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片《少年的你》有感
“這是我們的樂園,
這是我們曾經擁有的樂園!”
――《少年的你》開篇
我想我應該慶幸因疫情影響給我帶來的居家隔離,讓我在這獨處其間惡補了許多沒看的電影、電視劇。昨天看了《少年的你》,豆瓣評分8.4分,算是國產電影裡的高分了,我是衝著評分看的這部電影,若不是片名太青春讓許多人錯過,我想它的評分應該會更高一些。
不得不說這是近年來難得看到的良心片,堪比徐崢的《我不是藥神》,電影直視社會的陰暗面,直戳人們的心靈,揭開美好的虛幻下掩蓋的殘酷現實,它像一束光照向被人遺忘的角落,給躲在裡面的那些孤獨的靈魂多少帶來些許慰藉。
並不是好的演員演什麼都受人追棒,也不是所有名導的片子都被大眾所接受,編劇是電影的靈魂人物,好題材也該有好的編劇去詮釋。真的很感謝影片的編劇、導演、演員,影片的成功三者缺一不可。對於影片選材視角、出色的表現手法,演員對角色的把握就不多說了。真心建議沒看過這部電影的你花上135分鐘能完整地去體會一下電影中每個人物的對話、神態和那不經意間流露出的眼神,包括只給幾個鏡頭的配角比如審訊陳唸的女警察、班主任男老師等等,(當然最好能座在電影院裡去看,可惜影片是去年上架的,不知現在是否還放映。)
現在讓我們來說說由《少年的你》引出的關於教育的幾個話題。
1、校園欺凌事件的原罪
看了《少年的你》一些影評,許多觀點都說被欺凌的孩子性格多內向、自卑並且不善於溝通,認為這類孩子多來自於單親、貧窮、或父母離異、或夫妻不和的家庭,其實現實中有許多單親、貧困、離異家庭的孩子性格很開朗、他們不僅和同學打成一片,有的甚至成為同學們中的佼佼者,成長得很優秀,也有從家境不錯、父母雙全的家庭走出的孩子,性格怪異不合群也會成為被欺凌的目標。究其原因導致孩子內向、自卑性格形成的原因不是貧窮、物質的缺失,他們缺失的是來自家庭的關愛,這種關愛可以出自家庭的任一成員:父母,或祖(外)父母,如果可能也可以是兄弟、姐妹,被關愛的孩子才能開啟心門,與人傾訴自己的煩惱和憂慮。
其次欺凌別人的孩子也並非都擁有優渥的家庭環境,也許優厚的物質條件,會使這類孩子自認為高人一等,容易成為欺凌者,究其原因他們仍是缺少來自家庭的關愛,沒有人告訴他們這樣做是錯誤的,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善待這個世界,或許他們的家長本身就是冷酷自私的。
其實現實中也有不缺少家庭關愛的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凌的,但因為孩子有父母的關愛,可以和父母傾訴,父母及時幫他們做了止損,而這樣的家長往往很少去學校理論,多數都選擇給孩子轉學,讓孩子擺脫被欺凌的環境。
最好的教育是家人的愛,愛的缺失是校園欺凌事件的原罪,冷漠自私的家長教育出的孩子,或膽小受凌,或霸道凌人,所以家庭教育是校園欺凌事件的原罪。
2、校園霸凌事件的幕後推手
如果說原生態家庭缺失的愛是引發校園欺凌的原罪,但使原罪漫延的卻是隱形在幕後的推手,他們表現出的冷漠遠比原罪更可惡,更讓人細思極恐。
胡小蝶跳樓本質是因學校霸凌事件引起的。學校和老師卻佯裝不知。因為陳念用衣服蓋在胡小蝶的身上,他們就把陳念推出去,還大方地告訴陳念:別怕,有什麼說什麼。陳念什麼都沒有說,只是說或許胡小蝶不願意讓人看到她(死)的樣子。儘管如此,陳念還是沒有逃脫被惡整的命運,她面對椅子上的紅色墨汁,想起了當初的胡小蝶。
影片中班主任老師的表現讓人心寒入骨,面對陳念椅子被同學潑紅墨汁,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一句:“誰幹的,離高考還有幾天了,還搞這種惡作劇”。透過他和陳唸的對話,表明班主任很清楚陳唸的家庭情況,如果陳念家境好,父母和班主任打好關係,他還會這麼處理陳唸的問題嗎?顯然不會,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真實教育狀態,這就是我們的孩子所在的教育環境。如果老師發那麼一點點善心,管一管霸凌者明目張膽的所作所為,結果也許就會變得不一樣。
而對於樓梯事件發生後,學校的解決辦法也只是換了個班主任而已,之所以校園欺凌事件頻繁發生,無疑是一些學校和老師間接成了霸凌者的幕後推手。
與其說是陳念小小的一個善舉,不如說是老師的冷漠和學校的無視,讓陳念成了下一個被欺凌的目標。
其實學生之間,鬧予盾受欺負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校方能妥善處理,就不會導致霸凌事件發生,霸凌事件開始多是小打小鬧,正因為周圍環境的漠不關心,才使事情發酵,如果做為老師發現問題能及時化解,如果學校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霸凌事件的發生。可惜現實沒有那麼多如果,我們的孩子在冷漠環境裡被冷漠教育著,而在冷漠中長大的孩子,再去教育下一代。
惡與罪的距離並不遠,有時它遠比罪更具有殺傷力。願某些育人者遠離作為推手的惡,做到“育人先育己”,生兒為人要先善良。
3、教育缺失的一課
影片裡有一段陳念和鄭易在車上的對話深觸人心。
陳念問鄭易:“但是你知道事實是怎樣的,對不對”。
鄭易沉默了許久才對陳念說,他上學時不愛睡覺,班主任建議他考警校或醫學院,因為這兩種職業會經常熬夜,後來他當了警察卻特別愛睡覺,因為有些事有些人不想看見。鄭易眼中的有些人我想不單是魏萊的母親。或許還包括冷漠的班主任和自以為事的同事女警察。
