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懷疑所有的美好,但又拒絕承認現實的殘酷。
今天來說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聽起來像奇幻冒險的影片,配以絕妙的攝影及特效,視覺效果讓人大飽眼福,劇情本身也值得觀眾探討。
男主叫帕辛,因為他的名字和英文裡的撒尿(pissing)發音很像,因此自作主張改名叫派。派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印度家庭,同時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家中經營著一個動物園,養了一隻叫理查德•帕克的老虎,派把它當作自己的朋友。
派長大後,認識了自己的第一任女友,有一天,父親告訴家裡人,他們要關閉動物園,搬去加拿大,為了生計,他們得帶上動物一起前往,然後把它們賣掉。臨行的前一天,派的女友在他手上套了一根什繩子。
航行途中,輪船遭遇暴風雨的襲擊,船上的人全部遇難,而派僥倖乘上一輛救生艇,倖免於難。與他一起的有一條鬣狗、一隻斷了條腿的斑馬、一隻母猩猩,以及那隻叫帕克的老虎。
漂流前三天,鬣狗咬死了母猩猩,接著吃了斑馬,最後被帕克咬死。此時,就剩下派和派克,畏懼帕克的派用救生衣和船槳做了一艘“小船”,然後用繩子連著救生艇,讓自己和帕克分離。派有時候得去救生艇上拿吃的和水,帕克會嘗試攻擊派,派有時會給帕克投餵魚類,他慢慢馴服了帕克,與他和諧相處。
在經歷一場暴風雨後,帕克瀕臨死亡,派也萬念俱灰,不久後,他們漂到一個島上,他將女友送的繩子綁在了樹幹上。島上有許多狐獴,帕克吃了一隻充飢。派無意中發現這是一座食人島,一到晚上,中間的水池就會變成酸液,派感到很害怕,裝滿食物後就帶著帕克離開了。
他們又在海上漂流了幾個月,到達海岸時,已經瘦骨嶙峋,筋疲力竭。帕克回到了叢林,派被幾個當地人救走,送進了醫院。輪船公司的人來調查沉船的原因,派把他的經歷告訴了他們,他們表示難以置信,帕克又給他們講了另外一個故事,輪船出事故後,倖存了四個人,派和他的媽媽,廚子,水手。水手摔斷了腿傷口逐漸潰爛,廚子給他截了肢,但他還是死了。廚子用水手的屍體來捕魚,以便獲得更多的食物,派的媽媽感覺很憤怒,與廚子起了爭執,廚子一刀捅死了她,憤怒的派殺死了廚子,並用他的屍體捕魚,最後僥倖活了下來。聽完這個故事,在場的人都沉默了,似乎更願意相信派說的第一個故事。
正如影片結尾作家揭曉的那樣,派的第一個故事和第二個故事裡的人有許多相似之處,斷腿的斑馬就是被截肢的水手,母猩猩對應派的媽媽,鬣狗就是廚子,而帕克代表了派自己。看到這裡,我們其實不難發現,派真正的漂流的經歷是這樣的:面對生存的危機,派不得不展露出他獸行的一面,殺了廚子,用他的屍體釣魚,原本是素食主義者的他,不得不吃下身邊一切可以吃的食物,甚至有可能是屍體。但他的人性和信仰讓他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他無法面對自己所作出的如此血腥、殘暴的行為,所以他幻想出一個老虎的故事,用老虎來隱喻自己。
現實總是那麼殘酷冰冷,我們總是需要幻想來消除自己心裡的罪惡感。
其實影片開頭就有一些鋪墊,派去給老虎帕克餵食,派的父親告訴他:“在老虎的眼睛裡,你只能看到自己。”暗指老虎就是派的另一面,父親找來一隻山羊,丟到了老虎的面前,結果老虎把山羊給吃掉了。父親用一隻山羊教會他“野獸有它的獸性,並不像人一樣,”在海上漂流的時候,派說:“沒有理查德•帕克,我早就活不了了”,他的獸性幫助他活了下來。老虎迴歸叢林,則暗指派在經歷過一系列地鬥爭,取得了勝利,他的獸行也隨之消失。
還有關於小島的討論,很多人說小島象徵著派的母親,這一說法也並非無從考證,島的外形就像是一個躺著女人,派母親的屍體有可能被派吃了,而島上的流淌地酸液,指代人的消化液,狐獴表示母親屍體上的蛆蟲,如此等等……影片裡的暗示還有很多,當然,這只是觀眾單方面的臆想,每個看電影的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就像派在影片最後說的:“如果是你,你會選擇相信哪一個故事呢?”
影片討論的終極問題是人的人性和獸性,獸性是人最原始的慾望,是不受限制的本能,人一旦受到威脅,獸性便會被激發出來。就像派遐想出來的老虎一樣。只擁有獸性的人不能叫人,它只是一個野獸而已,與動物無異。而人性是獸性的昇華,是人在建立文明之後用時間和生命摸索出來。大劉曾在三體中寫道:“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獸性,失去一切”。在他看來,獸性是凌駕於人性之上,是人類進步和發展成新的個體必不可少的條件。
李安導演用簡單而華麗的畫面講述了少年派的奇幻歷險記,卻在故事的背後隱藏了一個讓人毛骨悚然的生存故事。影片所暗藏的,恰好就是人類最真實、最陰暗的一面。但我和作家一樣,寧可相信真相是第一個故事。
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為什麼要求一切都有深意呢?
總之,不要失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