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國慶節,下午得空去電影院看《攀登者》。在觀影過程中,我流了兩次淚,一次是因為李國樑的犧牲,一次是因為徐纓的犧牲。當然,這是一部沒有任何懸念的電影:攀登過程中一定會有犧牲,一定會有生與義的抉擇,最後一定會攀登成功。
電影大概播放到2/3的時候,聽見旁邊的觀眾小聲說了一句:為什麼不等第二年再去?為什麼非要攀登,直接用直升機降到峰頂不行嗎?
我相信這樣的想法,肯定不止一個觀眾有,就像我小時候看《西遊記》,我就問過同樣的問題:孫悟空不是有筋斗雲嗎?為什麼還要跋涉萬里,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呢?
這個問題在觀影過程中,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直到電影結束,看到了故事的原型,追溯到那段歷史,我想我大概找到了答案。
一.為國:特殊時期,捍衛國家榮譽
這部電影為我們講述了國家登山隊勇攀珠穆朗瑪峰的故事。在1960年,方五洲,曲松林,傑布三個人在隊長犧牲的情況下,繼續前進,終於成功登頂。然而為了救曲松林,方五洲捨棄了攝影機,導致攀登珠峰沒有留下影像證據,遭到了國際的質疑。15年後,方五洲帶隊的9個人再次成功登頂,將五星紅旗插在了珠峰上,並且成功測繪了珠峰高度。
為什麼在1960年的時候要登珠穆朗瑪峰呢?因為當時中國正在和尼泊爾談判關於邊界的問題。中國提出平分珠峰,尼泊爾不同意,甚至嘲諷到:貴國都沒有攀登成功過,憑什麼要分一半呢?
所以,攀登珠峰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就非常重要了。和勇於挑戰個人極限,突破自我不同,這次的攀登帶著國家的光榮使命:證明中國的實力,要求在國際的話語權,向全世界證明中國可以做得到。
在電影的改編中,則淡化了歷史背景的介紹,不得不說,這是一種缺憾,這也弱化了這些攀登者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所以有些觀眾會有這種感受:有必要這麼著急嗎?為什麼等到好時機再攀登?
影片中,有很多令人感到震撼的情節,比如說,就是曲松林在最後登頂時,脫掉了登山靴,赤腳攀登,最後腳被凍傷,終身殘疾。登山就是一場接力賽,從老登山隊長的囑託,到劉國樑的死前交付,徐纓的犧牲,都是在用生命捍衛國家的尊嚴。前鋒隊員歷經艱難險阻,後方後勤部隊和氣象部門支援同樣令人感動。
電影中,在方五洲三人第一次登頂後,因為攝像裝置的丟失,導致缺乏必要的視訊證據,國際上並不認可中國這次登山的成績。後來登山隊解散,方五洲被下放到鍋爐房工作。其實這也反應了當時的歷史真實狀況,中國登山隊此前並沒有專業的登山運動員,而是從各個行業篩選後進行培訓。時間緊,任務重,再加上蘇聯撤走了專業裝置,珠峰北坡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攀登過程中不斷的犧牲,困難重重,儘管如此,攀登者從未退縮。
1961年,《中尼邊境條約》正式簽署,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
二.為情:翻山越嶺,只為成就彼此兒女情在影片中,方五洲作為主要人物,三次攀登珠峰:第一次是1960年,登峰之後由於沒有留下視訊證據,登山成績不被國際認可,登山隊解散,自己被下放到鍋爐廠。自己也錯失了對徐纓表白的機會,徐纓帶著峰頂的化石前往蘇聯留學,專攻氣象學。第二次1975年,國家再次組建登山隊,徐纓作為氣象局主任,帶領隊伍提供氣象學支援,和方五洲相遇。在緊急撤離的時候,方五洲為了救徐纓,胳膊受傷,不能帶隊。第三次是在李國樑犧牲後,方五洲在暴風學天氣,搶在短暫的視窗期登頂,而徐纓為了提供氣象資料而患上肺水腫,死去了。
在一部弘揚主旋律的電影裡,花太多筆墨在兒女情長上,是否有些不妥?甚至說,徐纓為了愛人帶著小組隊員來到北坳,亦有不顧全隊生命安全之嫌。
然而,我認為這樣恰恰豐滿了方五洲的人物形象。當國家大義和兒女私情統一在一起的時候,才令方五洲有了超越死想要生的信念。
第一次攀登珠峰,方五洲非常疲憊,但是他一閉眼想的都是徐纓,因為他還有表白的話要說。為了國家,攀登珠峰,為了徐纓,要保全歸來。