順便提一下,我很討厭影片中的那個女警察,一個懷了孕的女人,還是個有文化的知識女性,表現出的冷血無情和自以為事真是很讓人反胃和生厭,演員演的很到位,演出了生活中為數不少的這種人的面孔。
當陳念反問女警察:“向我們這樣一直忍耐一直忍耐,只想熬過高考的人,我們這樣是錯的嗎?那麼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是這樣的話,你放心把你的孩子生出來嗎?”我想看到這裡許多人都會和女警察一樣陷入同樣的沉默。
陳念說:“高考完我們就變成大人了”
“我媽說當大人就一點好,記性會變差, 所以什麼事都不用往心裡去,反正都會忘記。”
“但是從來沒有一節課教會我們如何變成大人。"
鄭易對陳念說:長大就像跳水 ,閉上眼睛什麼都別想往河裡跳,河裡頭有砂子有石頭還會有蚌殼,我們都是這麼長大的。
是的,我們都是這麼長大的。
缺失愛的教育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成長為大人,長大了他們才分辯出善與惡,美和醜。有的人長大了甚至也分不清善與惡、美與醜、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教改改了那麼多年,初不知我們的教育最缺失的一課就是教人如何做“人”。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由於成長、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差別。
三字經又說:“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如何給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我想這才是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如果家庭缺失了對孩子做“人”的教育,我們可以讓學校補上來,如果連學校都缺失了這堂課,那麼我們的教育會越來越糟。這也是近年霸凌事件頻繁發生的重要原因。
4、沉默的大多數
“他們一直在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胡小蝶說。
每起學校霸凌事件,都不是一時的突發,它都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可悲的是在這個慢長的發展過程中,少有人站出來去指責霸凌者、來保護受害者。
先說陳唸的同學, 在陳念椅子被倒紅墨汁的時候選擇沉默,在陳念被推下樓梯的時候選擇沉默,是什麼使他們變得如此冷漠?或許他們不夠強大,他們僅能保護好自己,或許他們所受的教育就是如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他們選擇做沉默的大多數。
再說勸鄭易放棄追查欺凌事件的老楊,霸凌事件對老楊來講見怪不怪,不值得費心思去追究,為什麼他這麼漠然?或許他的孩子就在這個學校,或許他熟識這個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亦或許霸凌者的家長說不定就是他的老朋友、老同學。他選擇沉默也有他的理由。
你看一起嚴重的校園霸凌事件就被這沉默的大多數人避重就輕地,不疼不癢地化解了。
後來就連充滿正義感的鄭易也選擇了沉默,這個世界太複雜,在我們眼裡簡單的對與錯,在某些人眼裡看來並非那麼簡單。
5、總有些光讓人感到溫暖
陳念說:“讀書考試,上好學校想變成最聰明人,找到答案。如果可能的話保護世界。”
“那說好了,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小北說。
儘管陳念被同學欺凌,當她看到小北被人群歐時,仍然善良地選擇報警。所以家庭的缺失並沒有讓陳念變得自私冷血,正如她給胡小蝶蓋衣服時,或許心裡很害怕,但她還是去做了。再有安慰陳唸的那個男生,也表現出了善良的一面,他和她對於欺凌事件的沉默,並非不想去阻攔,只是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能力阻攔,反而會使自己會身受其害。
正因為知道告訴老師、報警都解決不了問題,無助的陳念才去找小北做保護神。小北本是個小混混,因為陳唸的善良卻激起了他沉在心底的人性本善。
小時候我們受的教育是:人生下來是平等的,長大了我們知道那些人生而平等的道理都是騙人的,真相是人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正如影片中魏萊的臺詞:“我媽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當然也有老鼠的子女不甘心打洞,最後變成龍和鳳的。但他們付出的艱辛和努力,比那些天生就是龍鳳的孩子不知道要多多少倍。
陳念和小北兩個孤獨的孩子靠在一起相互取暖。他們想變聰明變強大,變得有能力保護需要保護的人,這是陳念和小北的想法,也會成為許多人的想法,他們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希望溫暖的光照向每個角落。(2021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