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疫情又起,電影市場還是在元旦期間活泛過來了。“小紅花”一枝獨秀的情況下,口碑佳片一樣不少。這就包括皮克斯的新作《心靈奇旅》。
《心靈奇旅》故事簡單明瞭。爵士樂鋼琴手Joey演出前突然死亡,在另一維度結識千年沒有“超度”的22靈魂,兩人歷經挫折,大徹大悟,放下了“追求人生目標”這一執念,轉而擁抱生活的每一時刻。
Joey的頓悟發生在和著名音樂家Dorothea一場朝思暮想的演出之後。完成了多年間心中所願的他,卻問出一個靈魂問題:“What happens next(那接下來呢)?”Dorothea告訴他,我們明天晚上回到這,再來一次。
Joey頓感失落。以前覺得自己“會有所不同”,現在也不過如此。
接著,他回到家中,拋開樂譜,對著剩麵包、棒棒糖、地鐵票等小物件彈了一首“真·靈魂出竅”的鋼琴曲。
不看樂譜看麵包,很顯然,Joey的人生哲學接近天人合一的老莊思想。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而當影片結尾Joey拋棄肉身,交給22地球通行證的一刻,後者也終於堅定了信念。Joey說:“You’re pretty great at jazzing.”
“Jazzing”是22自創的詞。當時他第一次吃上了地球的披薩,覺得極其美味,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他的興趣。結合爵士樂的內涵,這個詞可以引申為“自在”、“灑脫”、“率性而為”。
以前的22,沒見過煙火氣,不敢踏出第一步,而被動地接受以後,就逃離了閉門造車的精神世界——榮格、林肯都救不過來的人,讓一塊披薩給感化了。
因此,他的人生哲學就是四個大字:好好生活。
然而,還沒有投身於人世的22,就被Joey勸告“放下目標”,這合適嗎?
雖然都是煙火世界,雖然大家都吃麵包,但Joey品的是風味,22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嘗的,僅僅是鹹淡。
Joey讓大家拋開執念,這沒錯。可就像受啟迪的基金經理不光砸了自己的電腦,還把其他人的電腦砸了——一種價值觀的確立,同時否認了其它觀念,不得不說有些絕對。
另外,一個獲得成功的人跟你說目標並不重要,你要享受當下。總有些不對勁。
就像Joey演出結束,Dorothea這個成功的音樂家誇他彈得很精彩時,他那一句淡淡的:
“Yeah.”
這個“yeah”,讓茫茫人海中還在苦苦掙扎的演奏者聽了以後,不知道要心酸多少個夜。
更進一步說,Joey的思想甚至隱藏著當代資本對打工人無情PUA的危險。就像苦苦奮鬥中的你我,聽到馬雲說“月入三萬的人最幸福”時一樣。
當22想要擁抱生活奔向地球的時候,Joey有沒有告訴他,地球還有996呢?
我成功了,你就不要努力了,山的這邊我看過,是海,海就是鹽巴水,還是那邊的涼亭風景獨好,你呀,歇著吧。
而22的人生哲學則隱含著物質迷戀的傾向。後疫情時代,反消費主義的浪潮一波高過一波。22嚐到了披薩餅的滋味,望了望藍天看了片落葉,就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在當下這個需要憂患意識的語境,可能就顯得過於樂觀和幼稚了。
皮克斯的作品一直以來都以人物豐滿、劇情跌宕起伏聞名於世。《玩具總動員》,牛仔胡迪外表光鮮,卻內心自卑,老勸慰自己是最受主人喜愛的玩具;而巴斯光年認為自己是太空英雄,夢想星辰大海。這兩個人的性格長短兼有,語言和動作非常個性化,完全是“圓形人物”。再看《飛屋環遊記》《尋夢環遊記》,故事一波三折,反轉突現,並且場景多變,菊瓣橋、亡靈節、愛吃巧克力的大鳥等等也都是極有想象力的設定。
反觀《心靈奇旅》,電影讓“生之來處”等概念先行,卻拋棄了人物複雜的成長曲線。Joey作為一個失敗中年鋼琴手,才華橫溢,音樂夢想極其強烈,卻把形象的突轉全壓在最後一刻的頓悟——不說這樣的模式可信與否,一場小小的演出而已,就能滿足Joey這麼多年的渴望嗎?
一樣都是講夢想,《爆裂鼓手》的做法是先揚後抑,小成功接大失敗:老師先誇一頓,接著就砸椅子扇嘴巴;好不容易當上首席鼓手,沒兩天就給換了。千難萬險,馬上就要登臺改變人生,最後卡車的命運一撞,讓人唏噓不已。
再看趙婷的《騎士》,一位競技牛仔受傷沒法騎馬,但他不聽勸阻,在病情惡化之中不斷地練習,幾乎要丟掉性命。
可當他踏上賽場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家人,突然決定放棄。
哈姆雷特在看透人類本質的時候延誤了刺殺,最後造成了自己的毀滅。一個小小的“延宕”,文藝復興後期對張揚人慾的反思和人物多愁善感、猶豫不決的形象登時就鮮活了。
可Joey的頓悟,就跟他的“yeah”一樣平淡寡味,我都懷疑他是不是還會後悔。
22就更別提了。根據主創的想法,他是一個“內心深處認為自己有問題,於是試圖變得憤世嫉俗,並以此為樂,但其實很害怕”的形象。但是,面對投胎地球這件事和第二次回返地球時,22沒有充足的內心戲,全都在嘴炮。加上之前縱火的想法和搗亂的行為,導致理解這個人物會出現很大偏差,連專業影評人一開始都懷疑22是個反社會人格。
有人也用存在主義解釋22。存在先於本質,因此人要以自我的選擇決定自我的本質。22存在於“生之來處”,是“虛無的”,按薩特的定義,也就是“絕對的”,對一切都可以說“不”,而作出選擇之後,才決定自己的本質。
可是,一方面,22的性格已經確定,只缺“火花”,不是純粹的虛無;另一方面,他拒絕選擇投胎是因為害怕,並沒有形而上的哲學色彩。
最後就更不用說,只吃了幾口人間飯的22對事物的感悟有多淺顯了。
話說回來,《心靈奇旅》 的優點仍然不少。角色形象的設計充滿靈性,畢加索畫風的Jerry、Terry,表現超維度的生命體,傳達了二維和三維之間的微妙藝術美感。這點從Terry以線條方式流暢融合於紐約街景的場面就可見一斑。同時,場景的塑造極其真實。亂糟糟的紐約街道、陰暗的地鐵車廂、生鏽的花灑,包括小女孩吹奏的長號,上面微微受損的漆面都清晰可見。寫實的場景搭配漫畫風格的人物、詩情畫意的想象世界,達到了和諧的均衡。這一切都彰顯了皮克斯的強大工業水平。
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動畫電影由於消費場景的限制,趨於求穩,總是弄出一個閤家歡的大團圓作品,讓你挑不出毛病。
而《心靈奇旅》多多少少是有所突破的。人物開場就落井死亡,一下就有了“成人童話”那味兒;涉及量子力學的物理概念也確實具有新意;至於“活在當下”的主題,雖然形式上欠妥,但本質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這肯定是一碗精緻的菜,但味道,還需時間檢驗。
對於皮克斯和動畫電影,我想,我們依然可以期待。
-END-
撰文 | 牧 棠