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抗美援朝戰爭題材電影,《上甘嶺》若排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1956年上映的電影《上甘嶺》,距今已經65年了,依然是抗美援朝戰爭電影中,難以逾越的里程碑,去年的電影《金剛川》,沒能超越它;2016年的電影《我的戰爭》,甚至不如《金剛川》。

黑白電影《上甘嶺》,究竟贏在何處呢?

1、一部電影,從哪裡開始講故事,太重要了

無論革命歷史題材,還是愛情故事,說到底,電影是一種藝術表現方式,必須遵循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切入點要小,集中,以點帶面。

《上甘嶺》選取的故事背景,是1952年10月份,美軍與志願軍戰略相持階段中,發生在五聖山上的一次著名戰役,歷時43天,雙方傷亡均過萬人。美國戰史稱“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

而此次戰役地點,只集中於兩個山頭,不過3平方公里,但雙方投入總兵力卻達10萬人,在世界戰爭史上,也屬罕見。

志願軍防禦的兩個山頭,電影選取了其中一座,講述那裡9連戰士們的英勇殺敵故事。一開始,《上甘嶺》就贏了。

反觀《我的戰爭》,採取紀錄片似的平推角度,從1950年志願軍入朝作戰開始,歷經五次戰役,直到板門店停戰協議簽署,如此宏觀的視野,在短短不到兩個小時內,故事如何能展開?只能選取幾次戰鬥,蜻蜓點水般表現一下。這明顯是犯了藝術創作上的大忌。

《金剛川》避開了《我的戰爭》的失誤,卻矯枉過正了,進入到另一個極端:講述故事的切入點是縮小了,但“修橋”這個點又太小了,實在撐不滿整部電影的時間。

於是,就出現了同一故事情節,分三個角度重複講述的敘事結構,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時,也有注水的嫌疑。

2、雲山之戰、冰雪長津湖、三所裡和松骨峰戰鬥,以及後面的橫城反擊戰、抗擊秋季攻勢,還有挖洞子和冷槍冷炮運動,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著名戰役很多,但並不是所有的戰鬥,都適合改編成影視劇

前蘇聯的《解放》,和我們上世紀90年代的《大決戰》,並非電影藝術的常規化操作,拍攝這樣的大製作史詩性影片,幾乎集中了當時全國性的電影資源,調動了全軍的部隊配合,史無前例。

類似《大決戰》那樣的製作背景,如今很難再次呈現,換句話說,今天的電影或者電視劇,誰模仿《大決戰》那樣的全景式敘事結構,將陷自己於尷尬之中。

記得香港電影圈大佬王晶,曾說過一段往事:當年張藝謀導演拍《長城》時,進度到三分之一時,張導就已經意識到電影要爛尾了,但沒辦法還得硬著頭皮往下拍......

看《跨過鴨綠江》時,我頭腦中不時閃回,王晶回憶張藝謀拍《長城》時的畫面,明知不可而為之:

從主席、彭總到前線的狙擊手,每一層級的人物塑造,幾乎都是平均用力,平推著往前走,情節發展直線式的、隨著歷史程序往下演。我們從藝術角度看,這幾乎就是一部由真人扮演的歷史紀錄片。

重大歷史事件沒有錯,很嚴謹,值得尊重;但說好的藝術性呢?

15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首日票房僅98萬,離開周星馳後,他們為什麼撐不起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