攀登珠峰後,因為成績不被認可,方五洲自己心裡過不去這道坎,橫亙在心裡的話始終沒說。正如他在筆記本里寫的那段話,我認為方五洲是在用攀登珠峰作為獻禮,來表白徐纓,然而,禮物卻出現了重大的缺憾。不被全世界認可的攀登,不值得用來表白。
最後,徐纓為方五洲爭取到了視窗期攀登的機會,並且提供氣象資料。她說:我們之間的那座山消失了。徐纓為了方五洲和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織補了方五洲生命中的缺憾。雖然生死相別,但兩人都得到了生命的圓滿。
戰友情在電影中一共有三次交接,老隊長對方五洲的交接,曲松林對李國樑的交接,登山隊對方五洲的交接。當老隊長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囑託到:我們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
當劉國樑隔斷了自己的繩子,遞出去相機,要求隊員繼續攀登。
當胡歌飾演的楊光將睡袋讓給了隊醫保暖自己凍傷了雙腿。
當徐纓口吐鮮血,倒在了北坳營地。
在影片中,張譯飾演的曲松林責怪了方五洲15年,並且在組建登山隊後表現的急功近利,然而當李國樑犧牲之後,他對方五洲哭到:我錯了。每一個犧牲者都變成了攀登之歌的音符,讓整首歌變得沉重而悲壯。
攀登珠峰變成了一件必須要完成的使命,因為在這件事上,有了生命的重量。
最後方五洲帶著隊伍到達峰頂,他通過無線電報告到:“報告大本營,報告北京,報告祖國,現在是1975年5月27日14時30分,中國登山隊九名隊員成功登頂。”這九個人,完成了祖國的重任,同時也完成了犧牲者的遺願。儘管李國樑他們死了,但是他們也完成了這個偉大的任務。
三.為人:不斷超越,追尋生命真諦其實在這部影片中,還有一些臺詞值得人尋味:
方五洲被下放之後,偶爾到學校兼任教師。有學生問方五洲,為什麼要攀登珠峰。方五洲說:“幾億人只想著吃飯這點問題,那我們這個民族又有什麼希望呢?”
李國樑對黑牡丹說:“山就在那裡。”
上天下地,很多事情用現實的眼光去看待,其實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不能直接給我們帶來吃穿用度,不能帶來金錢名利。那些攀登過珠峰的人,最終還得要回到平凡的生活中去。
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做這些看似沒有意義的事呢?那是因為,在生存之外,還有更加值得人類追求的東西,那便是影片中方五洲回答學生的“未來”。
攀登珠峰最直接的意義,之於國家,是中尼談判時展示中國實力,增加國際話語權。放眼整個人類,則是人類不斷探索,拓展有限時間空間的一次嘗試罷了。
蘇軾在赤壁賦中說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廣闊的時空面前,人類顯得太過於渺小,生命短暫,如天地間的浮游一般。
在《山海經》中講述了一個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與日逐走,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我們從不會認為夸父是一個無聊找事的人,而是一個英雄形象。因為在夸父身上,我們看到了整個人類想要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斷突破超越自我,拓展生命疆域的壯志。而恰恰是這種探索精神和自我超越精神,才能讓人類不斷的向前發展。
中國明朝有個官員叫萬戶,他自己造了一個火箭,在椅子上綁了47枚煙花,牽著風箏,想要去天上看看,結果摔得粉身碎骨。用現在的眼光來評價,可能有點可笑,但是卻也可敬。雖然結果失敗了,但是他走出了探索的第一步。這種探索精神,刻在了人類的基因中,所以後來才會有神州飛船探索外太空,蛟龍號潛水器探進深海,還有"天眼之父"南仁東帶領團隊建造的射電望遠鏡正在凝望太空,默默守候。
攀登者,是先行者,先行者之後,是整個人類向前邁進的腳步。山,就在那裡,不言不語。但是人類卻要不斷的進步,高山只是一個臺階,登上臺階之後,我們還得繼續攀登,探索宇宙。
這也是《攀登者》,令我為祖國強盛心潮澎湃外,給我更深遠的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