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一檔有點燃。
三部獻禮片,總票房已近18億。(截止至10月2日早10點)
在豆瓣評分破7即佳的定律下,三者也雙雙挺進優質作品的行列。
但在這三部作品中,最受爭議的無疑是吳京導演的——
《 攀 登 者 》
所謂爭議與讚美並重,吳京就是一個最直觀的例子。
認可他的人覺得他扛起了中國電影的大旗,為導演事業不惜奉獻;
反對他的人則認為,他的電影主角光環太重,又太過鼓吹愛國主義。
可小鴨卻始終覺得,判斷一部電影好壞的關鍵,絕對不能僅僅是因為一個人。
說回《攀登者》。
同樣,這也是一部帶著爭議的作品。
就小鴨個人而言,在看片的過程中,確實做到了四個字——
熱淚盈眶。
為了登山隊員們的勇氣與艱辛、無私與奉獻。
影片最感人的部分,無疑是登山的過程,不由得想起了那句話——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登山隊員們的一腔孤勇,屬於中國的驕傲,才不斷被改寫。
為什麼要拼了命去登珠峰?
相信很多觀眾進電影院之前,都有這個疑惑。
回顧歷史,中國正在與尼泊爾進行談判——
珠穆朗瑪峰的主權,屬於誰。
中國主張對半分,而霸道的對方卻要求全佔。
理由?有些殘忍——
你們都沒爬上去過珠峰,憑什麼分一半?
因此,登上珠峰,成了中國登山隊的生存之戰。
老隊長在臨死前,留下了這句話:
“我們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
這是中國人的尊嚴,不容置疑。
1960年,中國登山隊第一次向珠穆朗瑪峰發起了挑戰。
可因為裝置落後、條件有限,他們無法預測當時的天氣。
只能憑藉著內心對高峰的渴望,奮不顧身地一往無前。
就這樣,出發時是一個隊伍,而最終登上山的,卻僅剩下了三人——
方五洲(吳京),曲松林(張譯),貢布(拉旺羅布)。
然而這次登頂,對他們而言卻有些苦澀。
為了救隊友曲松林,方五洲選擇扔掉了照相機,也因此失去了登頂的影像證據。
“你們真的登頂了嗎?”
不論是西方登山界,還是中國的同胞,都一次又一次地問出了這個問題。
曾經的登山英雄,就這樣在質疑聲中失去了尊重。
尤其是當年的隊長方五洲。
他被下放成了一個鍋爐工人,失去了和徐纓(章子怡)之間本該開花結果的愛情。
就連被他在珠峰救下的曲松林,也因此記恨上了他。
“你為什麼要救我?”
“你憑什麼替我決定扔掉照相機?”
“你明知道我寧願犧牲自己,也要完成登山的使命。”
帶著不甘與無奈,三名登山隊員就這樣過了十年。
直到國家再次宣佈組建登山隊,他們才“又活了過來”。
然後,曲松林卻再也無法登上那座山。
因為在第一次攀登珠峰時,有一座6米左右的峭壁。
為了能攀登上這裡,方五洲甘作人形梯,讓隊友踩著自己向前。
而由於靴子太滑,曲松林選擇了赤腳上陣,這也直接導致他下山後,10個腳趾和腳後跟都做了切除。
可他卻覺得,這是光榮的痕跡。
重組登山隊後,曲松林成了副總指揮。
為了洗刷當年的恥辱,他近乎苛刻地要求著登山隊員。
這是他對祖國的成果,也是他對自己的執著。
只要能完成任務,為國捐軀,就是一種驕傲。
可這樣的觀念,卻在登山的過程中,漸漸有了改變。
李國樑(井柏然),新一代登山隊的核心成員。
他是一個攝影師,接下了攝影的任務。
為了不讓對方重蹈自己的覆轍,曲松林對其尤為嚴格,以至於他感覺到了困惑。
“你為什麼針對我?”
“我是珍惜你。”
短短几個字,道出了曲松林內心的世界。
救人,還是救機器?
這個問題一直延續到了現在。
十五年前,方五洲選擇了人。
曲松林生氣,憤怒,記恨。
十五年後,李國樑犧牲了自己。
直到那一刻,曲松林才幡然醒悟——
活著回來,比什麼都重要。
楊光(胡歌),想要登山,是想要告訴父親——
我活得很好,沒有遺傳你的病。
可即便如此,第一次登山,他還是失敗了。
在暴風雪的日子裡,為了保護隨行女隊醫,他撕下了自己的睡袋。
以至於到了第二天,他再也沒能站起來。
凍傷的雙腿,不得已選擇了截肢。
《登山者》好看嗎?
小鴨認為好看!
它最大程度地還原了登山時遇到的危險——
大風、暴雪、以及未知的意外。
一個腳滑,一次踩空,都會將生命置於危險。
在這蒼茫的自然世界,人類顯得格外渺小。
雪崩時,你除了往前奔跑,別無他法。
登珠峰,就是把生命,置之度外。
經歷了重重磨難後的登頂,才顯得那麼彌足珍貴。
8848.13米。
是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高度。
為了完成這部作品,整個團隊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演員們的演技,也讓這部作品更加完整。
總有人說,吳京的打戲雖然好看,但文戲總有些尷尬。
但這一次,他真的做到了收放自如。
一個個細微的表情,都刻畫出了他內心的隱忍與堅決。
張譯,他就像是一個天生的演員。
一個表情,一次皺眉,都能讓觀眾感受他的情緒。
這滴眼淚,真的流得恰到好處。
章子怡,有少女的嬌羞,也有職責的擔當。
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成熟的獨立女性形象——
我愛你,更願意陪你追求夢想,打造祖國的榮光。
不得不說,影片從題材和歷史意義上,是一個實現了創新的壯舉。
但也有一些爭議的聲音,指出其中最大弊病——
太多的兒女情長,拖沓了電影的節奏。
的確,方五洲和徐纓的愛情戲份,還是比較重的。
尤其是到了最後關頭,兩人藉著公用裝置,在山上說著兩人的承諾。
不可否認,很感人,但同樣,很突兀。
除此之外,李國樑和黑牡丹之間的感情,也顯得有些累贅。
尤其是作為唯一一個登上珠峰的女隊員,黑牡丹被刻畫成了一個為了愛情衝動莽撞的小女人。
而楊光與方醫生的這段,則更加有些頭重腳輕。
甚至到了後來,全然沒了描述。
正是因為在這些感情戲上的濃墨重筆,以至於電影中的登山隊員,缺少了一箇中國人的精神氣概。
我們只能在登山時看到他們的勇敢無畏,然後在平時聽他們談情說愛。
這樣的處理,無異於是對登山隊員的一種錯誤描繪。
當然了,都是熱血兒女。
有些情感的萌芽,往往都是情不自禁。
總的來說,影片不失為一部誠意之作,但還可以做到更完美。
1975年之後,中國登山隊又曾多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但現在的中國,並不是為了證明給誰看,而是追求自己的夢想。
就像是王景春在電影中說的那句話——
不管是我們今天的成功,還是明天的強大,不需要所有人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