度,普通人無力反駁。
《危險方法》的主角是弗洛伊德和榮格。女主角是凱拉·奈特莉飾演的薩賓娜·斯皮勒林,患有20世紀初經常發生在女性身上被稱為“歇斯底里”的病症,精神分析學是弗洛伊德在1896年首次提出的,薩賓娜是1906年接受榮格治療的。童年回憶,愛戀和移情構成了電影的大部分內容。因為病患薩賓娜,弗洛伊德和榮格分道揚鑣,前者一生信奉“力比多”,這是他的學說的核心之一,後者已看到這個詞不足以概括一切。
如今,精神分析學作為一種解釋,於文學和藝術中影響很大。
維果·莫特森,《指環王》中的阿拉貢和《綠皮書》中的託尼。莫特森出生在紐約,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丹麥人, 幼年搬到丹麥,之後去了南美洲,在牧場生活,11歲和母親去了美國。同時,莫特森還是出版了作品的詩人、畫家和攝影師。
他說過一句名言,關於電影:“一切始於靜止,一切始於沉默。電影就是光與時間的藝術。”
弗吉尼亞·伍爾芙和妮可·基德曼
《時時刻刻》2002年
結構精巧,或者說機巧。普利策獲獎作品,過譽了。
《尤利西斯》譯者蕭乾曾說,“意識流還不太適合中國”,他說這句話是在1996年,25年之後,還是對的。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意識流沒那麼深,不是完全讀不懂,讀不懂的是她這個人。她是女人,當然,但沒有性別。她有天才,但駕馭不了,她看不上《簡·愛》,說“到底是家庭教師,到底是墜入情網”,可她要是不結婚,早就自殺了,她也的確自殺了,她的第一次精神崩潰是在13歲母親過世時,第二次是在22歲父親過世時,精神病伴隨了伍爾夫一生,從1912年30歲嫁給了猶太人,到1941年將衣服口袋塞滿石頭走進河裡溺亡,伴隨伍爾夫的是無性婚姻和《到燈塔去》、《達洛維夫人》和《奧蘭多》等意識流小說,也是伍爾夫所留下的。
妮可·基德曼憑藉《時時刻刻》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確是成熟的表演,完全沒認出來,怎麼連臉型都變了?她完全演繹出了伍爾夫精神的恍惚和遊離狀態,她的“神”不知道去了哪裡,反正不在她的身上。妮可·基德曼拿著一支菸,眼神中什麼都沒有,又包含了一切,家人就在她左右,她不能融入,她也不能融入環境,整天擔心戰爭,她的丈夫是猶太人,萬一德國人贏了怎麼辦?當然,伍爾夫心底的擔心,不是倫納德,而是糾纏了她一生的東西,這東西從13歲第一次精神病發作開始,誕生了她的天才和哲學,又在46年之後將她溺死。
弗吉尼亞·伍爾夫留給倫納德的遺書:
最親愛的:
我感到我肯定又要發作了。我們都無法再經受那可怕的時刻。這次我不會再痊癒了。我出現了幻聽,心神不能集中。因此我將採取最恰當的行動。你已給予了我最大可能的幸福。你在每個方面都做到了極致。我相信,在可怕的疾病來臨之前,沒有誰能像我們這樣幸福。我無力再奮鬥下去了。我知道我是在糟蹋你的生命;沒有我,你才能工作。我知道,因為事情就是如此。你看,我連這張字條也寫不好。我再也看不了書了。我要說的是: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歸功於你。你對我一直非常耐心,你是那麼善良,人人都知道。如果還有誰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現在一切都離我而去,剩下的只有你的善良。我不能再繼續糟蹋你的生命。我相信,再沒有誰像我們在一起時這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