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市場,從來不缺以“治癒”為主題的作品。
但是,真正能觸達人心的,卻是少數。
在“打工人”成為網路熱梗之後,明星網紅們都喜歡拿它來立接地氣人設。
可是,只有那些咬牙奔波在地鐵公交站、用996加班制拼“福報”的社畜,才真正懂得這個詞,在自嘲背後的那些苦澀。
對普通人生存困境的觀察和洞悉,對小人物命運波折的體會和悲憫,這才是一部電影引起觀眾共鳴的關鍵,也是做到“溫暖和治癒”的重要前提。
在電影《溫暖的抱抱》裡,有三段戲,讓我看到了它不同於其他作品的“洞察力”和“治癒力”。
第一段戲,是“妙手神醫”沈騰的“迴光返照療法”。
他在醫院的樓頂,開闢了一個充滿陽光和植被的小花園,裡面收容著各種“奇奇怪怪的人”。
沈騰飾演的醫生,對女主說,在他的治療下,病人的病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惡化”。
這個設定,看似是為了增加誇張的喜劇效果,卻有更深層的涵義。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群居動物,害怕“與別人不同”。
從南方到北方,從城市到農村,年輕人異地打拼,總會為了順利融入新環境,小心翼翼地帶好面具,磨掉稜角,成為群體中最規規整整的正常人。
沈騰飾演的妙手神醫,不僅沒用醫療手段強行抹除他們的怪異,反而庇佑著他們的不同,為他們開闢一片樂土。
這份縱容,何其溫暖,又何其寶貴。
沈騰醫生看似“離奇”的治療手段,卻帶給他們最好的治療效果。
影片末尾,這幾位奇奇怪怪的病友,在關鍵時刻各展神通,幫助男女主接通直播,成功參加比賽。
這也側面證明了,當“差異”被剪除,同時消失的,還有“差異”帶來的才華和魅力。
第二段戲,鮑抱在生日禮物小熊裡,意外地看到了父母的信。
男主的性格侷限性,來自於他的父母。
原生家庭問題,本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社會話題。
網路熱度比較高的案例,也多是探討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最常見的輿論評價,大多是“生孩子不用考試好可怕”這種對父母的抱怨。
然而,《溫暖的抱抱》卻讓我看到了故事的另一個側面。
鮑抱的父母,對完美的執念甚至比兒子更嚴重。
但是,他們卻從未放棄過改變自己,更不是臉譜化的“失格父母”。
他們是普通人眼中的“怪咖”,卻做了所有能做到的事,傾盡全力去愛自己的兒子。
田雨和王智,雖然出場時間不長,但是表演卻非常打動人心。
為了帶給鮑抱生命,他們想盡了各種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辦法。
用《動物世界》的錄影帶“助興”,又不惜代價動用前端的醫學技術。
為了包出尺寸最適合兒子口型的餃子,用圓規測量餃子皮。
當鮑抱想要擁抱時,媽媽臉上微笑安撫著,卻難過地偷偷攥緊雙手。
這種執念,讓他們做不到進屋陪伴害怕的兒子,卻願意在一個個雷電交加的夜,整晚守在臥室門口。
連線吻都做不到的兩人,硬生生為了孩子,決定嘗試接受“擁抱”的肢體接觸。
這段故事,笑點裡藏著淚點,但更多是觸動人心的細節。
我們通常習慣於將“原生家庭”問題完全歸結於父母,可是,卻少有人想到,很多父母既是種下惡果的“因”,也是性格缺陷的“受害者”。
那些在他人眼中“不正常”的家庭,已經是父母一生不斷與自己做鬥爭的戰果。
第三段戲,是鮑抱獨坐在陽臺上,劃手機重新整理訊息,卻無人可以聯絡。
這個鏡頭,是很多“打工人”的生活縮影。
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租來的房間,一個人迷茫地看著城市外面,手機一會解鎖一會鎖屏,
社交軟體不斷重新整理著訊息,卻沒人聯絡自己,只能跟Siri聊幾句。
靜坐著,直到被孤獨感侵蝕。
這個場景,讓很多離開家鄉、去大城市奮鬥的年輕人,心有慼慼焉。
影片精準地擊中了“打工人”的情緒痛點:
網路上總是喧鬧,人卻越來越孤獨;事業蒸蒸日上,卻見不到家人朋友。
導演莫不是在我家放了望遠鏡?
在電影院看完鮑抱的故事,卻感到無比釋然。
既然人人孤獨,那就主動邁出一步,給親人朋友一點時間,一個擁抱,在這個鋼筋水泥的叢林裡,彼此溫暖,互相治癒。
既然人人奇怪,那就用沈騰的“迴光返照療法”,接納別人的獨特,也包容自己的不同。
作為開年第一部國產喜劇電影,這部改編自韓國電影《計劃男》的電影《溫暖的抱抱》不僅首日票房近2億,還在不到一週的時間裡,狂攬6億票房,治癒了超過1600萬人次的觀眾。
如此令人驚喜的票房成績,足以證明,觀眾對這部電影“治癒力”的肯定。
給高壓的都市生活按一個暫停鍵,偷得浮生半日閒,去電影院給自己一場“溫暖的治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